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7.05.07
公开(公告)日2017.12.01
IPC分类号A01K63/04; A01K63/10; C02F1/32
摘要
智能控制循环水处理利用集成系统,属于鱼类养殖技术领域,由养殖池、水泵池、漫滤组合池、过滤池、杀菌池、生物滤池、曝气增氧池依次连通设置构成循环水处理系统;同时还设有溶氧量稳定装置和缓流网筒;其有益效果是可以使沉积在养殖池池底的剩余鱼食和鱼的排泄物从池底排出;采用漫滤组合池可以使待处理水首先得到初步净化,减轻微滤装置和生物滤器的工作量,提高净化效果,延长使用寿命;采用溶氧量稳定装置可以实时监控并补充养殖池中的溶氧量,使养殖池中的溶氧量始终保持在所需要的水平,确保养殖鱼的生长环境;系统的智能化循环处理装置可以适合冷水鱼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权利要求书
1.智能控制循环水处理利用集成系统,包括养殖池(1)和循环池(2),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1)与循环池(2)之间设有水泵池(3),养殖池(1)与水泵池(3)之间通过池底排水装置(4)连通,水泵池(3)与循环池(2)之间通过水泵提水装置(5)连通;
所述循环池(2)为循环池组,由漫滤组合池(6)、过滤池(21)、杀菌池(22)、生物滤池(23)、曝气增氧池(24)依次连通设置;
所述漫滤组合池(6)、过滤池(21)、杀菌池(22)、生物滤池(23)的池底均设有污水排出装置(7),污水排出装置(7)连通污水槽(74);
水泵提水装置(5)连通漫滤组合池(6),曝气增氧池(24)连通养殖池(1),构成循环水处理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控制循环水处理利用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漫滤组合池(6)由三个或更多个相互连接的漫滤结构池(65)组成,其组成方式是前侧池壁(61)和左右两侧池壁(62)均高于水面,各漫滤池之间的池壁(63)和后侧池壁(64)具有相同的高度但均低于水面;
所述过滤池(21)中设有微滤装置(211);所述杀菌池(22)内设有紫外线杀菌灯(221);所述生物滤池(23)中设有生物滤器(231);所述曝气增氧池(24)内设有曝气增氧机(24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控制循环水处理利用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漫滤组合池(6)中的各个水池均为漫滤结构池(65);所述漫滤结构池(65)的前侧池壁(61)和左右两侧池壁(62)均高于后侧池壁(64),池壁上不设排水管,池底设有污水排出装置(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控制循环水处理利用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1)还设有溶氧量稳定装置(9),所述溶氧量稳定装置(9)包括溶氧传感器(91)、主控机(92)和增氧装置(93);溶氧传感器(91)与主控机(92)电连接,主控机(92)与增氧装置(93)电连接;所述溶氧传感器(91)设置在养殖池(1)中;所述增氧装置(93)包括增氧器(94)、输氧管(95)和排氧管(96);所述排氧管(96)上挖设有密集的氧气出气孔(97),排氧管(96)布设在养殖池(1)的池底面(11)上;所述增氧器(94)安装在养殖池(1)外,输氧管(95)连通增氧器(94)和排氧管(9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控制循环水处理利用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氧管(96)架设在护管网罩(8)内,护管网罩(8)直接铺设在养殖池(1)的池底面(11)上;所述护管网罩(8)为长方形截面的长管筒体(81),长管筒体(81)内的中上部设有管架(82);管架(82)上设有支架(83),支架(83)固定装接在长管筒体(81)的筒壁上;所述长方形截面的长管筒体(81)的四个管壁分为上壁(85)、下壁(86)、左壁(87)和右壁(88),左壁的下部(871)和右壁的下部均设为网格壁(89);左壁的上部(872)和右壁的上部均设为实体壁(80);上壁和下壁也是实体壁(8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控制循环水处理利用