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启动高盐废水好氧生化处理系统技术

发布时间:2018-8-25 16:19:49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3.11.05

  公开(公告)日2015.05.13

  IPC分类号C02F3/34; C02F3/02

  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启动高盐废水好氧生化处理系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种海水、海泥、盐湖、咸水湖、盐碱地、腌制品、深海沉积物、土壤或其它高盐环境样品到高盐废水的生化处理系统,直接在所述高盐废水的盐浓度范围内进行自培菌,直至进水负荷和生物量达到所述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的设计值。本发明适用于盐浓度为1~25%的高盐废水的生化处理系统的直接启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启动高盐废水好氧生化处理系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种海水、海泥、盐湖、咸水湖、盐碱地、腌制品、深海沉积物、土壤或其它高盐环境样品到高盐废水的生化处理系统,直接在所述高盐废水的盐浓度范围内进行自培菌,直至进水负荷和生物量达到所述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的设计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自培菌采用同步培养方式,始终以所述高盐废水为自培菌所需的主要有机碳源;或者采用异步培养方式,先以外加有机碳源进行自培菌,然后再以所述高盐废水为有机碳源继续培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自培菌初始阶段,高盐废水生化处理进水COD≤500mg/L或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内COD≤500mg/L。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自培菌过程中按需要添加N、P或其它营养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自培菌在所述高盐废水的生化处理系统内培养得到耐盐的活性污泥或生物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自培菌过程中,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内温度5~55℃、优选15~35℃,pH 5.0~9.5,优先7.5~8.5,溶解氧0.1~4.0mg/L、优选0.5~2.0mg/L。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盐废水的B/C>0.3,或者经预处理后B/C>0.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盐废水的盐浓度在1~25%范围内。

  说明书

  一种启动高盐废水好氧生化处理系统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废水生化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启动高盐废水好氧生化处理系统的方法。

  背景技术

  高盐废水是指TDS≥1%的废水,其来源多而广,属于社会生活、工农业、商业过程中产生量很大的一类废水。高盐废水的直接排放,会造成土地的盐碱化、江河湖水的矿化度增加、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寻求经济有效的处理技术,一直是高盐废水处理的技术难题。

  废水处理技术中,生化处理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经济友好、管理方便等特点,应用最普遍。但是,由于高浓度无机盐对普通微生物细胞具有毒害或抑制作用,生化法在高盐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受到很大的局限性。长期以来,广大环保工程技术人员甚至认为生化法不能用于高盐废水的处理。尽管如此,有关高盐废水生化处理技术的努力尝试从未停止。

  普通废水生化处理系统的启动方法,主要有接种培菌和自培菌两种方式。接种培菌法是利用来自其它污水处理厂的少量污泥培养活性污泥或生物膜培养出活性污泥或生物膜处理废水;自培菌法则是利用废水中原有的少量微生物,逐步繁殖并培养出活性污泥和生物膜,使其具有处理废水的能力。对比普通生化系统的启动方法,部分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有关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的探索。到目前为止,针对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直接启动的方法主要为接种培菌,根据其接种来源的不同,可以细分为以下三种:

  (1)接种普通活性污泥进行盐度驯化:在启动过程中先通过自培菌或接种配菌的方式培养出活性污泥或生物膜,然后通过逐步提高进水盐浓度的方法,使普通活性污泥或生物膜逐步适应高盐废水的盐环境,获得一定的耐盐能力。采用该方法获得的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耐盐浓度一般最高不超过3~5%,处理效率不高,抗盐度冲击能力很差。

  (2)接种嗜盐菌:直接将从高盐环境中分离培养并大量扩增培养得到的嗜盐菌菌剂投入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进行自培菌。嗜盐菌具有在高盐环境下正常生长代谢的能力,一直被认为是高盐废水生化处理可能成功所需依赖的微生物。但是该方法接种的嗜盐菌种类比较单一,而且往往需要借助于载体、膜等方式截留微生物,否则容易在实施阶段出现微生物量流失现象。该方法目前仍主要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工程化成功案例很少。

