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8.07.06
公开(公告)日2019.02.05
IPC分类号F28D7/16; F28F9/24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壳管式强制湍流多通道原生污水换热器,包括位于外部的圆筒体,所述圆筒体内设有若干个均匀设置的换热管,换热管与圆筒体之间设有中介水流间隙,所述圆筒体内还设有若干个使得水流间隙内中介水流方向改变的折流板,所述圆筒体两端口部通过螺栓安装有端盖。本实用新型外部采用圆筒结构,提高设备承压能力大1.0‑1.2 MPa,完全解决了一般流道式换热器承压能力小或不能承压的问题,另外设备在高压力作用下,设置多流道结构,传热系数为1800‑2000 w/m2·℃;由于壳体采用圆筒结构,不用设置内部拉筋,强度大,内置薄管板结构,大大降低管板厚度,经比较,相同面积的本设计污水换热器比传统的流道式换热器能降低材料成本30%以上。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壳管式强制湍流多通道原生污水换热器,其特征是:包括位于外部的圆筒体(1),所述圆筒体(1)内设有若干个均匀设置的换热管(2),换热管(2)与圆筒体(1)之间设有中介水流间隙(3),所述圆筒体(1)内还设有若干个使得水流间隙(3)内中介水流方向改变的折流板(4),所述圆筒体(1)两端口部通过螺栓安装有端盖(5),所述换热管(2)的长度小于圆筒体(1)的长度,圆筒体(1)的两个端部与换热管(2)的两个端部之间均设有间隙(6),所述间隙(6)内设有格栅板管箱(7),所述圆筒体(1)底部位于左侧间隙(6)的位置设有贯穿圆筒体(1)壁的原生污水进口(8)和原生污水出口(9),原生污水进口(8)和原生污水出口(9)对称设置,所述污水进口进入间隙(6)后,通过格栅板管箱(7)进入到位置较低的换热管(2)中,污水经过两端格栅板管箱(7)的阻隔导向作用,最后经过最顶部的污水管流出,并通过间隙(6)处的原生污水出口(9)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管式强制湍流多通道原生污水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折流板(4)垂直于换热管(2)设置,所述折流板(4)与圆筒体(1)之间设有缺口,所述缺口的高度小于圆筒体(1)内径的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管式强制湍流多通道原生污水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端盖(5)与圆筒体(1)之间为密封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管式强制湍流多通道原生污水换热器,其特征是:位于左侧的间隙(6)内设有锌块(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管式强制湍流多通道原生污水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圆筒体(1)底部临近左侧的位置设有贯穿圆筒体(1)壁的中介水进口(11),所述中介水进口(11)经过换热管(2)之间的水流间隙(3)通过位于圆筒体(1)顶部临近右侧位置的中介水出口(12)排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管式强制湍流多通道原生污水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圆筒体(1)顶部还设有贯穿圆筒体(1)顶部壁的排气口(14),所述圆筒体(1)底部设有贯穿圆筒体(1)底部壁的泄水口(1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管式强制湍流多通道原生污水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圆筒体(1)的中心轴线水平设置,所述圆筒体(1)外部设有支撑座(1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管式强制湍流多通道原生污水换热器,其特征是:所述换热管(2)的中轴线与圆筒体(1)的中轴线平行设置。
说明书
一种壳管式强制湍流多通道原生污水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设备,具体是指一种壳管式强制湍流多通道原生污水换热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热交换系统中,流道式污水换热器和离心式污水换热器是常见产品。
2016年1月13日我公司申请了专利公开号为CN205279874U,名称为一种新型原生污水换热器的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产品经过两年多的使用,产品使用性能良好,同时也存在以下不足:设备外部为矩形体结构,承压能力与外部壳体厚度有关,结构上的承压能力差,一般最高承载压力为0.4MPa,当压力大于0.4Mpa时将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另外,之前申请专利的设备传热系数达到1600w/m2·℃,虽然与同行业其他产品相比具有较高的传热能力,但依然还不是最佳状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壳管式强制湍流多通道原生污水换热器,该设备是对比文件中上一款产品的升级款,外部采用圆筒结构,提高设备承压能力大1.0-1.2 MPa,完全解决了一般流道式换热器承压能力小或不能承压的问题,另外设备在高压力作用下,设置多流道结构,传热系数为1800-2000 w/m2·℃;由于壳体采用圆筒结构,不用设置内部拉筋,强度大,内置薄管板结构,大大降低管板厚度,经比较,相同面积的本设计污水换热器比传统的流道式换热器能降低材料成本30%以上,更具市场竞争力,同时该结构的换热器还兼具有污水管道易清理、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如下一种壳管式强制湍流多通道原生污水换热器,包括位于外部的圆筒体,所述圆筒体内设有若干个均匀设置的换热管,换热管与圆筒体之间设有中介水流间隙,所述圆筒体内还设有若干个使得水流间隙内中介水流方向改变的折流板,所述圆筒体两端口部通过螺栓安装有端盖,所述换热管的长度小于圆筒体的长度,圆筒体的两个端部与换热管的两个端部之间均设有间隙,所述间隙内设有格栅板管箱,所述圆筒体底部位于左侧间隙的位置设有贯穿圆筒体壁的原生污水进口和原生污水出口,原生污水进口和原生污水出口对称设置,所述污水进口进入间隙后,通过格栅板管箱进入到位置较低的换热管中,污水经过两端格栅板管箱的阻隔导向作用,最后经过最顶部的污水管流出,并通过间隙处的原生污水出口排出。
作为优选,所述折流板垂直于换热管设置,所述折流板与圆筒体之间设有缺口,所述缺口的高度小于圆筒体内径的1/2。
作为优选,所述端盖与圆筒体之间为密封设置。
作为优选,位于左侧的间隙内设有锌块。
作为优选,所述圆筒体底部临近左侧的位置设有贯穿圆筒体壁的中介水进口,所述中介水进口经过换热管之间的缝隙通过位于圆筒体顶部临近右侧位置的中介水水出口排出。
作为优选,所述圆筒体顶部还设有贯穿圆筒体顶部壁的排气口,所述圆筒体底部设有贯穿圆筒体底部壁的泄水口。
作为优选,所述圆筒体的中心轴线水平设置,所述圆筒体外部设有支撑座。
作为优选,所述换热管的中轴线与圆筒体的中轴线平行设置。
采用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该设备是对比文件中上一款产品的升级款,外部采用圆筒结构,提高设备承压能力大1.0-1.2 MPa,完全解决了一般流道式换热器承压能力小或不能承压的问题,另外设备在高压力作用下,设置多流道结构,传热系数为1800-2000 w/m2·℃;由于壳体采用圆筒结构,不用设置内部拉筋,强度大,内置薄管板结构,大大降低管板厚度,经比较,相同面积的本设计污水换热器比传统的流道式换热器能降低材料成本30%以上,更具市场竞争力,同时该结构的换热器还兼具有污水管道易清理、使用寿命长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