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节能型污水处理复合系统

发布时间:2018-4-5 20:09:47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5.10.10

  公开(公告)日2016.04.13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领域,是针对现在的污水难以处理达标而提供的一种节能型污水处理复合系统,此系统设置在化粪池或市政管网、污水排口或污水沟旁,其内设有沿污水流向顺次连通的除渣装置、沉淀调节池、微电解池、厌氧池、吸附池、布水池、渗滤池、除渣通道控制室;本实用新型具有运行成本低,无污泥,无二次污染,不投加药剂,占用土地可复用及园艺化,处理出水水质好、可回用等创新措施。是首先利用生物膜技术对污水的颗粒污染物予以拦截、干化、除渣处理后,复合新型微电解,以厌氧接触氧化为主,辅以微生物吸附、分解、转化,再以高效渗滤为核心的地埋式处理系统。

  权利要求书

  1.节能型污水处理复合系统,其特征是,此系统设置在化粪池或市政管网污水排口或污水沟旁,其内设有沿污水流向顺次连通的除渣装置、沉淀调节池、微电解池、厌氧池、吸附池、布水池、渗滤池、除渣通道、控制室;其除渣装置设置喷淋管、喷嘴、电磁阀、拦泥装置、送风管口、渣水分离网、泥水粗滤层、泥水精滤层、进水管、送风支管、集渣装置、筛网、粉粹机;沉淀调节池设置生物膜、膜支架、污泥泵、隔渣网A、检查井、顶盖;微电解池设置微电解料、微电解骨料、隔渣网B、检查井、顶盖;厌氧池设置高效菌种、软性填料、隔渣网C、检查井、顶盖;吸附池设置吸附料、催化料、隔渣网D、检查井、顶盖;布水池设置布水泵、检查井、顶盖;渗滤池设置覆盖层、布水填料层、布水装置、催化填料层、上布气填料层、上布气管、精滤层、下布气填料层、下布气管、放坡层、出水管;除渣通道设置安全栏杆、人行通道、车行通道;控制室设置风机、送风管、抽风管。

  说明书

  节能型污水处理复合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化学分部的环境工程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现在国内用于生活污水地下就地处理的技术,主要有流化床、AO、A2O、CASS和其他埋地式处理设施,这些设施均需要曝气机构及污泥处理,传统曝气机构难以降低运行成本,而污泥处理可能导致二次污染或带来运行管理不便。而且,现在的城镇污水,不仅是生活污水,还含有工业污水,一般的工艺装置难以处理达标,或不能稳定处理达标,或者能处理达标,但是处理费用很高。从原理上,已有技术大多数只提出了传统的厌氧和好氧微生物作用,而没有重视兼氧微生物、生物膜以及新型微电解的特殊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的一种节能型污水处理复合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节能型污水处理复合系统,其特征是,此系统设置在化粪池或市政管网污水排口或污水沟旁,其内设有沿污水流向顺次连通的除渣装置、沉淀调节池、微电解池、厌氧池、吸附池、布水池、渗滤池、除渣通道、控制室;其除渣装置设置喷淋管、喷嘴、电磁阀、拦泥装置、送风管口、渣水分离网、泥水粗滤层、泥水精滤层、进水管、送风支管、集渣装置、筛网、粉粹机;沉淀调节池设置生物膜、膜支架、污泥泵、隔渣网A、检查井、顶盖;微电解池设置微电解料、微电解骨料、隔渣网B、检查井、顶盖;厌氧池设置高效菌种、软性填料、隔渣网C、检查井、顶盖;吸附池设置吸附料、催化料、隔渣网D、检查井、顶盖;布水池设置布水泵、检查井、顶盖;渗滤池设置覆盖层、布水填料层、布水装置、催化填料层、上布气填料层、上布气管、精滤层、下布气填料层、下布气管、放坡层、出水管;除渣通道设置安全栏杆、人行通道、车行通道;控制室设置风机、送风管、抽风管。

  来自化粪池、市政管网的污水经污水管进入粉粹机,污水中粗废渣通过它破碎成细颗粒,同时来自控制室的风机的送风管的送风支管的空气融入流出粉粹机的污水,进行好氧分解。污水通过粉粹机的筛网流经进水管、检查井口进入沉淀调节池沉淀,其沉淀物由污泥泵定期提升进入除渣装置,经喷淋管的喷嘴喷入渣水分离网,喷淋的同时来自控制室的风机的送风管的空气经送风管口融入喷淋出来的污水中,再次进行好氧分解。分离出来的废渣集积在集渣装置,通过除渣通道定期外运到垃圾处理站处理,污水则流入泥水粗滤层,过滤出来的污泥通过拦泥装置流入集渣装置与废渣同时定期外运到垃圾处理站处理,经电磁阀的污水定期对拦泥装置的污泥进行冲洗(防堵)。除泥砂后的污水再流入泥水精滤层,过滤后的污水经进水管又回流到沉淀调节池。沉淀后的污水经固定在膜支架的生物膜的层层拦截、过滤、分解、沉淀后经隔渣网A自流入微电解池,污水经微电解料、微电解骨料、隔渣网B流入厌氧池。厌氧池中含高效菌种和软性填料(3.2),且池内的污水布置为高低交替流态结构,同样大小的池子,停留时间更长。污水通过隔渣网C自流入吸附池,吸附池中含有吸附料催化料,污水通过隔渣网D流入调节池,由布水泵提升经布水装置布入渗滤池。布水装置为低压满流输送装置,布水为间歇式,据处理量设计运行、停留时间。来自抽风管的上布气管、下布气管同时通过覆盖层将空气抽入渗滤池。.渗滤池内水流方向为自上而下,布水装置出水经布水填料层、催化填料层、上布气填料层、精滤层、下布气填料层、放坡层经出水管达标排放。