  (3)接种嗜盐菌到活性污泥系统中:在启动过程中先通过自培菌或接种配菌的方式培养出活性污泥或生物膜,然后接种从高盐环境中分离培养得到的嗜盐菌,属于生物强化方法的一种。该方法可以提高生化处理系统的耐盐能力,较盐度驯化方法的效果好,处理效果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受限于所能接种嗜盐菌的种类和数量及其耐盐能力、有机物降解能力和抗冲击能力,实际运行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系统进行维护,其最终的处理效果与直接接种嗜盐菌相同,若需要维持处理效果,往往需要多次补加菌剂,增加了管理运行的复杂度,长期运行效果不容乐观。

  因此,尽管接种培菌在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的启动过程中的探索性研究比较普遍,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而自培菌则很少见有成功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启动高盐废水好氧生化处理系统的方法,使高盐废水好氧生化处理系统能够直接启动,而且启动成功后的生化系统处理高盐废水具有稳定的效果和强大的抗盐度冲击能力。

  本发明所述耐盐微生物,包括微生物分类学上的弱嗜盐微生物、中等嗜盐微生物、极端嗜盐微生物和耐盐微生物,包括耐盐或嗜盐的细菌、真菌、古菌和原生动物。

  本发明的原理和思路是:

  自培菌是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启动的一种方法,而且一旦能够成功启动,其对废水的处理效果往往优于接种培菌法,其根本原因在于自培菌获得的微生物群完全以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为碳源和能源进行增殖和生长,只有处理效果最好而且增殖能力最强的微生物群才能获得竞争优势。接种培菌获得的微生物群主要是原有的微生物群,在启动过程经历废水的驯化过程而获得对废水的适应和处理能力,因此微生物群的种群构成还没有达到最优状态。因此,对于高盐废水的生化处理,若能够采用自培菌成功启动,从理论上来说应该能获得具有很强耐盐能力和污染物降解能力的耐盐微生物群。但是,与普通废水不同,高盐废水产生的周边环境多为低盐环境,导致高盐废水中的耐盐微生物种类和数量都极少,甚至没有。这是导致利用高盐废水本身进行自培菌难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几十年来,接种嗜盐菌处理高盐废水的努力一直未获得较明显的成功,因而污水处理界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高盐废水不宜采用直接生化处理;对于盐浓度不超过3~5%的高盐废水,可以通过盐度驯化进行启动;但是启动成功之后,需要在较低的负荷下运行。大多环保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对此看法深以为然,也不愿冒险,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进行自培菌启动的探索。嗜盐菌具有在高盐环境下降解有机物且不受高浓度无机盐抑制的的能力,但其长期以来实际应用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于嗜盐菌接种方法所接种的得嗜盐菌,是从环境中经富集培养、分离纯化、生理生化鉴定、发酵培养得到,这一过程不仅步骤繁杂、工作量大,而且难以保证在实验室传代培养后,嗜盐菌的耐盐能力、有机物降解能力和废水适应性等继续保持;而且,由于操作上的复杂性,使得实际应用过程中所能够接种的嗜盐菌的种类有限,难以在自培菌过程中形成一个复杂稳定的耐盐微生物系统,其直接表现就是抗水质冲击能力和抗盐度冲击能力很差。

  通过分离纯培养嗜盐菌再进行接种处理高盐废水难以难以成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分离培养方法只能获得环境微生物的极少数,对于耐盐微生物同样如此。由于现有技术条件下,大多数微生物还不能被分离和纯培养,使得分离培养法获得的嗜盐菌的种类和生理功能都有限。实际上,包括普通生化法在内的环境中,微生物大多以互养、共生、共代谢等方式生存,有机污染物也大多需要经过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才能被降解。

  海洋是世界上最典型的高盐环境,其面积比陆地大几倍。海洋的形成历史有几十亿年,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使海洋中分布着丰富多样的耐盐微生物和嗜盐微生物群,这些微生物能够在高盐环境下进行正常的生长代谢而不受无机盐的抑制。近年来,海洋微生物生态学调查发现,海洋微生物的多样性,远远超出人们原先的估计,其中还不能被分离和纯培养的微生物种数超过海洋微生物种数的99%。本发明人经过大量调查和试验,最终确定将海洋环境中的耐盐微生物群引入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用来补充高盐废水本身缺乏的耐盐微生物种群资源,这样可以直接在高盐环境下实现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的直接启动。当然,本发明人也通过大量试验确认,可以将咸水湖、盐湖、盐碱地、晒盐场、土壤或其它高盐环境中的耐盐微生物群引入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进行直接启动。

