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3.12.30
公开(公告)日2015.07.01
IPC分类号C02F3/2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厌氧污水处理池及污水处理方法,包括一体化设置并且用隔墙隔开的厌氧气推流区、第一厌氧气搅拌区和第二厌氧气搅拌区;所述厌氧气推流区、第一厌氧气搅拌区和第二厌氧气搅拌区三者之间的任意两者均相邻设置,所述第二厌氧气搅拌区内上部两侧分别设置泥水分离区,并且在一体化污水处理池顶部设置有密封盖;所述厌氧气推流区与第一厌氧气搅拌区之间,第一厌氧气搅拌区与第二厌氧气搅拌区之间,第二厌氧气搅拌区与厌氧气推流区之间均设置有水流通道。本发明的新型厌氧污水处理池传统的污水处理池相比,没有外回流,布水更均匀无堵塞,通过厌氧气搅拌污泥悬浮状态更均匀,因此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果。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新型厌氧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化设置并且用隔墙隔 开的厌氧气推流区、第一厌氧气搅拌区和第二厌氧气搅拌区;所述厌氧气推流 区、第一厌氧气搅拌区和第二厌氧气搅拌区三者之间的任意两者均相邻设置, 所述第二厌氧气搅拌区内上部两侧分别设置泥水分离区,并且在一体化污水处 理池顶部设置有密封盖;所述厌氧气推流区与第一厌氧气搅拌区之间,第一厌 氧气搅拌区与第二厌氧气搅拌区之间,第二厌氧气搅拌区与厌氧气推流区之间 均设置有水流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厌氧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气 推流区设置于所述第一厌氧气搅拌区的一端,所述第二厌氧气搅拌区与第一厌 氧气搅拌区相邻且平行设置,并且其长度等于厌氧气推流区和第一厌氧气搅拌 区的长度总和;所述第一厌氧气搅拌区与第二厌氧气搅拌区之间的水流通道设 置于该两者之间远离厌氧气推流区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厌氧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厌氧气搅拌系统;所述厌氧气搅拌系统包括鼓风装置、吸气管、供气管和曝气 软管,所述曝气软管设置于第一厌氧气搅拌区及第二厌氧气搅拌区的底部,所 述吸气管一端与鼓风装置的进气口连接,另一端与污水处理池液体上方的密闭 空间连通,所述供气管一端与鼓风装置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通过供气支管与 池底部的曝气软管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厌氧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气 推流区与第一厌氧气搅拌区之间的隔墙为导流墙体一,并且与该导流墙体一相 对侧设置有与池底分离的导流墙体二,并且导流墙体二与污水池池壁之间设置 缓冲区,所述导流墙体二顶部高于所述导流墙体一顶部,在厌氧气推流区内设 置有厌氧气气提装置;所述厌氧气气提装置通过供气支管与所述的供气管连通, 并且在所述的供气支管上设置阀门。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新型厌氧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 每个泥水分离区分别包括第一斜墙、第二斜墙和清水收集装置,所述第一斜墙 和第二斜墙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厌氧搅拌区两端池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斜墙顶 部与第二厌氧搅拌区一侧的池壁连接,并且所述第二斜墙顶部高于第一斜墙底 部,第二斜墙顶与第一斜墙底部分离设置,作为水流通道;所述清水收集装置 设置于泥水分离区上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厌氧污水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收 集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厌氧搅拌区的设置有第二斜墙的侧壁上。
