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9.09.17
公开(公告)日2019.12.03
IPC分类号C04B28/04
摘要
本发明涉及隧道污泥再资源化利用方法,属于环保资源化领域,尤其涉及隧道污水处理中所产生的污泥资源化利用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隧道污泥再资源化利用方法,具体步骤如下:以隧道洞渣机制砂作为细骨料,将隧道洞渣机制砂晾干、过筛,与水泥、粗骨料、减水剂、缓凝剂、粉煤灰、水一起作为基料,并加入脱水污泥作为增稠剂,混合搅拌,制备得到自密实混凝土。本发明采用高密度沉淀进行隧道施工污水处理,实现污泥的在线浓缩,排出的污泥直接通过污泥脱水机进行脱水,实现了污泥的减量化,降低了隧道施工污水处理中对污泥管理的难度,避免污泥堆积造成的二次污染,现了协同资源化,满足了环保和工程原料得需求,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隧道污泥再资源化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以隧道洞渣机制砂作为细骨料,与水泥、粗骨料、减水剂、缓凝剂、粉煤灰、水混合作为基料,并加入脱水污泥作为增稠剂,搅拌,制备得到自密实混凝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污泥再资源化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所述基料包括水泥460-500份、水170-195份、粉煤灰110-140份、减水剂8.5-10.5份、隧道洞渣机制砂760-835.5份、粗骨料920-1050份、缓凝剂0.5-0.8份;所述增稠剂包括脱水污泥6-25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污泥再资源化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水污泥含水率75-80%,所述脱水污泥来自隧道施工污水处理后的污泥;所述脱水污泥包含絮体;所述絮体由隧道掘进过程中产生的岩石颗粒、混凝剂、絮凝剂与污水中的胶体反应凝聚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污泥再资源化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水污泥中富集絮凝组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隧道污泥再资源化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组分为聚丙烯酰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污泥再资源化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洞渣机制砂的岩性包括玄武岩、石灰岩、石英岩、片麻岩、大理岩,所述隧道洞渣机制砂过4.75mm筛。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污泥再资源化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水污泥是通过高密度沉淀池在线浓缩后,进行机械脱水获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隧道污泥再资源化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高密度沉淀池在线浓缩后排出的浓缩污泥的含水率为87-93%。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隧道污泥再资源化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脱水机包括带式脱水机、叠螺脱水机、椭叠式污泥脱水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污泥再资源化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水剂为BKS-101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所述粗骨料为5~20mm碎石,所述缓凝剂为普通白砂糖。
说明书
一种隧道污泥再资源化利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污泥再资源化利用方法,属于环保资源化领域,尤其涉及隧道污水处理中所产生的污泥资源化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隧道施工污水处理采用的常规工艺所产生的污泥产量大、含水率大,常采用污泥干化场工艺,同时调节池、混凝反应池等工艺单元易产生污泥沉淀,需采用挖掘机械定期机械清理或人工清理、外运,往往因清理不及时造成污泥大量堆放,不仅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也占用大量用地面积。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发展是污泥的最佳出路,尤其隧道施工污水产生的污泥,其成分主要是隧道掘进的岩层粉细物,含砂量较高、其他污染物含量相对较低,更应进行资源化处置。
