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5.03.20
公开(公告)日2015.07.29
IPC分类号C02F3/32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态填料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由地表至地下依次设置的种植层、生态填料层和集水层,所述生态填料层内填充有炉渣,生态填料层内设置有第一布水层、第二布水层和通气层,第一布水层和第二布水层内均设置有相互连通的布水主管和布水支管,所述通气层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通气主管和通气支管,所述集水层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集水主管和集水支管,还包括延伸至地表外且分别与布水主管、通气主管和集水主管连通的第一通气管、第二通气管和第三通气管,所述布水支管、通气支管和集水支管上均开设有通孔。该结构的生态填料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建造成本低,处理效果好,布水均匀,复氧效果好和实效长的优点。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生态填料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地表至地下依次设置的种植层(1)、生态填料层(2)和集水层(3),所述生态填料层内填充有炉渣,生态填料层内设置有第一布水层(4)、第二布水层(5)和通气层(6),所述第一布水层和第二布水层外均包覆有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纱网(7)和渗透层(8),第一布水层和第二布水层内均设置有相互连通的布水主管(9)和布水支管(10),第一布水层的布水主管与第二布水层的布水主管交替设置,第一布水层的布水支管也与第二布水层的布水支管交替设置,所述通气层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通气主管(11)和通气支管(12),通气层外包覆有纱网,所述集水层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集水主管(13)和集水支管(14),集水层通过纱网与生态填料层隔开,还包括延伸至地表外且分别与布水主管、通气主管和集水主管连通的第一通气管(15)、第二通气管(16)和第三通气管(17),所述布水支管、通气支管和集水支管上均开设有通孔(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填料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层(8)内填充有粒径为1-3cm的透水且透气的颗粒物,所述通气层和集水层内均填充有粒径为2-5cm的透水且透气的颗粒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态填料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层厚度为20-30cm,所述生态填料层厚度为70-140 cm,所述集水层的厚度为10-20 cm,所述第一布水层和第二布水层的厚度均为10-20 cm,所述通气层厚度为10-20 c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态填料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布水主管、通气主管及集水主管均为直径7-10cm的pvc管或PE管;布水支管、通气支管及集水支管均为直径5-7cm的pvc管或PE管;第一通气管、第二通气管和第三通气管均为直径5-10cm的pvc管或PE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态填料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支管上设置有两排直径为0.6-2cm的通孔,两排通孔间的夹角为120°,同一排通孔间的间隔为10-20cm;所述通气支管上设置有四排周向均匀分布且直径为0.6-2cm的通孔,同一排通孔间的间隔为10-20cm;所述集水支管上设置有两排直径为0.6-1.5cm的通孔,两排通孔之间的夹角为180°,同一排通孔间的间隔为10-20cm。
说明书
生态填料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态填料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生态填料污水处理系统在处理农村、城市郊区以及高速公路附属设施等污水源较分散而无法进入污水管网的分散型生活污水方面具有较大的优越性。生态填料污水处理系统一方面依靠土壤中种植的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利用,另一方面通过生态填料的吸附、截留来过滤污染物质,更主要的是利用其中的微生物,通过各种微生物的作用对污染物进行分解、转化,使污水中污染物得以除去。
