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污泥循环干化池

发布时间:2018-11-9 14:31:35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09.04.09

  公开(公告)日2010.01.20

  IPC分类号C02F9/02; C02F11/12

  摘要

  污泥循环干化池,由至少三个干化池连通构成,其中每个干化池底部垫有由上至底粒度逐渐增大的三层过滤层,从过滤层中最底层接通有控制阀控制的排水管路,池腔内的上部至最底层过滤层接有连通滤管。置入池中的含泥沙污水经沉淀和过滤,经沉淀后的上层泥水到设定的深度后,从各池间的相互连通管排入下一池中处理,余下的污水经澄清后,从滤管流经底层过滤层排出,泥沙中的余下水分过滤后从底部排出。三池轮流连续工作,提高了干化速度和处理的连续性。不用机械和动力,不耗能,是一种低成本的矿山含泥污水处理技术。

  权利要求书

  1、污泥循环干化池,由至少三个干化池连通构成,其特征在于每 个干化池底部垫有由上至底粒度逐渐增大的三层过滤层(18、19、20), 从过滤层中最底层(20)接通有控制阀(16、15、13)控制的排水管 路,池腔内的上部至最底层过滤层(20)接有连通滤管(17、9、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循环干化池,其特征在于连通滤管 (17、9、10)的上口低于池腔上沿,处于设定的沉淀污泥层的表面以 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循环干化池,其特征在于干化池间 有相互连通并由阀门(1、3、5)控制的管路(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循环干化池,其特征在于过滤层的 上层(18)粒度为0.3-1mm石子,层厚不小于100mm,中层(19)粒 度为1-3mm石子,层厚不小于100mm,底层(20)粒度50-100mm的 砾石,层厚不小于200mm。

  说明书

  污泥循环干化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含泥污水的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污水的处理是工业生产,尤其是矿山工业中重要的环节,关系到 生产成本和资源的再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的问题。如煤矿生产中污水中 含有大量泥沙,是含水率为97%的泥水混合流体,不能直接从污水站 外送,需要对其进行泥水分离,并干化处理,才能将污泥运出。现有 的处理方式有干化场、干化池、离心脱水机,压滤机等设备进行干化 处理,干化场方式,虽不需要耗能,但需要较宽大的场地,处理周期 长,实际上一般企业是不具备这样的环境条件的。脱尽脱水和压滤机 等机械设备的投资大,能耗高,处理成本高,也非一般企业所能接受。 干化池方式与干化场方式有相同的特点,同时又能相对集中的处理污 水,使污泥得到干化,存在过滤截污效果差,易堵塞的缺点。但由于 处理周期长和场地条件的限制。所以从干化效果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考 虑,均存在着不同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污泥循环干化池。集干化场和干 化池优点为一体,使干化场的干化效能、不耗能的优点得到应用,克 服其占地面积大的缺点,解决干化池干化过程中存在的不是过滤截污 效果差,就是易堵塞的缺点。

  具体方案如下:

  污泥循环干化池,由至少三个干化池连通构成,其中每个干化池 底部垫有由上至底粒度逐渐增大的三层过滤层,上层粒度为0.3-1mm 石子,层厚不小于100mm,中层粒度为1-3mm石子,层厚不小于100mm, 底层采用粒度50-100mm的砾石,层厚不小于200mm。从过滤层中最 底层接通有控制阀控制的排水管路,池腔内的上部至最底层过滤层接 有连通滤管,连通滤管的上口低于池腔上沿,处于设定的沉淀污泥的 上表面;干化池间有相互连通并由阀门控制的管路;再通过带控制阀 门的管路将污水源与每个池腔连通。进入池中的待处理含泥沙污水, 经过沉淀、过滤,上部的澄清水经滤管流进底层滤层排出,余下的污 泥上表面就处于风干和日晒环境中,逐渐干化,泥沙中含有的水分再 经过江层过滤后排出,减少干化的时间。

  这样制成的干化池,下部的出口安装的控制阀后,污泥在池子中 处于受控状态,解决了干化池不能很好地截住污泥的问题;在池腔边 角处安装了上部至下部的滤管,解决了普通干化池上部澄清的水在下 部阀门打开后不能流出的问题;在干化池间安装了由阀门控制的相互 连通管路,实现了各池连续轮作与串连使用的功能。使污水处理系统 中的污泥干化处理不使用机械设备和动力,降低了污泥干化处理的投 资和处理成本。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