同时,在现阶段的隧道施工中,隧道洞渣的利用也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在隧道弃渣利用上缺乏综合规划,除少部分洞渣用作路基的填料外,绝大部分均被作为弃渣运至弃土场废弃,利用较单一,未能将隧道弃渣作为优质筑路材料全面综合地加以利用,利用率较低。且需要修筑专门的弃渣便道及弃渣场,占用大量永久性征地。在项目的实际施工过程中,部分施工队伍,为施工方便,节省施工成本,本应运输至弃渣场摊平碾压的洞渣,不按设计要求进行堆放,被随意地丢弃在隧道洞口附近,污染施工环境,挤占泄水通道,导致次生灾害发生。因此,综合性的将污泥和洞渣有效再资源化利用显得尤为必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污泥资源化利用方法,具体是将浓缩脱水后的污泥与隧道洞渣协同资源化,制备自密实混凝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隧道污泥再资源化利用方法,具体步骤如下:以隧道洞渣机制砂作为细骨料,将隧道洞渣机制砂晾干、过筛,与水泥、粗骨料、减水剂、缓凝剂、粉煤灰、水一起作为基料,并加入脱水污泥作为增稠剂,混合搅拌,制备得到自密实混凝土。
优选的,按重量份计,所述基料包括水泥460-500份、水170-195份、粉煤灰110-140份、减水剂8.5-10.5份、隧道洞渣机制砂760-835.5份、粗骨料920-1050份、缓凝剂0.5-0.8份;所述增稠剂包括脱水污泥6-25份。
优选的,所述脱水污泥含水率75-80%,来自隧道施工污水处理。所述脱水污泥包含絮体;所述絮体由隧道掘进过程中产生的岩石颗粒、混凝剂、絮凝剂与污水中的胶体反应凝聚形成。
含水率过高会导致污泥占地面积巨大,且污泥几乎呈液态,增加了污泥运输的难度。例如,含水率97%的污泥,其体积为含水率93%的污泥体积的2.33倍。
本发明在实际应用中,需将污泥污水处理的污泥运输至混凝土搅拌站进行资源化,如果污泥脱水率没达到要求,将无法运输。
一般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含水率为97-99%,需另外进行浓缩后,再进行机械脱水,才能将污泥含水率降至80%以下。
优选的,所述脱水污泥是通过高密度沉淀池进行污泥在线浓缩,提高排泥浓度;排出的污泥浓度大,直接进入污泥脱水机进行机械脱水获得。
优选的,经高密度沉淀池在线浓缩排出的浓缩污泥的含水率为87-93%。
优选的,所述机械脱水后得到脱水污泥含水率为75-80%,所述污泥脱水机包括但不限于带式脱水机、叠螺脱水机、椭叠式污泥脱水机。
优选的,高密度沉淀池集混凝池、絮凝池、沉淀池和污泥浓缩于一体。
优选的,高密度沉淀池设置污泥回流,提高混凝剂、絮凝剂在污泥中富集,形成高浓度的悬浮泥渣层来增加颗粒碰撞机会,使反应区内的悬浮固体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由于隧道污水本身含沙量较大,排出的污泥浓度也更高。
优选的,所述脱水污泥中富集一定含量的絮凝组分,可以有效提高自密实混凝土抗离析性能,改善自密实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可能存在的分层离析现象。
优选的,所述絮凝组分为PAM(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酰胺是长链状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拌制混凝土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胶凝材料的活性,增加胶凝材料自身的粘度,使被包裹在在胶凝体中的粗骨料处于均匀分散状态,并抑制气泡的逸散,减少混凝土泌水现象,提高混凝土整体工作性能。
优选的,所述隧道洞渣机制砂的岩性包括玄武岩、石灰岩、石英岩、片麻岩、大理岩,所述隧道洞渣机制砂过4.75mm筛。
所述隧道洞渣机制砂,粒径小于4.75mm,来源于隧道开挖,就地取材进行资源化利用,节约成本。
优选的,所述水泥为强度等级为52.5的早强型白色硅酸盐水泥。
优选的,所述粉煤灰为II级粉煤灰。
优选的,所述减水剂为BKS-101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质量浓度为40%,其减水效率超过25%。
优选的,所述粗骨料为5~20mm碎石。
优选的,所述缓凝剂为普通白砂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采用高密度沉淀进行隧道施工污水处理,实现污泥的在线浓缩,排出的污泥直接通过污泥脱水机进行脱水,实现了污泥的减量化,降低了隧道施工污水处理中对污泥管理的难度,避免污泥堆积造成的二次污染。
2、采用脱水污泥作为增稠剂、隧道洞渣破碎制得得机制砂作为细骨料,同步解决了隧道施工过程中,污泥和废渣处理得难题,实现了协同资源化,满足了环保和工程原料得需求,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发明人刘东斌;言海燕;陈亚利;徐德良;曹文娟;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