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8.04.23
公开(公告)日2018.10.16
IPC分类号C02F3/10; C02F101/10; C02F101/1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动力全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由自然生态脱碳室和固磷除氮室组成,所述自然生态脱碳室的上方外壁安装有堰齿布水装置,所述堰齿布水装置的上方安装有飘絮拦截装置,且堰齿布水装置的前方安装有分级布水管,所述分级布水管的前方安装有主进水管,所述飘絮拦截装置的一侧安装有自然充氧吸气管路,该设备设置了自然充氧吸气管路,同时还采用了生态固磷填料使得设备处理污水时,可以以以独特的结构,达到了水力停留的时间较短和表面负荷较低的目的,其在进行农村生活污水的生化处理时效率更高,该设备以此形成了具有较高和稳定的污水去碳、脱氮和除磷的处理效率,其操作方便快捷实用性较强。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无动力全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包括池体(18),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8)由自然生态脱碳室(4)和固磷除氮室(7)组成,所述自然生态脱碳室(4)的上方外壁安装有堰齿布水装置(2),所述堰齿布水装置(2)的上方安装有飘絮拦截装置(1),且堰齿布水装置(2)的前方安装有分级布水管(10),所述分级布水管(10)的前方安装有主进水管(9),所述飘絮拦截装置(1)的一侧安装有自然充氧吸气管路(3),所述自然生态脱碳室(4)的上方左侧外壁安装有固磷除氮功能区观察口(11),且自然生态脱碳室(4)的上方外壁安装有风量调节装置(17),所述自然生态脱碳室(4)内安装有好氧功能段专业生态载体填料(13),所述好氧功能段专业生态载体填料(13)的下方安装有自然充氧布水槽(12),所述自然生态脱碳室(4)的右侧下方外壁与自然充氧布水槽(12)对应位置处安装有自然通风管(5),且自然生态脱碳室(4)的下方设置有功能分区分离装置(16),所述功能分区分离装置(16)的下方安装有固磷除氮室(7),所述固磷除氮室(7)内也安装有好氧功能段专业生态载体填料(13),且固磷除氮室(7)内与固磷除氮功能区观察口(11)对应位置处设置有污水垂直分配装置(14),所述固磷除氮室(7)的上方右侧外壁开设有出水观察口(6),所述出水观察口(6)的下方安装有分散型收水管路(15),所述固磷除氮室(7)的右侧上方外壁开设有系统出水口(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全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固磷除氮室(7)的长度数值小于自然生态脱碳室(4)的长度数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全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堰齿布水装置(2)共设置有四个,且四个堰齿布水装置(2)分别等间距安装在自然生态脱碳室(4)的上方外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全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通风管(5)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自然通风管(5)关于自然生态脱碳室(4)对称安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全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飘絮拦截装置(1)的长度数值大于堰齿布水装置(2)的长度数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动力全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其特征在于:使用时,使用者首先在设备内填充好氧功能段专业生态载体填料(13),之后再将设备各个部件安装好,然后便可正常使用,其使用时先使主进水管(9)与外界污水水管连接,之后使污水通过主进水管(9)进入设备,其进入后会直接经过分级布水管(10)到四个堰齿布水装置(2)内,之后经过飘絮拦截装置(1)的初步清洁后进入自然生态脱碳室(4)内,使得污水被好氧功能段专业生态载体填料(13)充分净化,此时使用者可以通过固磷除氮功能区观察口(11)观察污水状况,因该设备中的自然充氧布水槽(12)、自然充氧吸气管路(3)、风量调节装置(17)和自然通风管(5)组成自然吸氧曝气系统,其使得设备可以通过无动力自然通风方式进行充氧,其在运行时不需要消耗额外的动力,运行维护费用低,之后设备内的水会通过功能分区分离装置(16),直接被分离使得净化后的水进入固磷除氮室(7)内之后在经过固磷除氮室(7)内的好氧功能段专业生态载体填料(13)再次净化,此时使用者可以通过出水观察口(6)再次观察,若使用者需要出水可以直接使水经过系统出水口(8)排出。
说明书
一种无动力全生态污水处理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动力全生态污水处理技术。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所用的方法是基于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有:过滤、离心、沉淀和浮上。化学方法主要包括有:混凝、中和、化学沉淀和氧化还原。物理化学方法主要包括有:吸附、离子交换、萃取和膜析。生物方法主要包括有:好氧、兼性和厌氧生物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其内含有一定量的氮和磷且水质水量的波动较大,可生化性好。
