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5.01.06
公开(公告)日2015.06.10
IPC分类号B01D21/02; B01D21/24; B01D21/26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简易的选矿污泥沉砂池。它包括粗沉淀池,中沉淀池,细沉淀池;粗沉淀池开设有第一进水口与第一出水口、底端左右两侧开设有第一泥砂出口与第二泥砂出口,中沉淀池开设有第二进水口与第二出水口、底端右侧开设有第三泥砂出口,细沉淀池开设有第三进水口与第三出水口、底端右侧开设有第四泥砂出口,第一泥砂出口、第二泥沙出口、第三泥砂出口和第四泥砂出口处均通过阀门与螺旋溜槽连通,螺旋溜槽导出的砂粒通过运砂装置进行运输。本实用新型采取三段沉淀法,除排砂外,设备无需再加动力,节省资源,操作和管理均方便,除砂效果好,螺旋溜槽导出分离出来的泥砂通过一个运砂装置运输,方便简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简易的选矿污泥沉砂池,它包括一段粗沉淀池,二段中沉淀池和三段细沉淀池,所述一段粗沉淀池,二段中沉淀池和三段细沉淀池均呈圆柱型,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螺旋溜槽,所述一段粗沉淀池上开设有第一进水口与第一出水口、所述一段粗沉淀池的底端开设有第一泥砂出口与第二泥沙出口,所述二段中沉淀池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出水口相对应连通的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二段中沉淀池的底端开设有第三泥砂出口,所述三段细沉淀池上开设有与第二出水口相对应连通的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所述三段细沉淀池的底端开设有第四泥砂出口;
所述第一泥砂出口、第二泥沙出口、第三泥砂出口和第四泥砂出口处均通过阀门与所述螺旋溜槽连通,
所述螺旋溜槽导出的砂粒通过运砂装置进行运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简易的选矿污泥沉砂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口设置在所述一段粗沉淀池的左中部且与一段粗沉淀池的池壁相切,所述第一出水口设置在所述一段粗沉淀池的右部且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所述第一出水口与一段粗沉淀池底端之间的垂直高度大于所述第一进水口与一段粗沉淀池底端之间的垂直高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简易的选矿污泥沉砂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水口设置在所述二段中沉淀池的右部且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所述第二出水口与一段粗沉淀池底端之间的垂直高度大于所述第二进水口与一段粗沉淀池底端之间的垂直高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简易的选矿污泥沉砂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出水口设置在所述三段细沉淀池的右侧且与水平面平行,所述第三出水 口与一段粗沉淀池底端之间的垂直高度大于所述第三进水口与一段粗沉淀池底端之间的垂直高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简易的选矿污泥沉砂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泥砂出口与第二泥沙出口分别设置在所述一段粗沉淀池底端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三泥砂出口设置在所述二段中沉淀池底端右侧,所述第四泥砂出口设置在所述三段细沉淀池底端右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简易的选矿污泥沉砂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泥砂出口、第二泥砂出口、第三泥砂出口和第四泥砂出口均呈环状圆锥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简易的选矿污泥沉砂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为手动阀门或电磁阀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简易的选矿污泥沉砂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溜槽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
说明书
一种简易的选矿污泥沉砂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一种简易的选矿污泥沉砂池。
背景技术
一般的选矿过程中,化学浸出原矿贵液直接处理进入富液池,随之一起进入富液池的还有少量泥砂,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泥砂难以清理,且清理较危险,不仅占据了后续操作空间,同时严重影响到后续操作,使得选出精矿品味较低。
在现有技术中,污水处理厂一般建设有高位机械旋流沉砂池,切向加压给入泥砂较多,并加有搅拌装置,联合作用使污泥做旋流作用,加速沉砂,此处理泥砂系统设备结构复杂,安装设备较多,能耗较大,建设费用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性强、建设费用小、能耗低且除砂效果好的简易的选矿污泥沉砂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简易的选矿污泥沉砂池,它包括一段粗沉淀池,二段中沉淀池和三段细沉淀池,所述一段粗沉淀池,二段中沉淀池和三段细沉淀池均呈圆柱型;它还包括螺旋溜槽,所述一段粗沉淀池上开设有第一进水口与第一出水口、所述一段粗沉淀池的底端开设有第一泥砂出口与第二泥沙出口,所述二段中沉淀池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出水口相对应连通的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二段中沉淀池的底端开设有第三泥砂出口,所述三段细沉淀池上开设有与 第二出水口相对应连通的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所述三段细沉淀池的底端开设有第四泥砂出口;
所述第一泥砂出口、第二泥沙出口、第三泥砂出口和第四泥砂出口处均通过阀门与所述螺旋溜槽连通。
所述螺旋溜槽导出的砂粒通过运砂装置进行运输。
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水口设置在所述一段粗沉淀池的左中部且与一段粗沉淀池的池壁相切,所述第一出水口设置在所述一段粗沉淀池的右部且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所述第一出水口与一段粗沉淀池底端之间的垂直高度大于所述第一进水口与一段粗沉淀池底端之间的垂直高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出水口设置在所述二段中沉淀池的右部且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所述第二出水口与一段粗沉淀池底端之间的垂直高度大于所述第二进水口与一段粗沉淀池底端之间的垂直高度。
优选地,所述第三出水口设置在所述三段细沉淀池的右侧且与水平面平行,所述第三出水口与一段粗沉淀池底端之间的垂直高度大于所述第三进水口与一段粗沉淀池底端之间的垂直高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泥砂出口与第二泥沙出口分别设置在所述一段粗沉淀池底端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三泥砂出口设置在所述二段中沉淀池底端右侧,所述第四泥砂出口设置在所述三段细沉淀池底端右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泥砂出口、第二泥沙出口、第三泥砂出口和第四泥砂出口均呈环状圆锥型。
优选地,所述阀门为手动阀门或电磁阀门。
优选地,所述螺旋溜槽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一段粗沉淀池,二段中沉淀池和三段细沉淀池构成三段沉淀池,将原泥砂水从粗沉淀池中部加压切线给入,泥砂在离心力和重力的作用下沿着池壁流下进入第一泥砂出口与第二泥沙出口 并通过阀门流向螺旋溜槽,而分离出来的水则留在中间从第一出水口排出,再经过二段中沉淀池与三段细沉淀池做进一步处理,使出水浊度降低以达标排放,节省资源并能得到最佳的除砂效果,螺旋溜槽运输分离出来的泥砂通过一个运砂装置运输,操作与管理均方便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