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5.08.14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IPC分类号B01D37/02; B01D29/11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含铜废水铜粉回收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液缸、循环过滤模块以及回收缸,还包括设置在进液缸与循环过滤模块间的水泵,所述过滤模块包括至少一个过滤筒;所述过滤筒包括内筒体和套装在内筒体外的外筒体,还包括设置在内筒体一端的进液口、设置在内筒体壁面上的多个滤液通孔、设置在外筒体上的出液口以及设置在内筒体中的过滤袋;过滤袋上设有开口,开口安装在所述进液口处;进液口与所述水泵连通,出液口与所述回收缸连通;所述外筒体上还设有排气口,排气口处设有排气阀;所述过滤袋的开口内侧设有平行于进液口的缓冲板。本实用新型可快速、高效地分离出清水和铜粉,有利于水资源、金属资源的回收利用,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含铜废水铜粉回收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液缸、循环过滤模块以及回收缸,还包括设置在进液缸与循环过滤模块间的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模块包括至少一个过滤筒;所述过滤筒包括内筒体和套装在内筒体外的外筒体,还包括设置在内筒体一端的进液口、设置在内筒体壁面上的多个滤液通孔、设置在外筒体上的出液口以及设置在内筒体中的过滤袋;过滤袋上设有开口,开口安装在所述进液口处;进液口与所述水泵连通,出液口与所述回收缸连通;所述外筒体上还设有排气口,排气口处设有排气阀;所述过滤袋的开口内侧设有平行于进液口的缓冲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铜废水铜粉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板的朝向开口的一侧设有突起的引导曲面。
说明书
一种含铜废水铜粉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含铜废水处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含铜废水铜粉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电路板磨刷机生产运行磨刷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清洁水来清洗各阶段磨刷产生的铜粉,其清洗后的含铜废水由于含有大量的铜粉,不能直接再利用,导致工业用水量增及产品生产成本升高。同时,废水中的铜粉含量较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直接排放不但会造成重金属污染,更造成严重的金属资源浪费。为了实现铜粉与清洁水的回收再利用,通过采用磨刷机铜粉收集和水回收系统对铜粉和清洁水进行回收循环利用,磨刷机铜粉收集和水回收系统通常包括依次通过管道连接的若干个用水磨刷段、铜粉沉淀池、压滤机和集中池,工作原理为用水磨刷段产生的含铜废水经过管道汇流至铜粉沉淀池,含铜废水在铜粉沉淀池中进行自然沉淀,铜粉沉淀至铜粉沉淀池的池底,随着含铜废水的增加,铜粉沉淀池上部相对较轻但含有铜粉漂浮物的废水从溢水口溢出,并流至压滤机中压滤,压滤机将铜粉漂浮物压成滤饼并回收,从压滤机中过滤出的清洁水流入溢流水集中池中,溢流水集中池中的清洁水再返回至各用水磨刷段再利用,如此往复循环使用,达到回收铜粉和清洁水的目的。但是,现有的压滤方式过滤效率较低,且滤饼在过滤过程中容易收水流冲击从滤网处脱落,造成铜粉漏筛,回收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铜粉回收效率高、滤饼不容易脱落的铜粉回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含铜废水铜粉回收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液缸、循环过滤模块以及回收缸,还包括设置在进液缸与循环过滤模块间的水泵,所述过滤模块包括至少一个过滤筒;所述过滤筒包括内筒体和套装在内筒体外的外筒体,还包括设置在内筒体一端的进液口、设置在内筒体壁面上的多个滤液通孔、设置在外筒体上的出液口以及设置在内筒体中的过滤袋;过滤袋上设有开口,开口安装在所述进液口处;进液口与所述水泵连通,出液口与所述回收缸连通;所述外筒体上还设有排气口,排气口处设有排气阀;所述过滤袋的开口内侧设有平行于进液口的缓冲板。
过滤前,需使用助滤粉(如硅藻粉等)附着在过滤袋内侧,形成一层滤饼。电路板磨刷产生的含铜废水被收集在进液缸中,在水泵的驱动下,含铜废水被输送至过滤筒,经过所述过滤袋的过滤,滤液从内筒体的滤液通孔进入外筒体,最终通过出液口被回收至回收缸。排气口用于在过滤初期排出过滤筒内气体。本实用新型特别在外筒体内设置内筒体,内筒体可以为过滤袋提供一定的支撑,以提高过滤速率。而缓冲板的功能则是阻隔进液口进入的污水,对水流进行减速、改向,避免污水直接冲击过滤袋的底部而使过滤袋表面的滤饼被冲散、脱离。由于缓冲板的作用,本实用新型可增加水泵功率以提高污水流动速度,使过滤筒获得较高的压力,最终过滤速度等到提升;同时缓冲板有助于提高滤饼的稳定性和过滤效果,提高铜粉的回收率。利用本实用新型对含铜废水进行处理,可快速、高效地分离出可循环利用的清水和铜粉,有利于水资源、金属资源的回收利用,降低电路板生产行业对环境的损害和能源的消耗,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板的朝向开口的一侧设有突起的引导曲面。
采用平板结构的缓冲板,其阻力过大,容易在过滤袋内引起湍流,造成滤饼分散、脱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缓冲板特别设有引导曲面,既可以减缓污水流入的速度,又可引导污水流动,避免因阻力过大各个方向的水流交杂形成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