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7.05.25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IPC分类号C02F9/12; C02F1/4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给水厂排泥水处理装置,包括箱体和均设置在箱体内的快速混合区、接触絮凝区、慢速推流区、浓缩污泥区、斜板沉淀区、上清液区、超滤区和清水区。浓缩污泥区设有电磁铁,上清液区内设置有集水槽;集水槽的出水口指向超滤区,超滤区内设置有浸没式中空纤维膜,浸没式中空纤维膜的出水口指向清水区,清水区与出水管相连接。本发明结构紧凑,一体化程度高,水力负荷大,占地面积小,出水水质佳,排泥水回用率高,节能环保。另外,充分结合排泥水水质特性,利用原有矾花,并投加磁性海泡石,接触絮凝效果好,絮团均匀密实易沉淀。同时引入电磁分离技术,泥水分离速度快,污泥浓度高。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给水厂排泥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和均设置在箱体内的快速混合区、接触絮凝区、慢速推流区、浓缩污泥区、斜板沉淀区、上清液区、超滤区和清水区;
箱体内设置有竖向隔板,该竖向隔板将箱体分割形成为密封腔体一和密封腔体二;
密封腔体一内设置有竖向设置的隔墙一,该隔墙一将密封腔体一分割形成为腔体三和腔体四,腔体三内设置有一块水平设置的隔板,该隔板将腔体三分割形成为快速混合区和接触絮凝区;
快速混合区与进水管相连接,快速混合区内设置有搅拌装置一和药剂投加管;药剂投加管用于向快速混合区内投加助凝剂与磁性海泡石混合悬浊液;
进水管上设置有絮凝剂投放装置,絮凝剂投放装置包括水射器和管式静态混合器;
接触絮凝区设置在快速混合区的正下方,隔板上设置有远离进水管的开口;
接触絮凝区内设置有搅拌装置二,搅拌装置二的搅拌速度小于搅拌装置一的搅拌速度;
腔体四的箱体底板设置有竖向的淹没堰,该淹没堰将腔体四的底部空间分割成为慢速推流区和浓缩污泥区;其中,位于淹没堰与隔墙一之间的腔体四底部空间为慢速推流区,慢速推流区与接触絮凝区的底部相连通;
位于浓缩污泥区的箱体底板上设置有电磁铁,电磁铁的正上方设置有栅条刮泥机和指向电磁铁的污泥斗;
栅条刮泥机的正上方设置有若干块斜板,斜板的高度均大于淹没堰的高度,若干块斜板组成斜板沉淀区;
位于斜板上方的腔体四顶部空间为上清液区,上清液区内设置有集水槽;
密封腔体二内设置有竖向设置的隔墙二,该隔墙二将密封腔体二分割形成为清水区和超滤区;
集水槽的出水口指向超滤区,超滤区内设置有浸没式中空纤维膜,浸没式中空纤维膜的出水口指向清水区,清水区与出水管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水厂排泥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水管和出水管设置在箱体的同一块侧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水厂排泥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搅拌装置一包括电机和搅拌轴一,电机设置在箱体的顶板上;搅拌装置二包括搅拌轴二,搅拌轴一和搅拌轴二通过设置在隔板上的齿轮减速机相衔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水厂排泥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斜板倾斜角度为60度,斜板下端朝远离慢速推流区的出水口方向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水厂排泥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助凝剂与磁性海泡石混合悬浊液中,磁性海泡石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1,称量与混合:按配料比,称取海泡石原矿、六水合氯化铁和七水合硫酸亚铁,并加水在25℃下超声混合15min;其中,配料比为:每1 L水投加10 g海泡石原矿、7.8 g六水合氯化铁和6 g七水合硫酸亚铁;
步骤22,陈化:将步骤21混合后的溶液,在70℃、250 rpm转速下搅拌,同时逐滴滴加浓氨水至pH=10-11后,提速至500 rpm,搅拌90 min后停止,保持70℃不变,陈化180 min;
步骤23,洗涤:将步骤22陈化后的产物反复洗涤,使出水洗涤至呈pH=6.5-7.5;
步骤24,干燥、过筛:将步骤23洗涤后的产物在105℃干燥12 h,室温冷却后研磨过200目筛,即得磁性海泡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水厂排泥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助凝剂为聚丙烯酰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给水厂排泥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聚丙烯酰胺的投加量为1-3 mg/L,磁性海泡石的投加量为1-2 mg/L。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水厂排泥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快速混合区内搅拌装置一的搅拌速度为2.8-3.2 m/s;步骤3中,在接触絮凝区内搅拌装置二的搅拌速度为0.8-1.5 m/s。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水厂排泥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快速混合区内排泥水流的停留时间为1-3 min;在接触絮凝区内排泥水流的停留时间为5-10 min。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水厂排泥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慢速推流区出水的水流为上向流,上向流流速控制在12-25 m/h。
