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6.11.07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IPC分类号C02F9/04; A23K20/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猪去氧胆酸生产废水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冷却:将含有脂肪酸、粘蛋白和杂胆酸水的废水的温度冷却至10摄氏度以下;第一次酸化:将冷却后的废水调节至PH=5‑6,出现乳白色,立即停止酸化调节;搅拌废水5‑10分钟,至溶液变清;第二次酸化:再对废水缓慢调节至PH=2‑3,生成絮状沉淀物;静置一段时间,形成上层酸水和下层絮状沉淀物。在低温中,对废水采用分布酸化,先将废水酸化至PH=5‑6,搅拌数分钟后,生成黑色流体状沉淀。大部分胆色素、粘蛋白、脂肪酸先沉淀,再用进行二次酸化至PH=2‑3,将生成絮状杂胆酸沉淀,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残留的脂肪酸、粘蛋白和杂胆酸,降低废水中BOD含量。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猪去氧胆酸生产废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冷却:
将含有脂肪酸、粘蛋白和杂胆酸水的废水的温度冷却至10摄氏度以下;
第一次酸化:
将冷却后的废水调节至PH=5-6,出现乳白色,立即停止酸化调节;
搅拌废水5-10分钟,至溶液变清;
第二次酸化:
再对废水缓慢调节至PH=2-3,生成絮状沉淀物;
静置一段时间,形成上层酸水和下层絮状沉淀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猪去氧胆酸生产废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
酸水层处理:
将上层酸水层取出,加入石灰乳,调节溶液PH≥10,静置至形成清澈微黄废水层与白色沉淀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猪去氧胆酸生产废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酸水层处理步骤中,将清澈微黄废水层进入废水站进一步处理,将白色沉淀层按固体废渣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猪去氧胆酸生产废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次酸化步骤中,对下层絮状沉淀物进行干燥后,得到饲料用胆汁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猪去氧胆酸生产废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酸化和第二次酸化步骤中,使用稀硫酸溶液进行酸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猪去氧胆酸生产废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步骤中具体为:
将含有脂肪酸、粘蛋白和杂胆酸的废水放置不锈钢反应罐内,通过夹套冷却水进行冷却至废水温度<1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猪去氧胆酸生产废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冷却:
将含有脂肪酸、粘蛋白和杂胆酸的废水放置不锈钢反应罐内,通过夹套冷却水进行冷却至废水温度<10℃;
第一次酸化:
将冷却后的废水用稀硫酸溶液调节至PH=5-6,出现乳白色,立即停止酸化调节;
搅拌废水5-10分钟,至溶液变清;
第二次酸化:
再对废水使用稀硫酸溶液缓慢调节至PH=2-3,生成絮状沉淀物;
静置一段时间,形成上层酸水和下层絮状沉淀物;
酸水层处理:
将上层酸水层吸虹至沉淀池,加入石灰乳,调节溶液PH≥10,静置至形成清澈微黄废水层与白色沉淀层;
将清澈微黄废水层进入废水站进行处理,白色沉淀层固体废渣处理。
说明书
一种猪去氧胆酸生产废水处理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水处理工艺,特别涉及一种猪去氧胆酸生产废水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猪去氧胆酸为从猪胆汁中提取的一种胆烷酸,白色或略带微黄色粉末,味苦。臭微腥。略溶于醇,丙酮中微溶,乙醚、氯仿中极微溶,几不溶于水。能抑制胆酸的形成及溶解脂肪,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适用于Ⅰa或Ⅰb型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症,而且对百日咳杆菌、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也可用作消炎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炎症等。而在猪去氧胆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中,含有大量残留的脂肪酸、粘蛋白和杂胆酸,废水中的BOD含量偏高。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的简写):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一般指五日生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标。
发明内容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去除废水中残留的脂肪酸、粘蛋白和杂胆酸,降低废水中BOD含量的猪去氧胆酸生产废水处理工艺。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猪去氧胆酸生产废水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冷却:
将含有脂肪酸、粘蛋白和杂胆酸水的废水的温度冷却至10摄氏度以下;
第一次酸化:
将冷却后的废水调节至PH=5-6,出现乳白色,立即停止酸化调节;
搅拌废水5-10分钟,至溶液变清;
第二次酸化:
再对废水缓慢调节至PH=2-3,生成絮状沉淀物;
静置一段时间,形成上层酸水和下层絮状沉淀物。
进一步优化,
还包括步骤:
酸水层处理:
将上层酸水层取出,加入石灰乳,调节溶液PH≥10,静置至形成清澈微黄废水层与白色沉淀层。
进一步优化,所述酸水层处理步骤中,将清澈微黄废水层进入废水站进一步处理,白色沉淀层按固体废渣处理。
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二次酸化步骤中,对下层絮状沉淀物进行干燥后,得到饲料用胆汁酸。
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次酸化和第二次酸化步骤中,使用稀硫酸溶液进行酸化。
进一步优化,所述冷却步骤中具体为:
将废水放置不锈钢反应罐内,通过夹套冷却水进行冷却至废水温度<10℃。
进一步优化,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冷却:
将废水放置不锈钢反应罐内,通过夹套冷却水进行冷却至废水温度<10℃;
第一次酸化:
将冷却后的废水用稀硫酸溶液调节至PH=5-6,出现乳白色,立即停止酸化调节;
搅拌废水5-10分钟,至溶液变清;
第二次酸化:
再对废水使用稀硫酸溶液缓慢调节至PH=2-3,生成絮状沉淀物;
静置一段时间,形成上层酸水和下层絮状沉淀物;
酸水层处理:
将上层酸水层吸虹至沉淀池,加入石灰乳,调节溶液PH≥10,静置至形成清澈微黄废水层与白色沉淀层;
将清澈微黄废水层进入废水站进行处理,白色沉淀层固体废渣处理。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在低温中,对废水采用分布酸化,先将废水酸化至PH=5-6,搅拌数分钟后,生成黑色流体状沉淀。大部分胆色素、粘蛋白、脂肪酸先沉淀,再用进行二次酸化至PH=2-3,将生成絮状杂胆酸沉淀,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残留的脂肪酸、粘蛋白和杂胆酸,降低废水中BOD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