  本发明不以分离耐盐微生物和嗜盐微生物的纯菌株为手段或目的,而是将海水或海泥引入高盐废水的生化处理系统,直接在高盐废水的盐浓度环境下进行自培菌。自培菌过程中生化系统的盐浓度始终在所要处理的高盐废水盐浓度范围内。通过提供合适的有机碳源、营养元素和环境条件,使海水或海泥中能够适应所提供高盐环境的耐盐微生物逐步增殖,逐渐培养出高盐废水生化处理所需的耐盐的活性污泥或生物膜,最终实现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的直接启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是一种启动高盐废水好氧生化处理系统的方法,其特点是:接种海水、海泥、盐湖、咸水湖、盐碱地、腌制品、深海沉积物、普通土壤或其它高盐环境样品到高盐废水的生化处理系统,直接在所述高盐废水的盐浓度范围内进行自培菌,直至进水负荷和生物量达到所述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的设计值。

  本发明方法所述高盐环境,包括以下三类:

  (1)自然高盐环境:海洋、死海、盐湖、盐田、盐碱地、盐矿、地下卤水等。这些高盐环境形成时间较长,耐盐微生物种类高度丰富,微生物的耐盐能力强,耐盐微生物种群与所处高盐环境的实际含盐量和其它环境特征相适应。

  (2)半自然高盐环境:晒盐场、盐碱地、腌制品、长期存放的高盐废水、高盐废水污染的土壤、河流、湖泊等。这些高盐环境形成的时间长短不一,而且盐环境特征会发生变化。

  (3)土壤:农田土壤、草地土壤、森林土壤等。土壤环境整体含盐量不高,但由于土壤环境的非均质性,以及干湿变化、矿化、风化、淋溶等作用的长期存在,使得土壤环境中存在大量局部高盐环境,这些微域高盐环境足以支持各种耐盐微生物的生存。

  本发明所述的启动高盐废水好氧生化处理系统的方法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或者技术特征是:

  1.自培菌可以采用同步培养方式,始终以所述高盐废水为自培菌所需的主要有机碳源;或者采用异步培养方式,先以外加有机碳源进行培菌,然后再以所述高盐废水为有机碳源继续培菌。

  2. 自培菌初始阶段,所述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进水COD≤500mg/L或所述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内COD≤500mg/L。

  3.自培菌过程中可以按需要添加N、P或其它营养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

  4.通过自培菌在所述高盐废水的生化处理系统内培养得到耐盐的活性污泥或生物膜。

  5.自培菌过程中,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内温度5~55℃、优选15~35℃,pH 5.0~9.5,优先7.5~8.5,溶解氧0.1~4.0mg/L、优选0.5~2.0mg/L。

  6.所述高盐废水优选的B/C>0.3,或者经预处理后B/C>0.3。

  7.所述高盐废水的盐浓度优选在1~25%范围内。

  以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本发明技术方案实质是通过提供合适的有机碳源、营养元素、温度、pH、溶解氧和其它适宜耐盐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在高盐条件下使海水或海泥中的耐盐微生物群逐步繁殖,并最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浓度的耐盐微生物聚集体——耐盐活性污泥或耐盐生物膜。这一过程与一般条件下废水生化处理系统自培菌遵循的原理相似,所不同的是本发明直接并始终在高盐环境下进行自培菌,而传统生化处理系统在低盐环境下进行自培菌。