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池底排水装置(4)包括排水管道(41)和缓流网筒(42);所述排水管道(41)由排水入口(43)、管道(44)和排水出口(45)依次连通构成;排水入口(43)设置在养殖池(1)的池底面(11)上,排水出口(45)设置在水泵池(3)的池壁(46)上,管道(44)连通排水入口(43)穿过池底下方地基(12)再连通排水出口(45);所述缓流网筒(42)包括筒架(47)和网格(48),网格(48)包裹在筒架(47)的筒壁上成为缓流网筒(42),缓流网筒(42)紧贴安装在池底面(11)上并将排水入口(43)罩住,缓流网筒(42)的直径为排水入口(43)直径的2-20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控制循环水处理利用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提水装置(5)包括水泵(51)和提水管(52),水泵(51)设置在水泵池(3)的池底,提水管(52)连通水泵(51)和漫滤组合池(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控制循环水处理利用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排出装置(7)包括排水口(71)、排污管(72)和阀门(73);所述排水口(73)设置在池底面(11)上,排水口(71)向下连通排污管(72),排污管(72)设置在池底下方的地基(12)中通向外界排水槽(74),阀门(73)设置在排污管(72)出口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控制循环水处理利用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入口(43)被罩在缓流网筒(42)的圆心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控制循环水处理利用集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流网筒(42)的直径为排水入口(43)直径的6倍。
说明书
智能控制循环水处理利用集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鱼类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智能控制循环水处理利用集成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养殖鱼大多采用池塘养殖,水面大,水质控制难,由于饵料的投入,鱼的排泄物以及各种渣子富集等原因,沉入池塘底饲料很快腐烂变质,导致鱼池水体环境恶化,需要更新水质。现有的方法是挖设进水沟和排水沟来进行换水。这种换水的方法中的进水沟和排水沟均是设置在鱼池壁的上部的,只能更换鱼池上部的水质,底层的污物无法得到处理。
由此产生了循环水处理系统,典型循环水处理系统是以去除悬浮物的物理净化装置结合降解可溶性有机物的生物过滤装置及增氧装置为主,以杀菌装置、调温等为辅的集成系统,是一项涉及水净化技术、装备技术、自控等诸多技术的综合技术。
但是现有的循环水处理系统的构建和运行成本很高,是制约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生产方式进一步推广应用的技术瓶颈。
同时,现有的养殖循环水处理系统中物理净化装置单位体积过滤效率低,生物净化装置负荷较大;生物净化装置为满足一定停留时间,占地面积较大,生物净化传质特性较差,处理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自动净化和生物净化相结合的,减少生物净化负荷,同时实时监测和稳定水质,提高净化效果的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控制循环水处理利用集成系统,包括养殖池和循环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与循环池之间设有水泵池,养殖池与水泵池之间通过池底排水装置连通,水泵池与循环池之间通过水泵提水装置连通。
所述循环池为循环池组,由漫滤组合池、过滤池、杀菌池、生物滤池、曝气增氧池依次连通设置。
所述漫滤组合池、过滤池、杀菌池、生物滤池的池底均设有污水排出装置,污水排出装置连通污水槽。
水泵提水装置连通漫滤组合池,曝气增氧池连通养殖池,构成循环水处理系统。
