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4.02.19
公开(公告)日2014.07.16
IPC分类号C02F3/32; C02F3/34
摘要
一种旋流阶梯式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四个螺旋池,第一螺旋池与第二螺旋池的底面同高,第二螺旋池的底面高于第三螺旋池的底面,第三螺旋池与第四螺旋池的底面同高;第一螺旋池的里圈设置有第一布水器,第一布水器与进水管连接,第一螺旋池的外圈与第二螺旋池的外圈连通,第二螺旋池的里圈底部设有落水洞,第三螺旋池的里圈设置有第二布水器,落水洞与第二布水器之间连接有导流管;第三螺旋池的外圈与第四螺旋池的外圈连通,第四螺旋池的里圈底部设有排水洞,排水洞与排水管连接,四个螺旋池内自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粗砾石层、细砾石层和基质层。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处理污水量大、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抗冲击能力强的特点,同时美化了环境。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旋流阶梯式污水处理装置,包括进水管、排水管和四个螺旋池,其特征是:第一螺旋池与第二螺旋池的底面同高,第二螺旋池的底面高于第三螺旋池的底面,第三螺旋池与第四螺旋池的底面同高;第一螺旋池的里圈设置有第一布水器,第一布水器与进水管连接,第一螺旋池的外圈与第二螺旋池的外圈连通,第二螺旋池的里圈底部设有落水洞,第三螺旋池的里圈设置有第二布水器,第二螺旋池里圈的落水洞与第三螺旋池里圈的第二布水器之间连接有导流管,导流管上设置有导流阀;第三螺旋池的外圈与第四螺旋池的外圈连通,第四螺旋池的里圈底部设有排水洞,排水洞与排水管连接,排水管上设置有排水阀,四个螺旋池内自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粗砾石层、细砾石层和基质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阶梯式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落水洞和排水洞上设置过滤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阶梯式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粗砾石层中的砾石粒径为3cm-4cm,细砾石层中的砾石粒径为1cm-2cm。
说明书
一种旋流阶梯式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生活污水治理的污水处理装置,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生物膜法废水处理具有污泥量少、不会产生污泥膨胀、对废水的水质水量的变动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运行管理简单的特点。在通过生物膜法废水处理过程中,生物膜填料是不可或缺的,生物膜填料的主耍作用是容纳附着微生物,是微生物生长的载休,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稳定环境,使出水中悬浮物的浓度大大减少,填料对悬浮物的截留作用是通过对污水中悬浮物的拦截、沉淀、惯性、扩散、水动力等诸多因素来实现的。
采用生物膜法一般是在水体中放置动态膜反应器产生生物膜,动态膜反应器结构复杂,成本高,软体材料容易绞结在一起,影响生物膜量。
但是,目前采用生物膜法处理小区生活污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处理设施占地面积大,污水处理时间短,运行成本高,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弥补现有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的旋流阶梯式污水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旋流阶梯式污水处理装置,采用以下技术解决方案:
该装置,包括进水管、排水管和四个螺旋池,第一螺旋池与第二螺旋池的底面同高,第二螺旋池的底面高于第三螺旋池的底面,第三螺旋池与第四螺旋池的底面同高;第一螺旋池的里圈设置有第一布水器,第一布水器与进水管连接,第一螺旋池的外圈与第二螺旋池的外圈连通,第二螺旋池的里圈底部设有落水洞,第三螺旋池的里圈设置有第二布水器,第二螺旋池里圈的落水洞与第三螺旋池里圈的第二布水器之间连接有导流管,导流管上设置有导流阀;第三螺旋池的外圈与第四螺旋池的外圈连通,第四螺旋池的里圈底部设有排水洞,排水洞与排水管连接,排水管上设置有排水阀,四个螺旋池内自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粗砾石层、细砾石层和基质层。
落水洞和排水洞上设置过滤网,以防止杂物进入落水洞。
粗砾石层中的砾石粒径为3cm-4cm,细砾石层中的砾石粒径为1cm-2cm。
运行时,在基质层上种植观赏性较强的湿地植物。污水由进水管进入,经过第一布水器布水后流入第一螺旋池的里圈,然后依次流经四个螺旋池的螺旋渠道,最后沿排水管排出。污水沿程流动过程中,在砾石和植物根系表面形成生物膜,悬浮物被砾石和植物根系直接阻拦截留,大部分有机物被生物膜吸附降解,污水中的磷氮作为营养物质被微生物和植物直接吸收或通过消化反硝化作用被去除。根据水流大小和处理效果控制导流阀和排水阀的启闭。
本实用新型采用四个相连的且高低阶梯式分布的螺旋池,在一定占地面积内增加了水流长度,延长了污水处理的时间,粗细砾石层为微生物的挂膜和生长繁殖提供良好条件,同时还可通过吸附、离子交换、过滤等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具有结构简单、处理污水量大、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不易堵塞、运行稳定、成本低、抗冲击能力强的特点,运行维护管理方便,同时通过种植植物,美化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