  大多数高盐废水,尤其是高盐工业废水,其中不仅缺乏耐盐微生物,还缺乏耐盐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因此针对此类废水实施本发明,除了需要接种海水或海泥作为耐盐微生物来源,还需要补充可能缺乏的各种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直接将海水注满整个高盐废水生化处理装置,将盐浓度稀释或增加至该高盐废水的盐浓度范围,并且在自培菌获得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前一直补充海水自培菌。这样做的好处是可充分利用海水中所含有的各种微量元素,只需补充N、P即可,而且可以省却配制盐水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具备将大量海水注满生化处理装置的条件,而需要先在生化装置配制盐水,该盐水的盐浓度在该高盐废水盐浓度范围内,然后接种海水、海泥或其它高盐环境样品,按需要补充N、P及其它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再开始自培菌。

  自培菌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必须保有耐心。在有机碳源充足、营养物质供应充分的情况下,自培菌进行2~3周即可以初步培养出耐盐的活性污泥和生物膜,此后逐步提高高盐废水进水负荷,最终完成整个生化系统的启动。

  高盐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可以分为易降解、有毒易降解、难降解、有毒难降解这四类。高盐废水产生的场合,除海水利用外,大多来自于工业生产。因此,除一部分高盐废水具有较好的可生化性,大部分高盐废水都含有有毒或较难降解的物质。因此,实施本发明要求高盐废水具有一定的生化性、毒性不高。一般认为B/C>0.3的废水可以直接进行生化,本发明也优选这一条件。若废水的生化性不佳,需要先采取其它技术手段处理,提高生化性。

  对于B/C>0.3的高盐废水,其中的有机污染物也可以分为非常容易降解和可以缓慢降解的。因此,在自培菌过程中,若高盐废水的可生化性非常好,例如腌制废水、食品工业高盐废水,可以在自培菌的开始,便以高盐废水作为自培菌的主要有机碳源;若高盐废水的可生化性一般,例如精细化工废水、制药废水,为加快自培菌的进度,可以在自培菌的初始阶段添加一些容易降解的有机碳源,比如葡萄糖、面粉、甲醇、大粪水、污泥消化液等,待培养出耐盐的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厚,再开始以高盐废水作为有机碳的来源,并在其后的培养过程中逐步增加高盐废水的进水比例、降低外加碳源的投加比例。也就是说,在本发明实施过程中,自培菌至少可以分为同步培养和异步培养两种方式。

  在本发明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自培菌初始阶段,生化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数量还非常少,要求进水COD不能太高,或者说生化系统内COD不能太高。从有利于本发明顺利实施的角度,控制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进水COD≤500mg/L或系统内COD≤500mg/L是必要的。在可能的操作条件下,维持初始阶段较低的进水COD,然后根据自培菌培养出的耐盐的活性污泥或生物膜的量,逐步提高进水COD或系统内COD浓度,有利于本发明成功实施。

  本发明以海水或海泥作为耐盐微生物来源接种物。实际上,地球上高盐环境除了海洋还包括咸水湖、盐湖、盐矿、盐井、晒盐池、盐碱地。此外,普通土壤也具有微域高盐环境特征。因此,除海水和海泥外,本发明可以利用取自上述高盐环境下的土壤、水样、沉积物或其它各种形式的样品作为耐盐微生物来源添加到高盐废水生化处理装置中,其后的自培菌操作则差不多。

  本发明可实施的温度范围为一般为10~50℃,在更高或更低的温度范围内,也可以实施成功。温度影响微生物的代谢和繁殖速率,因此可能的情况下在较高的盐浓度下进行启动会缩短启动周期。在启动过程中,温度的相对稳定也是有利条件。

  本发明实施的pH范围优选为5.0~9.5。与普通微生物相比,耐盐微生物生存的高盐环境多为弱碱性。例如,海水的pH为7.9~8.4,盐湖中以弱盐碱湖的数量最多。大量研究也证实,大多数耐盐和嗜盐的微生物在弱碱性环境下生长最好。本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中性偏碱的环境下,本发明实施的总体效果优于中性偏酸的环境。因此,本发明实施过程中进一步优选pH为7.5~8.5。

  通过引入海水、海泥或其它高盐环境样品作为耐盐微生物来源,直接在高盐废水生化处理装置中以高盐废水的盐浓度为环境条件进行自培菌。在培养出耐盐活性污泥或耐盐生物膜的一种后,逐步提高高盐废水进水负荷继续培养,使耐盐活性污泥或耐盐生物膜的生物量浓度增加,直至进水负荷和生物量浓度都达到设计要求,就完成了该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的启动。