传统工艺中常采用厌氧池或微动力兼氧池+人工湿地的模式来处理生活污水,而湿地多采用土壤和填料(如砾石等)混合组成的填料床。污水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并在床体表面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蒲草等)形成一个独特的生态体系来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其使用时基本都采用厌氧方式运行,(而微动力兼氧池需要额外动力)其季节适应性不强,受温度影响较大,冬天植物枯萎后,处理效率大大下降,其适应性不强,且一旦进水不均,厌氧池或微动力兼氧池中微生物流失进入湿地后,易造成空隙堵塞,且湿地槽表层土壤也易板结导致堵塞,使处理效率下降,其经济效益较低实用性不强。且由于设备基本都采用厌氧处理,在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的作用发挥不充分,系统脱氮除磷效率不高且要专门管理人员定期维护,其操作繁琐复杂实用性不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动力全生态污水处理技术,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传统工艺中常采用厌氧池或微动力兼氧池+人工湿地的模式来处理生活污水,而湿地多采用土壤和填料(如砾石等)混合组成的填料床。污水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并在床体表面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蒲草等)形成一个独特的生态体系来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其使用时基本都采用厌氧方式运行,(而微动力兼氧池需要额外动力)其季节适应性不强,受温度影响较大,冬天植物枯萎后,处理效率大大下降,其适应性不强,且一旦进水不均,厌氧池或微动力兼氧池中微生物流失进入湿地后,易造成空隙堵塞,且湿地槽表层土壤也易板结导致堵塞,使处理效率下降,其经济效益较低实用性不强。且由于设备基本都采用厌氧处理,在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的作用发挥不充分,系统脱氮除磷效率不高且要专门管理人员定期维护,其操作繁琐复杂实用性不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动力全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由自然生态脱碳室和固磷除氮室组成,所述自然生态脱碳室的上方外壁安装有堰齿布水装置,所述堰齿布水装置的上方安装有飘絮拦截装置,且堰齿布水装置的前方安装有分级布水管,所述分级布水管的前方安装有主进水管,所述飘絮拦截装置的一侧安装有自然充氧吸气管路,所述自然生态脱碳室的上方左侧外壁安装有固磷除氮功能区观察口,且自然生态脱碳室的上方外壁安装有风量调节装置,所述自然生态脱碳室内安装有好氧功能段专业生态载体填料,所述好氧功能段专业生态载体填料的下方安装有自然充氧布水槽,所述自然生态脱碳室的右侧下方外壁与自然充氧布水槽对应位置处安装有自然通风管,且自然生态脱碳室的下方设置有功能分区分离装置,所述功能分区分离装置的下方安装有固磷除氮室,所述固磷除氮室内也安装有好氧功能段专业生态载体填料,且固磷除氮室内与固磷除氮功能区观察口对应位置处设置有污水垂直分配装置,所述固磷除氮室的上方右侧外壁开设有出水观察口,所述出水观察口的下方安装有分散型收水管路,所述固磷除氮室的右侧上方外壁开设有系统出水口。
优选的,所述固磷除氮室的长度数值小于自然生态脱碳室的长度数值。
优选的,所述堰齿布水装置共设置有四个,且四个堰齿布水装置分别等间距安装在自然生态脱碳室的上方外壁。
优选的,所述自然通风管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自然通风管关于自然生态脱碳室对称安装。
优选的,所述飘絮拦截装置的长度数值大于堰齿布水装置的长度数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设备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且该设备设置了自然充氧吸气管路,同时还采用了生态固磷填料使得设备处理污水时,可以以以独特的结构,达到了水力停留的时间较短和表面负荷较低的目的,其在进行农村生活污水的生化处理时效率更高,该设备以此形成了具有较高和稳定的污水去碳、脱氮和除磷的处理效率,其操作方便快捷实用性较强;且该设备设置了自然充氧吸气管路、风量调节装置和自然通风管,其利用了无动力自然通风的方式进行充氧,不需要消耗额外的动力,是最接近自然生态型的净化处理技术,其净化效果好,经济效益更高实用性更强;且该设备应用了好氧功能段专业生态载体填料,其克服了传统除磷工艺效率不高,运行不稳定、需加药排泥等众多问题,且具有不易堵塞净化高效快捷无需使用者经常维护的优点,其操作方便快捷实用性更强;且该设备中的飘絮拦截装置及其表面形成的有机堆积层能起保温作用,使得气候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不大,其实用性更强;且该设备中配套的设备均为模块化设计,其可进行规模化装备生产,不会造成供货紧涨,避免了产品质量下降或价格上涨的情况发生,其不会严重影响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的进度与质量,其实用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