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基于豆制品工业废水用于污水处理碳源补充工艺

发布时间:2021-1-5 14:24:06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 20200921

公开(公告)日 20201222

IPC分类号 C02F9/14; C02F103/32

摘要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基于豆制品工业废水用于污水处理碳源补充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接纳豆制品废水;S2、豆制品废水流过格栅机,除掉较大的悬浮物;S3、过滤后的豆制品废水流入收集池内;S4、采用潜污泵对收集池内豆制品废水进行抽取,并泵入至污水处理设备中初步处理后进入存储罐(池)待用,提供污水处理碳源补充使用。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豆制品工业废水用于污水处理碳源补充工艺,本发明用于污水生物处理法的碳源补充,替代污水处理中传统使用的商品碳源,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有利于降低污水处理生产成本。

6.JPG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基于豆制品工业废水用于污水处理碳源补充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接纳豆制品废水;

S2、豆制品废水流过格栅机,除掉较大的悬浮物;

S3、过滤后的豆制品废水流入收集池内;

S4、采用潜污泵对收集池内豆制品废水进行抽取,并泵入至污水处理设备中初步处理后进入存储罐(池)待用,提供污水处理碳源补充使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豆制品工业废水用于污水处理碳源补充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潜污泵将豆制品废水泵入微孔过滤机中过滤后,输送至废水存储罐中存储,为后续应用提供碳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豆制品工业废水用于污水处理碳源补充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潜污泵将豆制品废水泵入厌氧反应器进行分解反应,并流入至废水存储罐中存储,为后续应用提供碳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豆制品工业废水用于污水处理碳源补充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潜污泵将豆制品废水泵入厌氧反应器中进行分解反应,将反应后的液体通入至气浮机中处理后,流入至废水存储罐内储存,为后续应用提供碳源。

说明书

一种基于豆制品工业废水用于污水处理碳源补充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豆制品工业废水用于污水处理碳源补充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环保要求提高,城市污水处理不断进行升级改造,以达到新的、不断升级的污水排放指标的要求,在各项排放指标中氨氮或总氮是较难达标的一项关键指标。在污水生物法脱氮处理工艺中,氨氮或总氮的去除主要是由反硝化工艺段完成,一般情况下,反硝化工艺段运行是否正常、高效与污水中所含的碳源是否充足有很大影响。另外污水中氨氮污染物发生增减变化时也要求污水中碳源作相应的增减变化,这时污水中相对充足的碳源,是提高氨氮或总氮的去除率,使出水水质达标的关键因素。

目前,在污水生物法脱氮处理工艺运行中,针对污水中碳源不足的情况,一般在系统中补充的传统碳源有甲醇、乙酸、糖类、葡萄糖、碳水化合物(淀粉等商品),这些传统碳源商品一般价格比较高,有的还是危险化学品。这些传统商品碳源的使用都会大幅增加污水处理的生产成本费用。

豆制品工业废水是一种高浓度有机物污染的废水,该废水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氮、磷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是微生物生长、新陈代谢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并且豆制品工业废水中有毒有害得物质较少,可以作为污水生物法处理的碳源补充,可替代传统碳源商品,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基于豆制品工业废水用于污水处理碳源补充工艺。

发明内容

(一)发明目的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豆制品工业废水用于污水处理碳源补充工艺,本发明用于污水生物处理法的碳源补充,替代污水处理中传统使用的商品碳源,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有利于降低污水处理生产成本。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豆制品工业废水用于污水处理碳源补充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接纳豆制品废水;

S2、豆制品废水流过格栅机,除掉较大的悬浮物;

S3、过滤后的豆制品废水流入收集池内;

S4、采用潜污泵对收集池内豆制品废水进行抽取,并泵入至污水处理设备中初步处理后进入存储罐(池)待用,提供污水处理碳源补充使用。

优选的,采用潜污泵将豆制品废水泵入微孔过滤机中过滤后,输送至废水存储罐中存储,为后续应用提供碳源。

优选的,采用潜污泵将豆制品废水泵入厌氧反应器进行分解反应,并流入至废水存储罐中存储,为后续应用提供碳源。

优选的,采用潜污泵将豆制品废水泵入厌氧反应器中进行分解反应,将反应后的液体通入至气浮机中处理后,流入至废水存储罐内储存,为后续应用提供碳源。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对于污水生物法处理来说,豆制品工业废水是一种优质的碳源,它可以替代污水处理中使用的传统碳源商品,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发明人 (杨洋)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