  本发明可实施的高盐废水盐浓度范围优选为1~25%。耐盐微生物在很宽的盐浓度范围内范围都可以生长繁殖,从微生物分类学进行划分:弱嗜盐微生物耐盐范围为1.17~11.7%,中等嗜盐微生物耐盐范围2.34~20.48%,极端嗜盐微生物耐盐范围为8.19~30.42%,耐盐微生物耐盐范围为0~14.63%。因此,针对所要启动的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所要处理的高盐废水盐浓度范围,选择合适的接种微生物来源比较关键。当高盐废水的盐浓度很高,例如,超过20%,此时的最佳微生物接种来源是盐浓度相当的盐湖。但是,根据本发明人的实践来看,接种海水或海泥,同样能够在>20%的盐环境下自培菌成功,同样能够实现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的启动,这可能是由于海水环境尽管盐浓度偏低,但仍然存在大量极端嗜盐微生物,这也与有关研究的结果保持一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方法无需筛选和分离嗜盐菌,直接对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进行启动,特别适合实际高盐废水生化处理装置的调试;

  (2)本发明方法从高盐环境样品到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的启动,只需经历一个步骤,操作步骤和实施周期大大缩短。

  (3)本发明适用于总盐为1~25%、B/C>0.3的高盐废水的生化处理系统的直接启动;

  (4)采用本发明方法启动的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能够对高盐废水进行稳定高效的处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内容进行说明,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进一步理解。

  实施例1,一种启动高盐废水好氧生化处理系统的方法,接种海水、海泥盐湖、咸水湖、盐碱地、腌制品、深海沉积物、普通土壤或其它高盐环境样品到高盐废水的生化处理系统,直接在所述高盐废水的盐浓度范围内进行自培菌,直至进水负荷和生物量达到所述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的设计值。

  实施例2,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中:自培菌采用同步培养方式,始终以所述高盐废水为自培菌所需的主要有机碳源;或者采用异步培养方式,先以外加有机碳源进行培菌,然后再以所述高盐废水为有机碳源继续培菌。

  实施例3,实施例1或2所述的方法中:自培菌过程中按需要添加N、P或其它营养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

  实施例4,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方法中:通过自培菌在所述高盐废水的生化处理系统内得到耐盐活性污泥或耐盐生物膜。

  实施例5,实施例1-4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中:自培菌过程中,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内温度5~55℃,pH 5.0~9.5,溶解氧0.1~4.0mg/L。

  实施例6,实施例1-5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中:自培菌过程中,高盐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内温度15~35℃,pH 7.5~8.5,溶解氧0.5~2.0mg/L。

  实施例7,实施例1-6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中:所述高盐废水的B/C>0.3,或者经预处理后B/C>0.3。

  实施例8,实施例1-7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中:所述高盐废水的盐浓度在1~25%范围内。

  实施例9,一种启动高盐废水好氧生化处理系统的方法实验:

  某化工废水,含盐量为3~6%NaCl,COD 3000~5000mg/L,酚含量50~200mg/L。生化工艺间歇式好氧工艺。在6L有机玻璃装置中,注入6L海水,再加入葡萄糖和苯酚,浓度分别为50mg/L和10mg/L,添加尿素和磷酸二氢钾补充营养。开始在常温下曝气48h,曝气过程中控制溶解氧DO<5.0mg/L。然后静置2h,排出1/2上清液,补充海水,加入葡萄糖、苯酚、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溶液,葡萄糖浓度提高至100mg/L、苯酚浓度为15mg/L,继续曝气24h。如此,逐步提高换水中葡萄糖和苯酚的浓度,可观察到装置中有絮体出现,此时控制进水F/M<1.0。继续培养3d,能够观察到有良好沉降性能得活性污泥絮体,此时开始进该实际高盐含酚废水,初始进水量1/10,一个周期中曝气6h,静置、排水和进水2h,随后根据出水指标和系统状况逐步提高进水量。经过10~20周期,进水量提高到1/2,污泥浓度增加至4000~6000mg/L,出水COD<500mg/L、酚<0.5mg/L。

