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内河涌综合整治办公室昨天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南海农村治污新模式——即在偏远的农村部置一些小型污水处理装置,解决农村污水排放问题。
南海区农村地域广阔、人口数量众多,而又往往处于主干河涌的上游、支流,生活污水对河涌的污染不容忽视。据统计,南海区有224个村委会,农村居民达到110多万,生活污水排放量占全区的一半以上。
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短期内无法覆盖全区范围,南海区已在远离中心城区的大沥镇谢边村、罗村街道罗东村等五个村,部署了一些分散式人工湿地、人工浮岛等小型污水处理装置,对农村的水体污染进行控制和处理。
该污水处理装置是利用培育美人蕉、风车草等水生植物、微生物等,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共同作用,让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体营养盐的原理,达到对水中污染物的转移、转化及降解,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该技术具有投资和运行费用低、运行管理简单等优点。
南海区内河涌综合整理办公室副主任黄俊艺表示,从今年到2010年底,南海要完成桂城平胜村、里水北沙村等13个偏远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装置的建设任务。
据介绍,到明年底,南海区的截污管网、污水处理厂会基本建成,届时将会解决大部分农村污水处理问题。佛山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