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油田站场事故污水预防与控制系统

发布时间:2017-12-21 14:52:34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7.03.31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IPC分类号E03F1/00; E03F5/00; E03F5/04; E03F5/10; E03F5/22

  摘要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油田站场事故污水预防与控制系统,包括储罐区和油田站场;储罐区通过第一事故污水管线连接应急缓冲池,并通过罐区雨水管线连站外排水系统;第一事故污水管线上依次设置第一事故污水阀门井、第一水封井和第二水封井;罐区雨水管线上依次设置第一雨水阀门井和第三水封井;油田站场通过站场雨水管线连站外排水系统;通过第二事故污水管线连接第二水封井;站场雨水管线上依次设有第二雨水阀门井和第四水封井;第二事故污水管线上依次设有第二事故污水阀门井和第五水封井;应急缓冲池通过污油出油管连接集输系统,并通过污水出水管连通采出水系统。采用应急缓冲池可有效地保护油区生态环境免受事故污染。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油田站场事故污水预防与控制系统,其包括储罐区(23)和油田站场(24);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罐区(23)通过第一事故污水管线(25)连接应急缓冲池(26),并通过罐区雨水管线(27)连站外排水系统(28);所述第一事故污水管线(25)上沿着污水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第一事故污水阀门井(29)、第一水封井(30)和第二水封井(31);所述罐区雨水管线(27)上沿着雨水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第一雨水阀门井(32)和第三水封井(33);所述油田站场(24)通过站场雨水管线(34)连站外排水系统(28);通过第二事故污水管线(37)连接所述第二水封井(31);所述站场雨水管线(34)上沿着雨水的流动方向依次设有第二雨水阀门井(35)和第四水封井(36);所述第二事故污水管线(37)上沿着所述污水的流动方向依次设有第二事故污水阀门井(38)和第五水封井(39);所述应急缓冲池(26)通过污油出油管(12)连接集输系统(40),并通过污水出水管(11)连通采出水系统(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田站场事故污水预防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应急缓冲池(26)包括来水池(2);所述来水池(2)外接事故污水来水管线(1);所述来水池(2)的前侧并排设置一污油池(3)和一第一污水池(4);所述污油池(3)和所述第一污水池(4)的上方设有半地下式泵房(13),所述半地下式泵房(13)内设有提升泵;所述来水池(2)、所述污油池(3)以及第一污水池(4)的右侧设有一第二污水池(14);所述第一污水池(4)与所述第二污水池(14)之间的墙体上设有一进水口(16);所述第二污水池(14)与所述来水池(2)之间设有一集水管线(5),所述集水管线(5)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二污水池(14)内,另一端伸入所述来水池(2)内;所述来水池(2)与所述污油池(3)之间设有一集油管线(6);所述集油管线(6)的一端伸入所述来水池(2)内,另一端伸入所述污油池(3)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田站场事故污水预防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来水池(2)、所述污油池(3)以及第一污水池(4)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第二污水池(14)为土筑结构,所述第二污水池(14)的顶面设有预制混凝土板(1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田站场事故污水预防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管线(5)的顶部设有一虹吸破坏管(7)。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田站场事故污水预防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管线(5)的入口端深入来水池(2)的池底,距离池底的高度为1.2m-2.0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田站场事故污水预防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油池(3)内设有加热盘管(17)。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田站场事故污水预防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来水池(2)与所述第二污水池(14)的之间的墙体的顶部设有一溢流口(18)。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板的应急缓冲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来水池(2)与所述第二污水池(14)的之间的墙体的底部设有一过水口(19),所述过水口(19)的上安装一过水闸门(20)。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田站场事故污水预防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地下式泵房(13)内设有第一提升泵(8)和第二提升泵(21),所述第一提升泵(8)连接污水进水管(9)和污水出水管(11),所述污水进水管(9)连通至所述第一污水池(4);所述污水出水管(11)延伸至泵房外;所述第二提升泵(21)连接污油进油管(10)和污油出油管(12),所述污油进油管(10)连通至所述污油池(3);所述污油出油管(12)延伸至泵房外。