  实施例10,一种启动高盐废水好氧生化处理系统的方法实验:

  某化工废水,含盐量6~12%Na2SO4、COD 2000~3000mg/L,B/C>0.4。

  在1000m3的曝气池中,引入海水500m3,引入废水50m3,加入尿素1.0kg,磷酸二氢钾0.3kg,开始曝气,初次曝气时间72h。然后再加入废水50m3、尿素1.0kg,磷酸二氢钾0.3kg,曝气24h;如此不断加入废水至曝气池装满1000m3,改连续进水方式,出水进二沉池,污泥回流至曝气池。每小时进水40m3,其中进废水4m3,其余为海水。如此用海水稀释废水进水一段时间,二沉池有絮体出现且能够沉降。然后,将进水中海水的比例提高至1/5,即每1h进水40m3,其中废水8m3。如此通过不断提高进水中废水所占比例,曝气池内污泥浓度培养至4000mg/L以上,并保持整个培养过程中F/M<1.0、pH为7.0~8.5、DO>2.0mg/L。经过1~2月的耐盐污泥培养及启动,系统对废水能够稳定处理,COD去除率>90%、出水COD<300mg/L。

  实施例11,一种启动高盐废水好氧生化处理系统的方法实验:

  废水与实施例2相同,处理工艺为水解酸化-好氧。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先在曝气池利用面粉或葡萄糖自培养出活性污泥,然后接种到水解酸化池,加入面粉、葡萄糖或该废水进行启动,培养出具有耐高盐的水解酸化活性污泥。然后该实际废水依次经过水解酸化池和好氧池进行处理。按照这种方法,COD去除率>95%,出水COD<100mg/L。

  实施例12,一种启动高盐废水好氧生化处理系统的方法实验:

  某氯碱废水,含盐量16~26%、COD>10000mg/L。

  200L的SBR装置中,配制20%的NaCl盐水200L,加入取自青海某盐湖的湖底沉积物的浸出液10L,加入尿素、磷酸二氢钾和微量元素,加入葡萄糖使TOC为100~200mg/L。小气量闷曝培养48~120h,然后静置,取部分上清液测可溶TOC。

  装置中溶液变浑浊,且上清液中可溶TOC<30mg/L、TN>1.0mg/L、TP>0.1mg/L,停止曝气,静置2h后排出1/3上清液,补充海水。继续加入葡萄糖,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曝气培养24h,控制溶解氧2.0500mg/L,开始减少葡萄糖的加入量,并加入少量废水,且废水加入量按照20~30%的比例增加,使F/M为0.2~0.5。如此,控制培养过程中pH为7.5~8.5、温度为20~35℃、溶解氧为1.0~4.0mg/L。经过60~180d的培养,污泥浓度培养至4000~6000mg/L,全部进实际废水。

  采用上述方法处理该高含盐废水,TOC去除率>80%。生化出水经氧化后再回到生化系统处理,最终可使出水TOC<200mg/L。

  实施例13,一种启动高盐废水好氧生化处理系统的方法实验:

  某腌制废水,含盐为4~6%NaCl,COD为4000~5000mg/L。处理工艺为厌氧水解+3级好氧+混凝沉淀,水量50m3/d,其中生化段厌氧池停留时间10h,好氧池停留时间60h。其启动过程为:

  好氧池装满5%NaCl的水溶液,加入海边黑色的淤泥5m3,调节pH为7.0~8.0,常温下闷曝48h。调节池配好盐浓度为5%NaCl的水,加入葡萄糖和废水使COD<200mg/L。按2m3/h的流速进入好氧池曝气,混合液经二沉池泥水分离后,污泥回流到好氧池,经过10d左右的曝气,可以培养出污泥。由此增加进水中葡萄糖和废水的量,当进水COD增加至2000mg/L保持进水COD的稳定,直至好氧池污泥浓度>3000mg/L。此时,将部分二沉池的污泥转移到厌氧水解池,接种浓度不低于2000~5000mg/L。此时调节池废水先经过厌氧水解池,然后再进好氧池。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