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污水再利用系统

发布时间:2018-11-21 14:38:58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0.04.02

  公开(公告)日2010.10.13

  IPC分类号E03F3/00; C02F9/14

  摘要

  本发明试图通过统一的管理来控制和调整沿下水道主干线分布的多个已处理污水储箱的蓄水量。本发明的污水再利用系统在沿一条下水道主干线的再利用水需求区域中分布有:多个再利用水供应装置,每个包括形成于一条下水道主干线中的水引入开口;用于储存通过污水处理产生的再利用水的已处理污水储箱;以及用于测量已处理污水储箱水位的水位传感器,并且污水再利用系统包括可移动至多个水引入开口中的任意一个、执行污水处理以产生再利用水并将所产生的再利用水供应至已处理污水储箱的可移动污水处理装置,传输由水位传感器测量的水位数据的通讯装置,以及基于再利用水的需求信息以及从通讯装置接收到的水位数据,控制已处理污水储箱的蓄水量的中央控制装置。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水再利用系统,其将多个再利用水供应装置分布于沿下水道主干线的再利用水的需求区域中,所述多个再利用水供应装置各自包括形成于所述下水道主干线中的水引入开口;用于储存通过污水处理产生的再利用水的已处理污水储箱;以及用于测量所述已处理污水储箱水位的水位传感器,所述系统包括:

  可移动污水处理装置,其可移动至任意所述多个水引入开口,执行所述污水处理以产生再利用水,并将所产生的再利用水供应至所述已处理污水储箱;

  通讯装置,其传输由所述水位传感器测量的水位数据;以及

  中央控制装置,其基于再利用水的需求信息以及从所述通讯装置接收到的所述水位数据,控制所述已处理污水储箱的蓄水量。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污水再利用系统,

  其中所述中央控制装置基于所述再利用水的需求信息,移动所述污水处理装置至位于再利用水的需求区域中的所述再利用水供应装置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污水再利用系统,

  其中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包括:

  连接到所述水引入开口用以引入一部分污水的水引入部分;

  对所述污水执行生物处理,以产生第一已处理污水的薄膜分离活性泥部分;以及

  对所述第一已处理污水执行薄膜强化处理,以产生第二已处理污水的薄膜强化处理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的污水再利用系统,

  其中所述已处理污水储箱包括:

  储存所述第一已处理污水的薄膜处理箱;以及

  储存所述第二已处理污水的薄膜强化处理箱。

  5.一种污水再利用系统,其将多个再利用水供应装置分布于沿下水道主干线的再利用水的需求区域中,所述多个再利用水供应装置各自包括形成于所述下水道主干线中的水引入开口;用于储存通过污水处理产生的再利用水的已处理污水储箱;以及用于测量所述已处理污水储箱水位的水位传感器,所述系统包括:

  可移动污水处理装置,其可移动至任意所述多个水引入开口,执行所述污水处理以产生再利用水,并将所产生的再利用水供应至所述已处理污水储箱;

  通讯装置,其传输由所述水位传感器测量的水位数据;以及

  中央控制装置,其基于再利用水的需求信息以及从所述通讯装置接收到的所述水位数据,控制所述已处理污水储箱的蓄水量,

  其中所述污水处理装置包括:

  连接到所述水引入开口,以引入一部分污水的水引入部分;

  对所述污水执行生物处理,以产生第一已处理污水的薄膜分离活性泥部分;以及

  对所述第一已处理污水执行薄膜强化处理用以产生第二已处理污水的薄膜强化处理部分,

  其中所述中央控制装置基于所述再利用水的需求信息,移动所述污水处理装置至位于再利用水的需求区域中的再利用水供应装置之一,

  其中所述已处理污水储箱包括:

  储存所述第一已处理污水的薄膜处理箱;以及

  储存所述第二已处理污水的薄膜强化处理箱。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5的污水再利用系统,

  其中所述再利用水供应装置包括排放开口,其将由所述薄膜强化处理部分产生的浓缩液和/或由所述薄膜分离活性泥部分产生的多余污泥从所述水引入开口的下游排放回所述下水道主干线。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5的污水再利用系统,

  其中所述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

  电源,其为所述薄膜分离活性泥部分和薄膜强化处理箱供电,以及

  加热部分,其利用从所述电源释放出的废热以加热所述薄膜分离活性泥部分。

  说明书

  污水再利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再利用系统,其从沿一条下水道主干线的多个地点引入部分污水、执行污水处理并向邻近供应再利用水。