  所述生物膜为60-100目尼龙过滤网,上口与池体密闭,下口开放;所述隔渣网A隔渣网B隔渣网C隔渣网D为冲孔厚1.5mm不锈钢板;所述微电解料为铁碳微电解料,微电解骨料为2-5cm碎石;

  所述高效菌种为专门培养的厌氧菌,软性填料为尼龙填料;所述吸附料为土壤、粉煤灰、焦炭、活性炭等,催化料为铁屑等;所述覆盖层为回填土、绿化层,地表可作成广场、停车场、园林、水景;

  所述布水填料层上布气填料层下布气填料层为1-3cm碎石;所述布水装置为含布水器、布水控制器、布水罩、布水管道的系统装置;所述催化填料层为米石、钢丸、铁屑、铝屑、土壤、粉煤等的混合物;所述上布气管下布气管进水管为UPVC管,上下左右均开孔孔,间距10cm;所述精滤层为河沙、土壤、米石、粉煤灰、铁屑、铝屑等混合物;所述喷嘴(8.2)为UPVC喷淋管(8.1)开孔的孔,间距5-10cm;所述拦泥装置(8.4)为16cmUPVC管上端及两侧开孔6排,间距10cm;所述送风管口(8.5)为按设计的UPVC管开孔间距5-10cm的孔;所述渣水分离网(8.6)为冲孔3x3mm厚1.5mm不锈钢板;所述泥水粗滤层(8.7)为1-3cm碎石;所述泥水精滤层(8.8)为河沙、土壤、米石、粉煤灰的混合物;所述集渣装置(8.11)为具过滤网干化,渣滓输送、挤压、装袋的系统装置;所述筛网(8.12)为冲孔的不锈钢卷筒,具有快速开启装置以便检修除渣;所述粉粹机(8.13)为专用具有高速钢切割片风叶、带动电机等的系统装置。

  该实用新型的运行原理:

  来自化粪池、市政管网的污水经污水管进入AMO装置,首先经粉粹机(8.13)粉粹污水中的粗颗粒,同时对其供氧进行好氧分解后流入沉淀调节池(1)沉淀,其沉淀物由污泥泵(1.3)提升到除渣装置(8)进行渣水、泥水分离。同时,再次对污水供氧进行好氧分解。其集渣经集渣装置(8.11)、除渣通道(7)外运到垃圾处理站处理,污水则经过滤后回流到沉淀调节池(1),经其内的生物膜(1.1)层层拦截、过滤、分解、沉淀后经隔渣网(1.4)自流入微电解池(2)进行微电解,它可提升系统适用范围、生化性以及对重金属、磷化物和高浓度氨氮的去除。微电解后污水自流到厌氧池(3),它含有高效菌种(3.1)和用于挂膜的软性填料(3.2),且池内的污水布置为高低交替流态结构,同样大小的池子,停留时间更长。在高效菌种的作用下,自动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无需耗能,去除COD,并消化污水中的污泥,使其成为沼气而从污水中分离出来,当细菌消化污泥量与污水产生污泥量达到平衡时,设施便没有剩余污泥。经厌氧处理后污水自流到吸附池(4),通过其内的土壤、催化料,吸附、分解、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除磷去氮。其后污水自流的布水池(5),经布水泵(5.1)、布水装置(6.3)通过系统控制布入渗滤池(6),布水装置(6.3)为低压满流输送装置,布水为间歇式,据处理量设计运行、停留时间,这样实现好氧、兼氧、局部厌氧微生物共存于渗滤系统中。它通过布水创新,提升布水均匀度和布水时间的合理性;通过系统创新,实现汽水非淹没式接触供氧,低压通风,节能减排;通过结构创新,增加渗滤系统对颗粒有机物的容量;同时,利用渗滤生物膜法的汽水接触比表面积大、传质阻力小、脱氮能力强、改良通风等提高处理效率、减少能耗;利用地埋减少温度对系统的影响,克服暴露地面滋生蚊虫;地表作园林水景,改善环境;从而实现复合工艺的高效低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设施全地埋,占地面积小(处理每天每方污水占地面积约1m2),不占用地表土地,地表可复用绿地、公园等。“建一座污水处理站,造一方美丽家园”。

  2.系统控制简单,完全自动运行、维护简便,无专人值守;

  3.处理效果好,水质可达到景观水水质标准(CODcr值可达20mg/L以下,NH3-N值可达3mg/L以下);

  4.建设和运行成本低,无需外加辅助处理药剂(直接运行费小于0.15元/m3,与建立大型污水厂相比,其投资可节省约15%~40%);

  5.无剩余污泥,无异味,无噪声,和谐融入周边环境;

  6.解决传统技术中CODcr削减率高,而TN削减率低的问题;

  7.设施范围内不滋生蚊虫、苍蝇等病原媒介体;

  8.系统运行稳定,几乎不受气候影响:能在冬季低温条件下正常运行;

  9.AMO工艺装置适应性强,应用范围广。进水CODcr值范围为0~20000mg/L。日处理量范围1~500000M3。不仅运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稍做调整,即可处理工业、养殖等废水。

  10.施工周期短,2个月可建成日处理2000m3污水装置。有利于解决当前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的急需。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