所述漫滤组合池由三个或更多个相互连接的漫滤结构池组成,其连接方式是前侧池壁和左右两侧池壁均高于水面,各漫滤结构池之间的池壁和后侧池壁具有相同的高度但均低于水面;这样可使水中的污物逐池沉淀,由于各漫滤池之间的池壁和后侧池壁具有相同的高度,使得表面水体以下的水及其所含的污物被各漫滤池之间的池壁和后侧池壁相继拦截,只有各漫滤池中表面的比较洁净的水体可以漫过池壁相继流出,最后流入到过滤池中。
所述过滤池中设有微滤装置,进入微滤池中的水已经被清除了大部分污物,此时用微滤装置继续进行净化,既可减少对微滤装置的工作强度,也可提高水的净化效果;然后将微滤后的水流入到杀菌池中。
所述杀菌池内设有紫外线杀菌灯,用于杀灭水中病菌;然后将杀菌后的水流入到生物滤池中。
所述生物滤池中设有生物滤器,可进一步分离水中的氨氮和亚销酸盐,得到洁净水;然后将洁净水流入到曝气增氧池。
所述曝气增氧池内设有曝气增氧池机,以增加洁净水中的溶氧量,然后将曝气增氧后的洁净水流回到养殖池中,完成循环水处理。
所述漫滤组合池中的各个水池均为漫滤结构池,所述漫滤结构池前侧池壁和左右两侧池壁均高于后侧池壁,池壁上不设排水管,池体中的水只能从后侧池壁漫出,池底设有污水排出装置,仅在清理清洁池体时作为排出污水使用。
所述养殖池还设有溶氧量稳定装置,所述溶氧量稳定装置包括溶氧传感器、主控机和增氧装置;溶氧传感器与主控机电连接,主控机与增氧装置电连接;所述溶氧传感器设置在养殖池中;所述增氧装置包括增氧器、输氧管和排氧管;所述排氧管上挖设有密集的氧气出气孔,排氧管布设在养殖池的池底面上;所述增氧器安装在养殖池外,输氧管连通增氧器和排氧管。使用时,溶氧传感器实时将检测到的养殖池内的溶氧量数据发给主控机,主控机根据设定要求向增氧装置发出指令,当养殖池内的溶氧量低于低值设定量时,增氧装置启动,向养殖池内输氧,当溶氧量高于高值设定量时,增氧装置停机,停止向养殖池内输氧。
所述排氧管架设在护管网罩内,护管网罩直接铺设在养殖池的池底面上;这样可使避免将排氧管直接铺设在池底面上,避免被池底污物堵塞。
所述护管网罩为长方形截面的长管筒体,长管筒体内的中上部设有管架,用于架设放置排氧管;管架上设有支架,支架固定装接在长管筒体的筒壁上,用于固定和支撑管架在长管筒体内的位置;所述长方形截面的长管筒体的四个管壁分为上壁、下壁、左壁和右壁,左壁的下部和右壁的下部均设为网格壁,即在左壁或右壁上与从管架到下壁的高度相等的部分设为网格壁,用于使氧气排出并阻拦水中污物进入长管筒体内部;左壁的上部和右壁的上部均设为实体壁,即左壁或右壁上与从管架到上壁的距离相等的部分设为实体壁,上壁和下壁也是实体壁;实体壁是采用实体面板做成的管壁,既可阻拦水和污物穿过,也可阻拦气体穿过,这样可以使氧气气泡无法直接向上冒出,而必须从侧面网格壁冒出,改变气泡路径,可增加氧气在水中溶解的效率,提高溶氧量。
所述池底排水装置包括排水管道和缓流网筒;所述排水管道由排水入口、管道和排水出口依次连通构成;排水入口设置在养殖池的池底面上,排水出口设置在水泵池的池壁上,管道连通排水入口穿过池底下方地基再连通排水出口;所述缓流网筒包括筒架和网格,网格包裹在筒架的筒壁上成为缓流网筒,缓流网筒紧贴安装在池底面上并将排水入口罩住,最好将排水入口罩在缓流网筒的圆心位置,缓流网筒的直径为排水入口直径的2-20倍;所有经过排水入口排出的水或水中物质都需要经过缓流网筒,由于缓流网筒的直径大于排水入口的直径,流经缓流网筒的水速和压力会大大减少,这样可以避免鱼体被吸附在缓流网筒上。
所述水泵提水装置包括水泵和提水管,水泵设置在水泵池的池底,提水管连通水泵和漫滤组合池。
所述污水排出装置包括排水口、排污管和阀门;所述排水口设置在池底面上,排水口向下连通排污管,排污管设置在池底下方的地基中通向外界污水槽,阀门设置在排污管出口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不是直接从养殖池的侧边放水进行处理,而是从养殖池的池底面进行放水,这样可以使沉积在养殖池池底的剩余鱼食和鱼的排泄物从池底排出。
池底面放水口处设有缓流网筒,可以缓解流速和冲击力,避免鱼体被吸附在缓流网筒上。
增设水泵池不用避免将水泵直接放入到养殖池中,以免无法抽出池底的沉积物。
采用漫滤组合池可以使待处理水首先得到初步净化,减轻微滤装置和生物滤器的工作量,提高净化效果,延长使用寿命。
采用微滤装置最后过滤,可以进一步得到洁净的水质;采用紫外线杀菌等可以杀灭水体中的细菌;采用生物滤器可以分离水中的氨氮和亚销酸盐;再用曝气增氧机可以增加洁净水中的溶氧量。
采用溶氧量稳定装置可以实时监控并补充养殖池中的溶氧量,使养殖池中的溶氧量始终保持在所需要的水平,确保养殖鱼的生长环境。
各循环池的排污装置设在池底,而不是设在侧面,可以更好地清洗和清洁各循环池。
系统的智能化循环处理装置可以适合冷水鱼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