7.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厌氧污水处理池的新型厌氧污水 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0、将污水输送到厌氧气推流区内或者输送至厌氧气推流区前端,与厌氧 气推流区内的回流液迅速混合稀释后通过厌氧气推流至第一厌氧气搅拌区内进 行生物降解;
S20、然后混合液从第一厌氧气搅拌区进入到第二厌氧气搅拌区内进一步进 行生物降解,并且部分混合液进入第二厌氧气搅拌区上部两侧的泥水分离区内, 混合液经两侧的泥水分离区进行泥水分离后,清水上升经顶部的清水收集装置 收集,污泥下滑至泥水分离区底部的第二厌氧气搅拌区内;
S30、步骤S20中的污泥在混合液的带动下进入到厌氧气推流区内作为回流 液与进入的污水混合,然后经厌氧气推流区内厌氧气气提装置提升推流至第一 厌氧气搅拌区,如此连续循环;
所述步骤S10、S20、S30中利用厌氧微生物对污水中有机污染物进行循环 降解;
所述泥水分离区、厌氧气推流区、第一厌氧气搅拌区及第二厌氧气搅拌区 内污泥浓度为20-40g/L。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厌氧污水处理池的新型厌氧污水处理方法,其特 征在于,所述第一厌氧气搅拌区及第二厌氧气搅拌区内,利用污水处理池液面 上部与池盖的密闭空间内的厌氧气通过鼓风机加压后循环至污水处理池池底的 曝气软管的方式对混合液进行搅拌,使得厌氧污泥处于均匀的悬浮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新型厌氧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步骤S10中污水通过厌氧气推流区进行布水,且厌氧气推流区的回流混合液的 量与进水量的比大于50倍。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新型厌氧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泥水分离区的表面负荷在1m3/m2.h以下,容积负荷控制在10-20 kgCODGr/m3.d,有效水深6~10m。
说明书
新型厌氧污水处理池及污水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厌氧污水处理池及污水处理 方法。
背景技术
污水生物处理工艺是污水处理工艺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又称为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可以分为好氧法和厌氧法等。
厌氧生物处理作为利用厌氧性微生物的代谢特性,在毋需提供外源能量的 条件下,以被还原有机物作为受氢体,同时产生有能源价值的甲烷气体。厌氧 生物处理法比较适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
厌氧生物处理过程能耗低;有机容积负荷一般为5-10kgCODGr/(m3.d),剩 余污泥量少,可降解的有机物分子量高,产出的沼气是一种清洁能源。
近年来,污水厌氧处理工艺发展十分迅速,各种新工艺、新方法不断出现, 包括有厌氧接触法、升流式厌氧污泥床、档板式厌氧法、厌氧生物滤池、厌氧 膨胀床和流化床,以及第三代厌氧工艺EGSB和IC厌氧反应器,发展十分迅速。
传统厌氧工艺存在的问题:
1.补水系统容易堵塞,造成布水不均;
2.污泥床内有短流现象,影响处理能力;
3.对水质和负荷突然变化较敏感,耐冲击力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能够对污水在厌氧反应池内进行循环处理,无须 外回流的新型厌氧污水处理池。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对污水在厌氧反应池内进行循环处 理,无须外回流的厌氧污水处理方法。
本发明的新型厌氧污水处理池,包括一体化设置并且用隔墙隔开的厌氧气 推流区、第一厌氧气搅拌区和第二厌氧气搅拌区;所述厌氧气推流区、第一厌 氧气搅拌区和第二厌氧气搅拌区三者之间的任意两者均相邻设置,所述第二厌 氧气搅拌区内上部两侧分别设置泥水分离区,并且在一体化污水处理池顶部设 置有密封盖;所述厌氧气推流区与第一厌氧气搅拌区之间,第一厌氧气搅拌区 与第二厌氧气搅拌区之间,第二厌氧气搅拌区与厌氧气推流区之间均设置有水 流通道。
可选的,所述厌氧气推流区设置于所述第一厌氧气搅拌区的一端,所述第 二厌氧气搅拌区与第一厌氧气搅拌区相邻且平行设置,并且其长度等于厌氧气 推流区和第一厌氧气搅拌区的长度总和;所述第一厌氧气搅拌区与第二厌氧气 搅拌区之间的水流通道设置于该两者之间远离厌氧气推流区的一端。
