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0.11.26
公开(公告)日2011.08.03
IPC分类号C02F3/30
摘要
一种侧沟式一体化脱氮除碳生物反应废水处理装置,底板的外周有○型的外墙(1)和环形的沉淀池(8),里面设置有C型的隔墙(5),隔墙内侧形成缺氧区(4),隔墙外侧与外墙之间形成好氧区(2),隔墙缺口与外墙之间形成混合区(10);缺氧区有进水口(11),沉淀池有排水口(7);好氧区里面设置曝气管(3),位于同一侧的好氧区和缺氧区的入口分别安装有搅拌推流器(6)。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简洁,运行操作与维护十分简便,所需劳动力少,且易于实现远程自动控制。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侧沟式一体化脱氮除碳生物反应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底板(13)的外周有○型的外墙(1)和环形的沉淀池(8),里面设置有C型的隔墙(5),隔墙(5)内侧形成缺氧区(4),隔墙(5)外侧与外墙(1)之间形成好氧区(2),隔墙(5)缺口与外墙(1)之间形成混合区(10);缺氧区(4)有进水口(11),沉淀池(8)有排水口(7);好氧区(2)里面设置曝气管(3),位于同一侧的好氧区(2)和缺氧区(4)的入口分别安装有搅拌推流器(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沟式一体化脱氮除碳生物反应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沉淀池(8)由至少三根支撑柱(12)支撑架空,支撑柱(12)之间为沉淀池(8)与好氧区(2)相联的窗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沟式一体化脱氮除碳生物反应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沉淀池(8)一侧向下延伸有与底板(13)相联且向里延伸的斜面(14),该斜面(14)的水平夹角为50~6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沟式一体化脱氮除碳生物反应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沉淀池(8)下部为环形排列的锥斗(9),锥斗(9)为倒平台式结构,其锥面与水平面夹角为60~75°。
说明书
侧沟式一体化脱氮除碳生物反应废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侧沟式一体化脱氮除碳生物反应废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如A/O法、氧化沟、SBR工艺、MBR工艺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除磷脱氮。总的来看,这些工艺在降低污水BOD和除磷脱氮效能、运行状况及建设投资等方面各有其特点,同时它们有的只能脱氮、或只能除磷,有的因受限于污水回流比而脱氮有限,有的除磷脱氮效果好但占地多而加大项目建设投资。为此国内外脱氮除磷工艺越来越向着简洁、高效、经济方向发展,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成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一体化装置各功能区在搅拌推流器的作用下实现混合液的内循环和污泥的自动回流,是一种高效经济型的新型工艺。研发本新型专利,旨在为将来工程实践话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各功能区分区明显、可降低运行能耗、减少占地面积、的侧沟式一体化脱氮除碳生物反应废水处理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侧沟式一体化脱氮除碳生物反应废水处理装置,底板的外周有○型的外墙和环形的沉淀池,里面设置有C型的隔墙,隔墙内侧形成缺氧区,隔墙外侧与外墙之间形成好氧区,隔墙缺口与外墙之间形成混合区;缺氧区有进水口,沉淀池有排水口;好氧区里面设置曝气管,位于同一侧的好氧区和缺氧区的入口分别安装有搅拌推流器。
沉淀池由至少三根支撑柱支撑架空,支撑柱之间为沉淀池与好氧区相联的窗口。该沉淀池一侧向下延伸有与外墙底板相联且向里延伸的斜面,该斜面的水平夹角为50~60°。沉淀池下部为环形排列的锥斗,锥斗为倒平台式结构,其锥面与水平面夹角为60~75°。
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简洁,运行操作与维护十分简便,所需劳动力少,且易于实现远程自动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沉淀池安装在O型装置外侧,呈环形布设,无需外建二沉池,沉淀池下部锥斗的倒平台式结构,可有效缓解减少底部流体对沉淀池的紊流影响,同时由于底部流体流动中产生的负压使污泥可实现自回流,减少了占地面积和运行费用,并且有利于保持出水的溶解氧,保证出水水质,也可减少流体流动的阻力。
本实用新型的好氧与缺氧,混合等功能区分区明确,容易控制,有利于同步完成有机物的去除和生物脱氮。在好氧区,混合液是好氧状态,可有效地降解有机物并将氨氮氧化为硝态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在缺氧区呈缺氧状态,以有机物为碳源,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将硝态氮还原为氮气而从水中去除。
本实用新型有利于混合液在好氧-缺氧-混合区间多次循环,且自动回流而实现脱氮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