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双回流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发布时间:2018-4-10 17:41:23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5.09.07

  公开(公告)日2015.12.23

  IPC分类号C02F3/28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回流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属于厌氧生物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为:一种双回流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包括池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池体内部,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配水槽,与所述配水槽底部相连通的布水管,出水堰,三相分离器,内回流吸水环状穿孔管和内回流布水直形穿孔管。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在原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设备简单、运行稳定、制作安装成本较低等优点的基础上,汲取了EGSB、IC等处理能力强的优点,并且扩大了处理范围,不但便于已建的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升级改造;并且能适应处理不同浓度的有机废水,尤其是处理有毒有机物浓度较高的高有机污水。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双回流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包括池体(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池体(1)内部,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配水槽(3),与所述配水槽(3)底部相连通的布水管(4),出水堰(5),三相分离器(8),内回流吸水环状穿孔管(10)和内回流布水直形穿孔管(11);

  所述池体(1)上部一侧设有集水槽(6),所述集水槽(6)底部设有出水管(7),其顶部设有与其连通的外回流吸水管(12),所述外回流吸水管(12)的出水口处设有外回流泵(13),所述外回流泵(13)的出水口连接外回流进水管(15),所述外回流进水管(15)上设置外回流调节阀(14);

  所述配水槽(3)内设有进水管(2),所述外回流进水管(15)的出水口置于所述配水槽(3)内;

  所述三相分离器(8)上设有连通池体(1)内外空气的输气管(9);

  所述内回流吸水环状穿孔管(10)一端连接内回流吸水管(16),所述内回流吸水管(16)分出两管路,一管路上设置上部排泥阀(20),另一管路上设置内回流泵(17)和内回流调节阀(18),所述另一管路与设置在池体(1)底部一侧的内回流进水干管(19)相连通,所述内回流进水干管(19)的一端设置三通管,所述的三通管与内回流布水直形穿孔管(11)连接,另一端设置有下部排泥阀(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回流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回流吸水管(12)、外回流泵(13)、外回流调节阀(14)、外回流进水管(15)依次连接构成外回流系统;所述池体(1)顶部一侧的内回流吸水管(16)、内回流泵(17)、内回流调节阀(18)和内回流进水干管(19)依次连接构成内回流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回流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回流环状穿孔吸水管(10)位于所述三相分离器(8)下方1~1.5m处;所述内回流环状穿孔吸水管(10)的孔口向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回流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回流直形穿孔布水管(11)由若干个平行布置的支管连接构成,相邻支管间距为1~2m,所述支管一端与内回流进水干管(19)相接,另一端呈自由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回流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回流布水直形穿孔支管(11)的孔口与所述布水管(4)管口等距离相隔布置,相隔距离为1~2m。

  说明书

  双回流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厌氧生物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回流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反应器(EGSB)和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或其改良型的厌氧反应器。UASB虽有设备简单、运行方便、工程投资较少、处理成本较低的优点;但却有占地面积较大、污泥流失较多、容积负荷较低的缺点;EGSB和IC虽有占地面积较小、污泥流失较少、容积负荷较高优点,却有反应器高径比过大、对地基要求较高、制作安装成本较高、内循环中泥水混合液的提升管和回流管易产生堵塞、使内循环瘫痪等缺点;此外,对于含有生物难降解或对微生物有抑制杀灭作用有机污染物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现有的各种厌氧污泥反应器的适应性及其处理效果也需要进一步得到改善和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单独进行内循环、外循环,以及同时进行内外循环的双回流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思想是: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双回流UASB反应器开发的重点是解决以下关键问题:保留UASB的基本优点;吸取EGSB和IC通过强化床内污泥循环回流提高处理负荷的基本方法;对UASB反应器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都能适用。在调查分析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进水、布水和回流系统的细部进一步优化;设置内外回流系统,稀释污水中的有害有机物的浓度,相应抬升反应区的上升流速,促使颗粒污泥膨胀,提出了双回流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一种双回流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包括池体,其中,在所述池体内部,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配水槽,与所述配水槽底部相连通的布水管,出水堰,三相分离器,内回流吸水环状穿孔管和内回流布水直形穿孔管;

