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400-000-2365

负压式水底污泥汲取头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时间:2020-4-18 8:43:55

污水处理专利技术

  申请日2019.12.05

  公开(公告)日2020.03.24

  IPC分类号G01N1/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负压式水底污泥汲取头,该底泥吸取装置包括底板、汲水斗、进水管、滑刀,所述汲水斗与底板上端面固定,所述底板下端面与滑刀固定,所述进水管与汲水斗转动连接,本发明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底板下端面固定安装有滑刀,通过滑刀的存在有助于将水力冲刷后的水底表面沉积物进行均匀分隔,提高汲取的效率,有助于加快把水底表面沉积物汲取进汲水斗壳内部。

  权利要求书

  1.负压式水底污泥汲取头,其特征在于:该水底污泥汲取头包括载体(1)、回流组件(2)、汲取装置(3)、牵引索链(4)、负压舱(22),所述载体(1)与回流组件(2)固定,所述负压舱(22)设置在载体(1)上,负压舱(22)与汲取装置(3)固定,所述牵引索链(4)一端与汲取装置(3)固定,牵引索链(4)另一端与载体(1)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式水底污泥汲取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组件(2)包括回流水管(5)、喷水管(6),所述汲取装置(3)包括底板(9)、汲水斗(17)、进水管(19),所述负压舱(22)设置在载体(1)上,负压舱(22)与所述进水管(19)的一端固定,进水管(19)的另一端设置在汲水斗(17)上,所述汲水斗(17)与底板(9)固定,所述载体(1)外壁设置有索环(21),所述汲水斗(17)外壁设置有两组索环(21),所述牵引索链(4)一端与载体(1)上的索环(21)固定,牵引索链(4)另一端与汲水斗(17)上的一组索环(21)固定,所述载体(1)与回流水管(5)固定,所述回流水管(5)与进水管(19)固定,所述喷水管(6)与回流水管(5)一端固定,喷水管(6)设置在底板(9)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压式水底污泥汲取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组件(2)包括回流水管(5)、喷水管(6)、水泵(7),所述回流水管(5)与载体(1)固定,回流水管(5)一端与水泵(7)过盈连接,回流水管(5)另一端与喷水管(6)固定,所述水泵(7)设置在载体(1)上,所述喷水管(6)设置在底板(9)上端面,喷水管(6)与底板(9)接触的端面加工有喷水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压式水底污泥汲取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汲取装置(3)包括底板(9)、滑刀(10)、侧护板(11)、进水口(12)、喷水口(13)、活结外环(14)、限位环(15)、汲水斗(17)、竖板(18)、进水管(19)、索链(20);

  所述进水管(19)一端与负压舱(22)固定,进水管(19)另一端由内往外依次设置有活结外环(14)、限位环(15),所述竖板(18)加工有通孔(25),竖板(18)通过通孔(25)实现与进水管(19)转动连接,竖板(18)与汲水斗(17)固定,所述底板(9)上端面固定有汲水斗(17),底板(9)下端面设置有滑刀(10),所述底板(9)由后往前依次设置有有进水口(12)、喷水口(13),所述进水口(12)位于汲水斗(17)下方,所述喷水口(13)位于喷水管(6)下方,所述底板(9)侧端面、汲水斗(17)侧端面均与侧护板(11)固定,所述侧护板(11)与汲水斗(17)、底板(9)三者固定形成对湖底泥水混合物进行汲取的汲水舱(26),所述汲水舱(26)在负压舱(22)内的水位下降并低于水平面时开始对湖底泥水混合物进行汲取并通过进水管(19)将泥水混合物输送到负压舱(22)中,所述进水管(19)外壁上设置有索环(21),所述索链(20)一端与进水管(19)上的索环(21)固定,索链(20)另一端与汲水斗(17)上的另一组索环(21)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压式水底污泥汲取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9)一端设计成弧形,所述滑刀(10)一端设计成弧形,所述滑刀(10)呈三角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压式水底污泥汲取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19)为一种T型三通管结构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19)的T型端与活结外环(14)接触的端面设置有梯台,所述活结外环(14)与进水管(19)接触的端面设置有梯台,所述进水管(19)的T型端有部分结构位于竖板(18)内部,所述限位环(15)位于活结外环(14)和竖板(18)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压式水底污泥汲取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9)上端面设置有导流块(23),所述底板(9)上端面两端设置有气囊(24)。

  说明书

  负压式水底污泥汲取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底泥汲取技术领域,具体是负压式水底污泥汲取头。

