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污水处理装置的便移动结构

发布时间:2018-4-9 15:45:39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5.11.21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IPC分类号B01D21/02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的便移动结构,包括处理池本体;所述处理池本体左侧上方设置有两个进水管;所述处理池本体的底部设置有滚轮;所述处理池本体由布水区、沉淀区以及集水区组成;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布水区相通,且设置在所述布水区的上方;所述布水区、所述沉淀区与所述集水区之间均通过隔板相分隔;所述布水区与所述沉淀区通过所述隔板上的通水孔相通;所述沉淀区与所述集水区通过孔相通;所述沉淀区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泥装置;所述集水区的侧壁上方处设置有出水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的污水处理装置沉淀分离效果好,同时通过设置滚轮,使得沉淀池可方便移动;通过设置过渡管,对污水的阻力减少,有效解决了管路堵塞的问题。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的便移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处理池本体;所述处理池本体左侧上方设置有两个进水管(4);所述处理池本体的底部设置有滚轮(10);所述处理池本体由布水区(6)、沉淀区(9)以及集水区(2)组成;所述进水管(4)与所述布水区(6)相通,且设置在所述布水区(6)的上方;所述布水区(6)、所述沉淀区(9)与所述集水区(2)之间均通过隔板(8)相分隔;所述布水区(6)与所述沉淀区(9)通过所述隔板(8)上的通水孔(7)相通;所述沉淀区(9)与所述集水区(2)通过孔(3)相通;所述沉淀区(9)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泥装置(11);所述集水区(2)的侧壁上方处设置有出水口(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的便移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4)的底部为圆弧状的过渡管(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的便移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10)由承重轮和万向轮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的便移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轮带有锁止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的便移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管(5)与所述处理池本体之间的倾斜夹角为40-50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的便移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8)的材质为不锈钢。

  说明书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的便移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的便移动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领域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水,如何对这些污水进行科学的处理回收,变废为宝,一直是研究人员不断努力的课题。现有的沉淀池一般通过直角管路将污水排放到沉淀池中,但是直角管路会降低污水的冲击力,导致部分污泥遗留在直角管路内,易造成直角管路的堵塞;并且,现有技术中的沉淀池多为固定式,无法移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沉淀效果好的可移动的污水处理装置,有效解决了管路堵塞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的便移动结构,包括处理池本体;所述处理池本体左侧上方设置有两个进水管;所述处理池本体的底部设置有滚轮;所述处理池本体由布水区、沉淀区以及集水区组成;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布水区相通,且设置在所述布水区的上方;所述布水区、所述沉淀区与所述集水区之间均通过隔板相分隔;所述布水区与所述沉淀区通过所述隔板上的通水孔相通;所述沉淀区与所述集水区通过孔相通;所述沉淀区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泥装置;所述集水区的侧壁上方处设置有出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的底部为圆弧状的过渡管。

  进一步地,所述滚轮由承重轮和万向轮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承重轮带有锁止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过渡管与所述处理池本体之间的倾斜夹角为40-50度。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的材质为不锈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的污水处理装置沉淀分离效果好,同时通过设置滚轮,使得沉淀池可方便移动;通过设置过渡管,对污水的阻力减少,有效解决了管路堵塞的问题。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