现有技术的生态填料污水处理系统存在处理效果差、生态填料的有效工作时间短、布水不均匀、复氧效果差和建造成本高等缺点。如中国专利CN1765769A公开了一种利用陶粒及珍珠岩为主要填料的污水处理系统。此方法虽对微污染水有一定的处理效果,但其中调料密实度低,污水停留时间短,处理效果不佳,且未涉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问题;又如中国专利CN1583609A公开了一种在传统土地渗滤处理方法,其基础上增设一层具有较强脱氮固磷功能的透水、透气的空心材料作为填料,这种方法虽然对磷具有较好的除去效果,但需要将空心材料制成砖块形状,并需要添加人工沸石等材料,增加了建造成本。该专利同样未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作出改良,而且空心填料层处于土地处理系统的中间位置,对容易造成堵塞的上层系统没有改良作用,一旦上层堵塞,则该污水处理系统难以达到好的处理效果;又如中国专利CN101037237A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方法,从池子底部进水,利用土壤填料的毛细作用,污水被吸入土壤填料层中,经过土壤填料层和自然土壤的过滤后成为净化水,可对生活污水及微污染景观水进行处理。但是其方法中污水主要处于一种厌氧环境,没有解决系统的复氧问题及集水管的堵塞问题;又如中国专利CN101096283A公开了一种利用零散土地并具景观功能的农户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利用复合基质滤料的毛细作用,通过过滤、沉淀、吸附和微生物降解作用对农户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其基质填料由碎石、沸石、陶粒、红土等组成。其填料没有对废物进行利用,且基质填料因复氧效果差,填料微生物降解作用较低,运行一段时间后易造成填料堵塞和处理效果不佳;又如中国专利CN201809223U公开了一种人工土地污水处理系统生态填料结构,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改良,可减缓土壤的过快堵塞,提高了除磷效果,但由于其布水层在实际工程中会形成布水不均,且该生态填料结构运行一段时间后总体复氧效果仍然不佳,没有较好的解决布水不均、复氧效果差以及系统填料的有效工作时间等问题;又如中国专利CN201161953Y公开了一种污水人工土地处理系统复氧层结构,对土地处理系统的复氧层结构进行了改良,填料设置多孔性如焦炭、陶粒等,复氧层中水平通气管通过垂直通气管与空气相同。该结构增加了复氧层的孔隙度,增大了空气与填料层的接触面积,同时污水附在填料表面增加了停留时间。该结构对与土地处理系统的复氧效果有较大的改善,但由于复氧层所处的位置以及土地处理系统的构造,其复氧效果也仅对复氧层两侧一定范围的生态填料处理污水进行复氧,没有解决较远范围的填料处理污水时复氧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态填料污水处理系统,使其具有建造成本低,处理效果好,布水均匀,复氧效果好和实效长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一种生态填料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由地表至地下依次设置的种植层、生态填料层和集水层,所述生态填料层内填充有炉渣,生态填料层内设置有第一布水层、第二布水层和通气层,所述第一布水层和第二布水层外均包覆有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纱网和渗透层,第一布水层和第二布水层内均设置有相互连通的布水主管和布水支管,第一布水层的布水主管与第二布水层的布水主管交替设置,第一布水层的布水支管也与第二布水层的布水支管交替设置,所述通气层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通气主管和通气支管,通气层外包覆有纱网,所述集水层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集水主管和集水支管,集水层通过纱网与生态填料层隔开,还包括延伸至地表外且分别与布水主管、通气主管和集水主管连通的第一通气管、第二通气管和第三通气管,所述布水支管、通气支管和集水支管上均开设有通孔。
进一步,所述渗透层内填充有粒径为1-3cm的透水且透气的颗粒物,所述通气层和集水层内均填充有粒径为2-5cm的透水且透气的颗粒物。
进一步,所述种植层厚度为20-30cm,所述生态填料层厚度为70-140 cm,所述集水层的厚度为10-20 cm,所述第一布水层和第二布水层的厚度均为10-20 cm,所述通气层厚度为10-20 cm。
进一步,布水主管、通气主管及集水主管均为直径7-10cm的pvc管或PE管;布水支管、通气支管及集水支管均为直径5-7cm的pvc管或PE管;第一通气管、第二通气管和第三通气管均为直径5-10cm的pvc管或PE管。
进一步,所述布水支管上设置有两排直径为0.6-2cm的通孔,两排通孔间的夹角为120°,同一排通孔间的间隔为10-20cm;所述通气支管上设置有四排周向均匀分布且直径为0.6-2cm的通孔,同一排通孔间的间隔为10-20cm;所述集水支管上设置有两排直径为0.6-1.5cm的水平通孔,两排通孔间的夹角为180°,同一排通孔间的间隔为10-20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生态填料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由地表至地下依次设置的种植层、生态填料层和集水层,所述生态填料层内填充有炉渣,生态填料层内设置有第一布水层、第二布水层和通气层,所述第一布水层和第二布水层外均包覆有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纱网和渗透层,第一布水层和第二布水层内均设置有相互连通的布水主管和布水支管,第一布水层的布水主管与第二布水层的布水主管交替设置,第一布水层的布水支管也与第二布水层的布水支管交替设置,所述通气层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通气主管和通气支管,通气层外包覆有纱网,所述集水层内设置有相互连通的集水主管和集水支管,集水层通过纱网与生态填料层隔开,还包括延伸至地表外且分别与布水主管、通气主管和集水主管连通的第一通气管、第二通气管和第三通气管,所述布水支管、通气支管和集水支管上均开设有通孔。该结构的生态填料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建造成本低,处理效果好,布水均匀,复氧效果好和实效长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