  背景技术

  蓝藻在冬季下沉休眠,主要存在于局部湖区的沉积物表层,因此希望研制大型的工程装备在蓝藻复苏季节之前清除湖底蓝藻种源,迟滞来年全湖蓝藻水华发送的规模与时间,同时还能清除蓝藻及死亡残体和“活性沉积物”,对预防局部水域藻源性湖泛、减少底泥营养盐释放有较大益处。

  在大型的浅水湖泊中进行湖底越冬蓝藻种源清除作业,需要具备强大的作业能力,处理湖底越冬蓝藻和死亡残体时,汲取效率达到80%以上,并且避免明显的沉积物污染释放。

  现有的汲取方法是通过泥浆泵或抓泥斗对湖底污泥进行汲取或抓取,这样不仅会对湖底原生态的结构造成影响,而且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也相对较高,但是用负压的形式对底泥进行汲取,不仅可以高效的对底泥进行汲取,而且还不会对湖底原生态结构造成影响,并且所需要的成本也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依靠负压吸取污泥,吸头可以自适应水底变化,并可以对污泥进行水流冲刷及进行分割的汲取头,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负压式水底污泥汲取头,该水底污泥汲取头包括载体、回流组件、汲取装置、牵引索链、负压舱,所述载体与回流组件固定,所述载体与回流组件固定,所述负压舱设置在载体上,负压舱与汲取装置固定,所述牵引索链一端与汲取装置固定,牵引索链另一端与载体固定。负压舱对汲取装置汲取上来的泥水混合物进行存储,当负压舱内的泥水混合物减少时,负压舱内的水位与湖面形成水位差,并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产生汲取装置汲取湖底泥水混合物所需要的负压,载体搭载回流组件,回流组件通过回流的水冲击河底污泥,使污泥再次与河水混合,方便汲取装置汲取污泥,牵引锁链为汲取装置提供前行的动力。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回流组件包括回流水管、喷水管,所述汲取装置包括底板、汲水斗、进水管,所述负压舱设置在载体上,负压舱与所述进水管的一端固定,进水管的另一端设置在汲水斗上,所述汲水斗与底板固定,所述载体外壁设置有索环,所述汲水斗外壁设置有两组索环,所述牵引索链一端与载体上的索环固定,牵引索链另一端与汲水斗上的一组索环固定,所述载体与回流水管固定,所述回流水管与进水管固定,所述喷水管与回流水管一端固定,喷水管设置在底板上。进水管一端与负压舱连接,另一端与汲水斗连接,通过抽取负压舱内的泥水混合物使负压舱与湖面产生水位差,并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泥水混合物通过汲水斗、进水管进入负压舱中,汲水斗与底板固定,使其两者之间形成的汲水舱,当负压舱内的水位下降后,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湖底泥水混合物被压入汲水舱中并进水管输送带负压舱中,回流水管与喷水管连接,通过喷水管对回流的水进行简单处理,使回流的水可以均匀的冲击底板前部的污泥,使污泥被汲取的更加彻底,牵引索链一端与载体连接,另一端与汲水斗连接,载体运动时通过牵引索链使汲水斗随着载体一同运动,为汲水斗提供前行的动力。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回流组件包括回流水管、喷水管、水泵,所述回流水管与载体固定,回流水管一端与水泵过盈连接,回流水管另一端与喷水管固定,所述水泵设置在载体上,所述喷水管设置在底板上端面,喷水管与底板接触的端面加工有喷水通孔。水泵吸取载体运载的水源为回流水管提供回流水,回流水管与喷水管连接,喷水管加工有喷水通孔,通过喷水管对回流水进行简单处理,使回流水通过喷水通孔可以均匀的冲击底板前部的污泥,提高污泥被汲取的效率。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汲取装置包括底板、滑刀、侧护板、进水口、喷水口、活结外环、限位环、汲水斗、竖板、进水管、索链;

