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5.01.28
公开(公告)日2015.07.01
IPC分类号C02F9/04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微絮凝转盘过滤池,由依次连接的进水管、混凝池、水力絮凝池、微絮凝池、纤维转盘滤池、消毒池和排放池组成;所述水力絮凝池设置有推流混合式中心筒;所述水力絮凝池与微絮凝池之间设置有配水渠;所述纤维转盘滤池内设有若干纤维转盘,并在纤维转盘的下方设有吸泥管,吸泥管通过管道与吸泥泵连接。本实用新型具有集混凝、絮凝、微絮凝加强、纤维过滤和消毒为一体的污水深度处理工艺,水力絮凝池采用推流混合式中心筒,纤维过滤可以进行在线清洗,处理效果较好,处理水质稳定的优点。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水处理微絮凝转盘过滤池,其特征在于:由依次连接的进水管(1)、混凝池(2)、水力絮凝池(3)、微絮凝池(8)、纤维转盘滤池(9)、消毒池(16)和排放池(17)组成;所述水力絮凝池(3)设置有推流混合式中心筒(4);所述水力絮凝池(3)与微絮凝池(8)之间设置有配水渠(7);所述纤维转盘滤池(9)内设有若干纤维转盘(10),并在纤维转盘(10)的下方设有吸泥管(11),吸泥管(11)通过管道与吸泥泵(1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微絮凝转盘过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池(2)的加药口通过管道与混凝剂加药装置(5)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微絮凝转盘过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转盘滤池(9)的出水池设有清洗泵(15),清洗泵(15)通过管道与清洗装置(14)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微絮凝转盘过滤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毒池(16)内设有折流板,消毒池(16)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二氧化氯消毒器(18)连接。
说明书
一种污水处理微絮凝转盘过滤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微絮凝转盘过滤池。
背景技术
目前在水处理领域中,对水过滤主要采用罐体压力过滤和填料无压重力过滤,其滤料大部分呈水平分布,其主要缺点:水中悬浮物很快沉淀在滤料的表面,从而使过流面积减少,堵塞流水通道,必须要停机进行反冲洗,需要建设大型的鼓风机房,以及反冲洗泵房,并且一段时间就要更换滤料,运行能耗高,操作强度大,占地面积很大,土建费用高,单位吨水成本较高。在水处理技术领域中,转盘式过滤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具有处理效果好,水质水量稳定,运行维护简单方便等优点。主要区别在进水方式和反洗方式上各有不同。内进水方式:污水通过中心管流入滤盘内部,重力作用下透过过滤介质流入滤池,再由滤池出水堰排出。内进水方式的主要缺点是:污水中如有大块污物随水进入滤盘内部,极不易清理,且会造成过滤介质堵塞,降低有效过滤面积。内进水转盘的工作液位受位于转盘内的污物承接斗高度限制,有效过滤面积只能达到总面积的一半左右,使得同等流量下,设计盘数比外进水形式的所需盘数多,占地更大,投资更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微絮凝转盘过滤池,具有集混凝、絮凝、微絮凝加强、纤维过滤和消毒为一体的污水深度处理工艺,水力絮凝池采用推流混合式中心筒,纤维过滤可以进行在线清洗,处理效果较好,处理水质稳定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污水处理微絮凝转盘过滤池由依次连接的进水管、混凝池、水力絮凝池、微絮凝池、纤维转盘滤池、消毒池和排放池组成;所述水力絮凝池设置有推流混合式中心筒;所述水力絮凝池与微絮凝池之间设置有配水渠;所述纤维转盘滤池内设有若干纤维转盘,并在纤维转盘的下方设有吸泥管,吸泥管通过管道与吸泥泵连接。
所述混凝池的加药口通过管道与混凝剂加药装置连接。
所述纤维转盘滤池的出水池设有清洗泵,清洗泵通过管道与清洗装置连接。
所述消毒池内设有折流板,消毒池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二氧化氯消毒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污水处理厂的污水经过前段的预处理和生化处理后,需要进行沉淀、过滤和消毒等,由于污水处理需要进行污泥回流,以及二级处理沉淀后,由于悬浮物及化学需氧量等水质指标超标,还需进行过滤深度处理。污水从进水管进入混凝池,污水在混凝池中进行混凝处理,污水在水力絮凝池中进行絮凝处理,力絮凝池设置有推流混合式中心筒,形成絮凝体颗粒较大,在微絮凝池中加强絮凝体的过滤性能,然后在纤维转盘滤池进行过滤,驱动电机带动纤维转盘旋转,污染悬浮物被纤维转盘截留,纤维转盘滤池底部的吸泥管吸出被过滤下来的污泥,清洗装置可以对纤维转盘进行在线清洗,污水最后在消毒池消毒后完成对污水的深度处理。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有集混凝、絮凝、微絮凝加强、纤维过滤和消毒为一体的污水深度处理工艺,水力絮凝池采用推流混合式中心筒,具有节约药剂使用,纤维过滤可以进行在线清洗,处理效果较好,处理水质稳定的优点,满足较高的污水处理排放水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