  所述池体上部一侧设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底部设有出水管,其顶部设有与其连通的外回流吸水管,所述外回流吸水管的出水口处设有外回流泵,所述外回流泵的出水口连接外回流进水管,所述外回流进水管上设置外回流调节阀;

  所述配水槽内设有进水管,所述外回流进水管的出水口置于所述配水槽内;

  所述三相分离器上设有连通池体内外空气的输气管;

  所述内回流吸水环状穿孔管一端连接内回流吸水管,所述内回流吸水管分出两管路,一管路上设置上部排泥阀,另一管路上设置内回流泵和内回流调节阀,所述另一管路与设置在池体底部一侧的内回流进水干管相连通,所述内回流进水干管的一端设置三通管,所述的三通管与内回流布水直形穿孔管连接,另一端设置有下部排泥阀。

  所述外回流吸水管、外回流泵、外回流调节阀、外回流进水管依次连接构成外回流系统;所述池体顶部一侧的内回流吸水管、内回流泵、内回流调节阀和内回流进水干管依次连接构成内回流系统。

  所述内回流环状穿孔吸水管位于所述三相分离器下方1.25±0.25m处;所述内回流环状穿孔吸水管的孔口向下;所述内回流环状穿孔吸水管的周围按有避免气泡进入的罩板;所述内回内回流环状穿孔吸水管与池体外部的内回流吸水管相接。

  所述内回流直形穿孔布水管由若干个平行布置的支管连接构成,相邻支管间距为1~2m,所述支管一端与内回流进水干管相接,另一端呈自由状态。

  所述内回流布水直形穿孔支管的孔口与所述布水管管口等距离相隔布置,相隔距离为1~2m。

  所述外回流泵及外回流调节阀控制外回流流量,是根据三相分离器上部沉淀区的升流速度(单位截面积通过的处理水量与外回流水量之和)不大于0.8m/h而确定;内回流泵及内回流调节阀控制内回流流量,是根据三相分离器下部反应区的升流速度(单位截面积通过的处理水量与内、外回流水量之和)在2~4m/h范围内而确定。

  所述内回流吸水管和内回流进水干管也可以用于排泥管,由上部排泥阀和下部排泥阀控制。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待处理废水从进水管进入配水槽,在配水槽中,与来自外回流进水管中的外回流水充分混合,通过布水管的管口向池体均匀布水,并与池底原因颗粒污泥、来自内回流直形穿孔布水管排出的内回流液相混合;混合液自下而上进行厌氧生物反应并产生沼气,上升至内回流环状穿孔吸水管,部分混合液被吸出,继续参与由内回流环状穿孔吸水管、内回流吸水管、内回流泵、内回流调节阀、内回流进水干管和内回流直形穿孔布水管组成的内回流系统循环回流;其余部分混合液继续向上升流至三相分离器,沼气通过三相分离器中的气室从输气管排出;颗粒污泥在三相分离器中被分离后自动回落至反应区,剩下的是厌氧处理后的污水和未被三相分离器分离掉的细颗粒或絮状污泥,这股污水经三相分离器上的沉淀区,细颗粒或絮状污泥经进一步沉淀分离,经三相分离器回落至反应区;清液经出水堰汇集至集水槽;在集水槽中,部分清液经由外回流吸水管、外回流泵、外回流调节阀和外回流进水管组成的外回流系统循环回流;其余清液经出水管排出。开启上部排泥阀可以排放反应区上部剩余的细颗粒或絮状污泥;开启下部排泥阀可以排放反应区下部剩余的粗颗粒。

  通过试验,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原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设备简单、运行稳定、制作安装成本较低等优点的基础上,汲取了EGSB、IC等处理能力强的优点,并且扩大了处理范围,不但便于已建的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升级改造;并且能适应处理不同浓度的有机废水,尤其是处理有毒有机物浓度较高的高有机污水。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