说明书
一种给水厂排泥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给水处理领域,特别是一种给水厂排泥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给水厂排泥水来自水厂沉淀池、澄清池排泥水或滤池反冲洗废水,约占水厂净水能力的4%-7%,我国排泥水年排放总量约为5.5×109 m3,而排泥水的资源化利用率不到20%,大量宝贵的水资源被浪费;另一方面,排泥水中含有大量悬浮杂质、有机物、细菌或病毒,以及水处理过程中投加的混凝药剂,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造成河床、湖泊底泥污染,受纳水体水质下降,或加重城市污水厂处理负担。因此,从资源和环保两个角度考虑,应当对排泥水进行处理回用。
目前,给水厂排泥水处理回用工艺主要为重力浓缩,上清液全部排放或部分回流作原水利用,很大程度上是沿用污水厂的污水和污泥处理方法进行设计和应用,没有结合给水厂排泥水的特性进行综合考虑。
现有给水厂排泥水处理回用工艺,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重力浓缩工艺浓缩效率低下,水力负荷小,固体通量低,占地面积大,污泥浓度低,后续脱水工艺能耗高;只适用于大中型水厂;上清液水质状况差,考虑到回用引起的重金属、两虫和孢囊富集等水质生物安全性问题,需严格控制上清液回用比,因此排泥水的回用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给水厂排泥水处理装置,该给水厂排泥水处理装置一体化程度高、结构紧凑,水力负荷大、占地面积小,污泥含固率高,能耗低,回用比例高,且对水质和水量变化的适应性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给水厂排泥水处理装置,包括箱体和均设置在箱体内的快速混合区、接触絮凝区、慢速推流区、浓缩污泥区、斜板沉淀区、上清液区、超滤区和清水区。
箱体内设置有竖向隔板,该竖向隔板将箱体分割形成为密封腔体一和密封腔体二。
密封腔体一内设置有竖向设置的隔墙一,该隔墙一将密封腔体一分割形成为腔体三和腔体四,腔体三内设置有一块水平设置的隔板,该隔板将腔体三分割形成为快速混合区和接触絮凝区。
快速混合区与进水管相连接,快速混合区内设置有搅拌装置一和药剂投加管;药剂投加管用于向快速混合区内投加助凝剂与磁性海泡石混合悬浊液。
进水管上设置有絮凝剂投放装置,絮凝剂投放装置包括水射器和管式静态混合器。
接触絮凝区设置在快速混合区的正下方,隔板上设置有远离进水管的开口。
接触絮凝区内设有搅拌装置二,搅拌装置二的搅拌速度小于搅拌装置一的搅拌速度。
腔体四的箱体底板设置有竖向的淹没堰,该淹没堰将腔体四的底部空间分割成为慢速推流区和浓缩污泥区;其中,位于淹没堰与隔墙一之间的腔体四底部空间为慢速推流区,慢速推流区与接触絮凝区的底部相连通。
位于浓缩污泥区的箱体底板上设置有电磁铁,电磁铁的正上方设置有栅条刮泥机和指向电磁铁的污泥斗。
栅条刮泥机的正上方设置有若干块斜板,斜板的高度均大于淹没堰的高度,若干块斜板组成斜板沉淀区。
位于斜板上方的腔体四顶部空间为上清液区,上清液区内设置有集水槽。
密封腔体二内设置有竖向设置的隔墙二,该隔墙二将密封腔体二分割形成为清水区和超滤区。
集水槽的出水口指向超滤区,超滤区内设置有浸没式中空纤维膜,浸没式中空纤维膜的出水口指向清水区,清水区与出水管相连接。
进水管和出水管设置在箱体的同一块侧板上。
搅拌装置一包括电机和搅拌轴一,电机设置在箱体的顶板上;搅拌装置二包括搅拌轴二,搅拌轴一和搅拌轴二通过设置在隔板上的齿轮减速机相衔接。
斜板倾斜角度为60度,斜板下端朝远离慢速推流区的出水口方向倾斜。
磁性海泡石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1,称量与混合:按配料比,称取海泡石原矿、六水合氯化铁和七水合硫酸亚铁,并加水在25℃下超声混合15min;其中,配料比为:每1 L水投加10 g海泡石原矿、7.8 g六水合氯化铁和6 g七水合硫酸亚铁。
步骤22,陈化:将步骤21混合后的溶液,在70℃、250 rpm转速下搅拌,同时逐滴滴加浓氨水至pH=10-11后,提速至500 rpm,搅拌90 min后停止,保持70℃不变,陈化180 min;
步骤23,洗涤:将步骤22陈化后的产物反复洗涤,使出水洗涤至呈pH=6.5-7.5。
步骤24,干燥、过筛:将步骤23洗涤后的产物在105℃干燥12 h,室温冷却后研磨过200目筛,即得磁性海泡石。
助凝剂为聚丙烯酰胺。
聚丙烯酰胺的投加量为1-3 mg/L,磁性海泡石的投加量为1-2 mg/L。
在快速混合区内搅拌装置一的搅拌速度为2.8-3.2 m/s;步骤3中,在接触絮凝区内搅拌装置二的搅拌速度为0.8-1.5 m/s。
在快速混合区内排泥水流的停留时间为1-3 min;在接触絮凝区内排泥水流的停留时间为5-10 min。
慢速推流区出水的水流为上向流,上向流流速控制在12-25 m/h。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结构紧凑,一体化程度高,实现了水厂工艺由传统的土建化向设备化过渡。
2.移动化和模块化拼装,灵活性好,适应性强。
3.水力负荷高,固体通量高,占地面积小,节约用地。
4.充分结合排泥水水质特性,利用原有矾花,并投加磁性海泡石,接触絮凝效果好,絮团均匀密实易沉淀。
5.引入电磁分离技术,泥水分离速度快,污泥浓度高,后续脱水工艺能耗低。
6.泥水分离区加装斜板进一步提高出水水质。
7.超滤出水水质好,可直接进入清水池,解决了排泥水回用的水质生物安全性问题,可实现排泥水的高回用率。
8.本发明尤其适用于受场地限制须采用紧凑型工艺的水厂、排污限制严格的地区和水资源缺乏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