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公告)日2010.02.10
IPC分类号C02F11/12; C02F11/02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自动污泥返消化系统。该全自动污泥返消化系统主要由污泥收集器(1)和残泥浓缩池(2)构成,所述污泥收集器(1)安装有真空泵(3)、污泥提升管(4)、污泥返流管(5)和残泥排出管(6);所述污泥收集器(1)和残泥浓缩池(2)通过残泥排出管(6)相接通;所述污泥提升管(4)、污泥返流管(5)和残泥排出管(6)均安装有控制阀门(7)。本实用新型淘汰了用污泥泵提升污泥的传统工艺,利用真空泵对污泥进行提升,使污泥进行自循环和返消化,提高了污泥的处理效率,不易出现故障,可间歇也可连续使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操作方便,利于推广使用。
权利要求书
1、全自动污泥返消化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污泥收集器(1)和残 泥浓缩池(2)构成,所述污泥收集器(1)安装有真空泵(3)、污泥提升管 (4)、污泥返流管(5)和残泥排出管(6);所述污泥收集器(1)和残泥浓 缩池(2)通过残泥排出管(6)相接通;所述污泥提升管(4)、污泥返流管 (5)和残泥排出管(6)均安装有控制阀门(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污泥返消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真 空泵(3)安装于污泥收集器(1)的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污泥 返消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 泥返流管(5)和残泥排出管(6)均安装于污泥收集器(1)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污泥返消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残 泥浓缩池(2)位于污泥收集器(1)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污泥返消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残 泥浓缩池(2)的底部安装有滤液排出管(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污泥返消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 泥收集器(1)上安装有液位计(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污泥返消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 泥收集器(1)为钢质空腔容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污泥返消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 泥收集器(1)上设置有用于投放生物细胞的投放孔(1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自动污泥返消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投 放孔(10)上安装有密封盖(11)。
说明书
全自动污泥返消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自动污泥返消化系统。
背景技术
污泥处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实际上污泥是一种低效率的生物制品, 如用污泥做原料加大生物菌种数量,完全可以制成高效净水产品,使污泥变废 为宝,随之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污泥处理装置。但是,现有的污泥处理装置中的 污泥提升设备,一种采用污泥提升泵对污泥进行提升,即在容易产生污泥的地 下构筑物的污泥斗中设置双泵,一台用于使用,一台用于备用,由于污泥直接 通过提升泵,容易导致腐蚀和堵塞出现故障;另一种是采用静压排泥装置,但 是只能在具备1.5米以上的水层条件的构筑物污泥斗中使用,扬程局限,不能 广泛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提供一种全自动污 泥返消化系统,该全自动污泥返消化系统淘汰了用污泥泵提升污泥的传统工 艺,利用真空泵对污泥进行提升,使污泥进行自循环和返消化,提高了污泥 的处理效率,不易出现故障,可间歇也可连续使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操作方便,利于推广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全自动污泥返消化系统,主 要由污泥收集器和残泥浓缩池构成,所述污泥收集器安装有真空泵、污泥提 升管、污泥返流管和残泥排出管;所述污泥收集器和残泥浓缩池通过残泥排 出管相接通;所述污泥提升管、污泥返流管和残泥排出管均安装有控制阀门。
所述真空泵安装于污泥收集器的顶部。
所述污泥返流管和残泥排出管均安装于污泥收集器的底部。
所述残泥浓缩池位于污泥收集器的下方。
所述残泥浓缩池的底部安装有滤液排出管。
所述污泥收集器上安装有液位计。
所述污泥收集器为耐腐蚀、耐承压的空腔容器。
所述污泥收集器上设置有用于投放生物细胞的投放孔。
所述投放孔上安装有密封盖。
上述污泥收集器是利用一定厚度耐腐蚀、耐承压的钢板,焊接成一个方 形、圆形或不规则空腔容器构成;污泥收集器顶端安装有一台或者几台真空 泵,利用负压的作用将污泥斗中的污泥提升至污泥收集器。
上述污泥提升管、污泥返流管和残泥排出管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 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需要进行设计。
上述污泥提升管一端设置在污泥收集器上,另一端设置在容易产生污泥 的地下构筑物的污泥斗中,用于提升污泥。
上述污泥收集器设置有一条污泥返流管和一条残泥排出管,污泥返流管 用于污泥的返流;残泥排出管用于将反复消化后剩下的残泥排入残泥浓缩池。
上述残泥浓缩池的底部安装有滤液排出管,用于将残泥进行脱水后沉淀 下来的水和其他液体排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淘汰了用污泥泵提升污泥的传统 工艺,利用真空泵对污泥进行提升,使污泥进行自循环和返消化,提高了污 泥的处理效率,不易出现故障,可间歇也可连续使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 低,操作方便,利于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