  背景技术

  常规地,流经一条下水道主干线的污水被一座终端污水处理厂处理,用以产生再利用水。产生的再利用水被供应到在上游侧的区域。然而,对于距离终端污水处理厂很遥远但又需要水的区域来说,再利用水的供应成为一个问题。

  于是,近年来,在其中能够有效处理和再利用污水的卫星处理厂被投入使用。图4是示出多个卫星处理厂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4中所示,有一条下水道主干线3。一座终端污水处理厂2被安排在下水道主干线3的末端,而多个卫星处理厂1被沿着下水道主干线3分布。每个卫星处理厂1引入一部分流经下水道主干线3的污水;净化污水用以产生再利用水;然后将产生的再利用水供应给邻近卫星处理厂1并对再利用水有需求的区域。

  然而,因为这种常规的卫星处理厂通常位于难以获得充足设置空间的市区,因此将设置空间尽量小型化成为一个问题。

  如日本专利公开号2008-705所公开的,本申请人曾提出一种在这种卫星处理厂中使用的一种污水处理设备。日本专利公开号2008-705描述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其通过将一种高速率过滤装置与一种薄膜分离活性泥处理装置相结合来执行污水处理。

  依据在日本专利公开号2008-705中公开的污水处理设备,将整个处理设备的设置空间小型化,并产生具有高清洁度的再利用水是可能的。

  然而,必须根据邻近的需求来产生再利用水。此外,还必须准备水箱以根据不同的清洁度临时储存所产生的再利用水。由此,有一个重要的项目,其根据对再利用水的需求产生再利用水并控制再利用水的蓄水量,但这个项目未在以上提到的日本专利公开号2008-705中被考虑。

  发明内容

  因此,为了完成以上提到的项目,本发明意图控制由卫星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设备产生的再利用水的蓄水量。此外,本发明还意图通过统一的管理来控制和调整在多个污水处理设备中的蓄水量。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污水再利用系统,其将多个再利用水供应装置分布于沿下水道主干线的再利用水的需求区域中,每个再利用水供应装置包括形成在一条下水道主干线中的水引入开口;已处理污水储箱用以存储经过污水处理而产生的再利用水;以及水位传感器用以测量已处理污水储箱的水位,包括:可移动到多个水引入开口中任意一个的可移动污水处理装置,执行污水处理以产生再利用水,并将产生的再利用水供应到已处理污水储箱;传输由水位传感器测量到的水位数据的通讯装置;以及基于再利用水的需求信息以及从通讯装置接收到的水位数据控制已处理污水储箱的蓄水量的中央控制装置。

  结果是,中央控制装置可以基于再利用水的需求信息,将污水处理装置移动到位于再利用水的需求区域的再利用水供应装置之一。

  此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连接到水引入开口的水引入部分用以引入一部分污水;对污水执行生物处理用以产生第一已处理污水的薄膜分离活性泥部分;以及对第一已处理污水执行薄膜强化处理用以产生第二已处理污水的薄膜强化处理部分。

  此外,已处理污水储箱包括:存储第一已处理污水的薄膜处理箱;以及存储第二已处理污水的薄膜强化处理箱。

  此外,再利用水供应装置包括将由薄膜强化处理部分产生的浓缩液和/或由薄膜分离活性泥部分产生的过量污泥排放回水引入开口下游的下水道主干线的排放开口。

  此外,污水处理装置进一步包括为薄膜分离活性泥部分和薄膜强化处理箱提供电力的电源,以及利用电源放出的废热来加热薄膜分离活性泥部分的加热部分。

  依据本发明的这种污水再利用系统,基于再利用水的需求信息、温度以及水位数据,通过可移动污水处理装置产生再利用水,并由统一的管理控制多个已处理污水储箱的蓄水量是可能的。

  此外,根据对再利用水的需求,通过将污水处理装置移动至再利用水的需求区域以执行污水处理并为已处理污水储箱供应再利用水来控制已处理污水储箱的蓄水量也是可能的。结果是,不需要在再利用水的需求区域安装多个污水处理设备。

  此外,根据再利用水的需求信息产生和存储具有不同清洁度的再利用水也是可能的。

  此外,经由形成于水引入开口下游的排放开口将由薄膜分离活性泥部分产生的多余污泥或/和由薄膜强化处理部分产生的浓缩液排放回下水道主干线也是可能的。作为结果,不需要额外安装用于处理多余污泥或/和浓缩液的其它处理设备,使得污水处理装置40的整个设备的设置空间能够被小型化。

  此外,因为从电源放出的废热被收集并用于加热薄膜分离活性泥部分,通过调整温度至合适的温度来提高生物处理的效率是可能的。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