  所述进水管一端与负压舱固定,进水管另一端由内往外依次设置有活结外环、限位环,所述竖板加工有通孔,竖板通过通孔实现与进水管转动连接,竖板与汲水斗固定,所述底板上端面固定有汲水斗,底板下端面设置有滑刀,所述底板由后往前依次设置有有进水口、喷水口,所述进水口位于汲水斗下方,所述喷水口位于喷水管下方,所述底板侧端面、汲水斗侧端面均与侧护板固定,所述侧护板与汲水斗、底板三者固定形成对湖底泥水混合物进行汲取的汲水舱,所述汲水舱在负压舱内的水位下降并低于水平面时开始对湖底泥水混合物进行汲取并通过进水管将泥水混合物输送到负压舱中,所述进水管外壁上设置有索环,所述索链一端与进水管上的索环固定,索链另一端与汲水斗上的另一组索环固定。活结外环、限位环与进水管转动连接,限位环对活结外环进行位置固定,通过活结外环、限位环使进水管与汲水斗之间的力量传递效率提高,并同时增加进水管与汲水斗之间的密封性,使进水管更好的通过汲水斗从湖底对泥水混合物进行汲取,竖板与汲水斗固定,进水管又与竖板转动连接,相当于进水管与汲水斗转动连接,进水管相对于汲水斗可以上下转动,以适应水深变化和地形变化引起的进水管和汲水斗之间的角度变化,不会影响底板与河底之间的接触力度,底板下端面设置有滑刀,滑刀的存在有助于将水力冲刷后的河底污泥进行均匀分割并汲取进入汲水斗壳内部,提高汲取效率,通过进水口使河底污泥进入汲水斗壳内部,通过喷水口使回流水喷出并对河底污泥进行冲击,汲水斗与底板固定,侧护板与其两者侧端面固定,使其三者者之间形成汲水舱,当负压舱内的水位下降并低于湖水水平面时,汲水舱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对湖底泥水混合物进行汲取,并通过进水管将泥水混合物输送到负压舱中,以此方式循环不断的对湖底污泥进行汲取不仅效率高而且不会破坏湖底的原生态结构,进水管设置有索环,索链一端与进水管连接,另一端与汲水斗连接,通过索链可以防止出现水深变化或地形变化引起的进水管和汲水斗之间的角度变化过大的问题。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板一端设计成弧形,所述滑刀一端设计成弧形,所述滑刀呈三角状。底板与滑刀一端设计成弧形,有助于降低底板及滑刀在河底滑行的阻力,提高整体汲取头的工作稳定性,滑刀设计成三角状,一是三角状使滑刀的结构更加的稳固,不易被河底硬物破坏,二是使滑刀更容易对河底污泥进行分割。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进水管为一种T型三通管结构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T型端与活结外环接触的端面设置有梯台,所述活结外环与进水管接触的端面设置有梯台,所述进水管的T型端有部分结构位于竖板内部,所述限位环位于活结外环和竖板之间。进水管设计成三通管形状,“T”型接口与汲水斗之间以可以转动的无丝口活结方式连接,使进水管与汲水斗之间可以更灵活转动,进水管T型端的外表面往内加工有梯台,活结外环内表面往外加工有梯台,通过两者之间的梯台相互作用,使活结外环停留在进水管T型端某一位置,并通过限位环对活结外环进行位置固定,通过活结外环及限位环的作用,使进水管与汲水斗之间的力量传递更加稳定、更加高效,进水管T型端有部分结构位于竖板内部,使进水管与汲水斗之间的转动连接更加方便。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板上端面设置有导流块,所述底板上端面两端设置有气囊。通过导流块以减轻扰流对河底的冲击,通过底板前端的气囊以调节底板对河底的压力,底板后端的气囊必要时充气,使整体汲取头上升便于检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载体搭载负压舱,通过抽取负压舱内的泥水混合物使负压舱中的水位下降并与湖面产生水位差,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湖底泥水混合物被以负压的形式吸进汲取头中,并通过进水管抽提至负压舱中,以此方式循环汲取湖底底泥,不仅不会破坏湖底原生态结构,而且对底泥的汲取效率高。

  2.进水管与汲水斗之间转动连接,进水管相对于汲水斗可以上下转动,以适应水深变化和地形变化引起的进水管和汲水斗之间的角度变化,不会影响底板与河底之间的接触力度,底板下端面设置有滑刀,滑刀的存在有助于将水力冲刷后的河底污泥进行均匀分割并汲取进入汲水斗壳内部,提高汲取效率。

  3.进水管设置有索环,索环一端与进水管连接,另一端与汲水斗连接,通过索环可以防止出现水深变化或地形变化引起的进水管和汲水斗之间的角度变化过大的问题。

  4.水泵吸取载体运载的水源为回流水管提供回流水,回流水通过喷水口冲击底板前行方向上的污泥,提高污泥被汲取的效率。(发明人柯凡;李文朝;刁飞;冯慕华;潘继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