可选的,所述的新型厌氧污水处理池还包括厌氧气搅拌系统;所述厌氧气 搅拌系统包括鼓风装置、吸气管、供气管和曝气软管,所述曝气软管设置于第 一厌氧气搅拌区及第二厌氧气搅拌区的底部,所述吸气管一端与鼓风装置的进 气口连接,另一端与污水处理池液体上方的密闭空间连通,所述供气管一端与 鼓风装置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通过供气支管与池底部的曝气软管连通。
可选的,所述厌氧气推流区与第一厌氧气搅拌区之间的隔墙为导流墙体一, 并且与该导流墙体一相对侧设置有与池底分离的导流墙体二,并且导流墙体二 与污水池池壁之间设置缓冲区,所述导流墙体二顶部高于所述导流墙体一顶部, 在厌氧气推流区内设置有厌氧气气提装置;所述厌氧气气提装置通过供气支管 与所述的供气管连通,并且在所述的供气支管上设置阀门。
可选的,每个泥水分离区分别包括第一斜墙、第二斜墙和清水收集装置, 所述第一斜墙和第二斜墙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厌氧搅拌区两端池壁固定连接,所 述第二斜墙顶部与第二厌氧搅拌区一侧的池壁连接,并且所述第二斜墙顶部高 于第一斜墙底部,第二斜墙顶与第一斜墙底部分离设置,作为水流通道;所述 清水收集装置设置于泥水分离区上部。
可选的,所述清水收集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厌氧搅拌区的设置有第二斜墙 的侧壁上。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采用前述的厌氧污水处理池的新型厌氧污水处 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将污水输送到厌氧气推流区内或者输送至厌氧气推流区前端,与厌氧 气推流区内的回流液迅速混合稀释后通过厌氧气推流至第一厌氧气搅拌区内进 行生物降解;
S20、然后混合液从第一厌氧气搅拌区进入到第二厌氧气搅拌区内进一步进 行生物降解,并且部分混合液进入第二厌氧气搅拌区上部两侧的泥水分离区内, 混合液经两侧的泥水分离区进行泥水分离后,清水上升经顶部的清水收集装置 收集,污泥下滑至泥水分离区底部的第二厌氧气搅拌区内;
S30、步骤S20中的污泥在混合液的带动下进入到厌氧气推流区内作为回流 液与进入的污水混合,然后经厌氧气推流区内厌氧气气提装置提升推流至第一 厌氧气搅拌区,如此连续循环;
所述步骤S10、S20、S30中利用厌氧微生物对污水中有机污染物进行循环 降解;
所述泥水分离区、厌氧气推流区、第一厌氧气搅拌区及第二厌氧气搅拌区 内污泥浓度为20-40g/L。
可选的,所述第一厌氧气搅拌区及第二厌氧气搅拌区内,利用污水处理池 液面上部与池盖的密闭空间内的厌氧气通过鼓风机加压后循环至污水处理池池 底的曝气软管的方式对混合液进行搅拌,使得厌氧污泥处于均匀的悬浮状态。
可选的,所述步骤S10中污水通过厌氧气推流区进行布水,且厌氧气推流 区的回流混合液的量与进水量的比大于50倍。
可选的,所述泥水分离区的表面负荷在1m3/m2.h以下,容积负荷控制在10 -20kgCODGr/m3.d,有效水深6~10m。
本发明的新型厌氧污水处理池,由于厌氧气推流区、第一厌氧气搅拌区和 第二厌氧气搅拌区一体化设置,将污水输送到厌氧气推流区内或者输送至厌氧 气推流区前端,与厌氧气推流区内的回流液迅速混合稀释后通过厌氧气推流至 第一厌氧气搅拌区内;然后混合液从第一厌氧气搅拌区进入到第二厌氧气搅拌 区进一步进行生物降解,且部分混合液进入第二厌氧气搅拌区上部两侧的泥水 分离区内,混合液经两侧的泥水分离区进行泥水分离后,清水上升经顶部的清 水收集装置收集,污泥下滑至第二厌氧气搅拌区底部;沉淀区分离的污泥在混 合液的带动下进入到厌氧气推流区内作为回流液与进入的污水混合,然后在厌 氧气推流区内经空气推流循环至第一厌氧气搅拌区,如此连续循环;打破了传 统的回流模式,采用新的回流循环方式,无须设置回流泵房进行外回流,即可 实现大比例内回流,节省设施占地面积,节省能耗,并且单点进水即可,就能 实现污水的迅速稀释均匀布水,避免了传统的布水系统设置在池底时导致的布 水系统堵塞及布水不均的问题,采用本发明的循环方式池体内不会出现短流现 象,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率及处理效果。
本发明的新型厌氧污水处理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回流模式,采用新的回流循 环方式,并且单点进水,就能实现污水的迅速稀释均匀布水,避免了传统的布 水系统设置在池底时导致的布水系统堵塞及布水不均的问题,采用本发明的循 环方式池体内不会出现短流现象,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率及处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