  说明书

  一种油田站场事故污水预防与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采出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田站场事故污水预防与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有些油田场站大都处在生态脆弱、水体敏感区域,如何确保事故状态下的污水全部处于受控状态,将场站事故污水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有效地保护油区生态环境免受事故污染,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将场站事故污水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油田站场事故污水预防与控制系统,通过该系统将场站事故污水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有效地保护油区生态环境免受事故污染。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油田站场事故污水预防与控制系统,包括储罐区和油田站场;所述储罐区通过第一事故污水管线连接应急缓冲池,并通过罐区雨水管线连站外排水系统;所述第一事故污水管线上沿着污水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第一事故污水阀门井、第一水封井和第二水封井;所述罐区雨水管线上沿着雨水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第一雨水阀门井和第三水封井;所述油田站场通过站场雨水管线连站外排水系统;通过第二事故污水管线连接所述第二水封井;所述站场雨水管线上沿着雨水的流动方向依次设有第二雨水阀门井和第四水封井;所述第二事故污水管线上沿着所述污水的流动方向依次设有第二事故污水阀门井和第五水封井;所述应急缓冲池通过污油出油管连接集输系统,并通过污水出水管连通采出水系统。

  作为优选的,所述应急缓冲池包括来水池;所述来水池外接事故污水来水管线;所述来水池的前侧并排设置一污油池和一第一污水池;所述污油池和所述第一污水池的上方设有半地下式泵房,所述半地下式泵房内设有提升泵;所述来水池、所述污油池以及第一污水池的右侧设有一第二污水池,所述第一污水池与所述第二污水池之间的墙体上设有一进水口;所述第二污水池与所述来水池之间设有一集水管线,所述集水管线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二污水池内,另一端伸入所述来水池内;所述来水池与所述污油池之间设有一集油管;所述集油管的一端伸入所述来水池内,另一端伸入所述污油池内;所述来水池、所述污油池以及第一污水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第二污水池为土筑结构,所述第二污水池的顶面设有预制混凝土板。

  优选的,所述集水管线的顶部设有一虹吸破坏管。

  优选的,所述集水管线的入口端深入来水池的池底,距离池底的高度为1.2m-2.0m。

  优选的,所述污油池内设有加热盘管。

  优选的,所述来水池与所述第二污水池的之间的墙体的顶部设有一溢流口。

  优选的,所述来水池与所述第二污水池的之间的墙体的底部设有一过水口,所述过水口的上安装一过水闸门。

  优选的,所述半地下式泵房内设有第一提升泵和第二提升泵,所述第一提升泵连接污水进水管和污水出水管,所述污水进水管连通至所述第一污水池;所述污水出水管延伸至泵房外;所述第二提升泵连接污油进油管和污油出油管,所述污油进油管连通至所述污油池;所述污油出油管延伸至泵房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 本发明通过在油田站场建立事故污水预防与控制系统,将油田站场事故污水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有效的预防了事故污水对油区生态环境的污染。

  2、本发明在油田站场重点安全事故区域储罐区及整个站场建设事故污水收集系统,事故状态下通过阀门切换将事故污水收集于应急缓冲池,安全有效。

  3、本发明的应急缓冲池对事故污水进行初步处理,事故后将污油和污水转输到油气集输系统和采出水处理系统进行进一步处理、回用。

  4、本发明提供的应急缓冲主体污水采用土筑结构,相比由钢筋混凝土结构制成的应急缓冲池,节省投资。

  5、由于应急缓冲池采用预制混凝土板,有效防止了池壁受雨水冲刷。

  6、半地下式泵房与应急缓冲池设计为一体,采用半地下室泵房,事故后将污油、污水分别输送至油田站场集输和采出水处理系统,可有效地控制,预防事故污水蔓延造成环境污染。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