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污泥堆肥改良方法

发布时间:2018-6-1 14:59:18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3.10.23

  公开(公告)日2014.01.29

  IPC分类号A01B79/0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泥堆肥改良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开挖树穴,根据树种开挖适合树木规格的树穴,并留存开挖树穴所得的原土壤;2)配制沸石粉混合物,将污泥堆肥产品与沸石粉按照体积比20~10:1~2混合,形成沸石粉混合物;3)配制回填土壤,将步骤2)中沸石粉混合物与步骤1)中原土壤以体积比1~3:3~25混合,形成回填土壤;回填树穴,将步骤3)中的回填土壤根据树种回填至适合位置,回填结束后向每个树穴放入5~10条环带清晰、反应灵敏的成熟蚯蚓,并用纱网封住树穴的周围,所述纱网埋入土壤10~20cm,外露出土壤5~10cm。本发明将现有的污泥堆肥产品与沸石粉、蚯蚓和原土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能够适用于多种绿化种植。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泥堆肥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 骤:

  1)开挖树穴,根据树种开挖适合树木规格的树穴,并留存开挖 树穴所得的原土壤;

  2)配制沸石粉混合物,将污泥堆肥产品与沸石粉按照体积比 20~10:1~2混合,形成沸石粉混合物;

  3)配制回填土壤,将步骤2)中沸石粉混合物与步骤1)中原土 壤以体积比1~3:3~25混合,形成回填土壤;

  4)回填树穴,将步骤3)中的回填土壤根据树种回填至适合位置, 回填结束后向每个树穴放入5~10条环带清晰、反应灵敏的成熟蚯蚓, 并用纱网封住树穴的周围,所述纱网埋入土壤10~20cm,外露出土壤 5~10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堆肥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污泥堆肥产品为市场上销售的污泥堆肥产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堆肥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纱网的网眼小于放入蚯蚓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堆肥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树种包括乔木或灌木。

  说明书

  一种污泥堆肥改良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堆肥改良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污泥堆肥改良方 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 放量也日益增加。同时,城市污水处理厂中的污泥产量也随之增加。 因此,污泥的处置方式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污泥中富含大量的有机质以及植物所需的氮、磷、钾 等多种营养元素和其他微量元素;但其中也含有病原体、寄生虫卵、 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如果不经过处理而将其直接应用于 农林行业,很可能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

  众所周知,当污泥经过高温堆肥腐熟后,可以有效地杀灭其中的 病原菌和寄生虫卵。

  但目前,大多数污泥堆肥厂家生产的堆肥产品中普遍存在有重金 属含量高、甚至含量超标的现象。因此,直接将其应用于农林行业会 对生态环境会造成极大的潜在危害。

  其次,污泥堆肥产品中的EC值高(EC值是用来测量溶液中可 溶性盐浓度的,也可以用来测量液体肥料或种植介质中的可溶性离子 浓度;高浓度的可溶性盐类会使植物受到损伤或造成植株根系的死 亡)。如果将EC值高的污泥堆肥产品施入土壤,经过土壤微生物和 土壤动物的矿化作用后,会进一步加剧土壤EC值过高的问题。为此, 污泥堆肥在施肥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良,才能达到良好的应用效 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能够解决现有堆肥产品在施用时EC值 偏高以及重金属含量较高并且简单易行、成本较低的污泥堆肥改良方 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泥堆肥改良方法,所述方 法包括如下步骤:1)开挖树穴,根据树种开挖适合树木规格的树穴, 并留存开挖树穴所得的原土壤;2)配制沸石粉混合物,将污泥堆肥产 品与沸石粉按照体积比20~10:1~2混合,形成沸石粉混合物;3)配制 回填土壤,将步骤2)中沸石粉混合物与步骤1)中原土壤以体积比 1~3:3~25混合,形成回填土壤;4)有些树种的回填高度与种植地表 面持平。

  优选地,所述污泥堆肥产品为市场上销售的污泥堆肥产品。

  优选地,所述纱网的网眼小于放入蚯蚓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树种包括乔木或灌木。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优点是:

  本发明将现有的污泥堆肥产品与沸石粉、蚯蚓和原土按照一定的 比例混合,经过本发明方法改良处理的污泥堆肥能够适用于多种绿化 种植,例如:矿山修复、盐碱地改良及沙化土壤改性等。并且,本发 明在树穴中放入的蚯蚓,可以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同化和固定堆肥产 品中重金属,此外,蚯蚓的排泄物(蚯蚓粪便)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和 土壤生态系统均具有较好的活化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发明一种污泥堆肥改良方法的一种实施例包括如下步骤:1) 开挖树穴,根据树种开挖适合树木规格的树穴,并留存开挖树穴所得 的原土壤,在本发明中所述的树种包括乔木或灌木;当然,也可以包 括其他现有树种。与此同时,所述树穴的大小,也可根据不同的树种 及规格进行开挖,并且,至少部分留存开挖树穴所得的原土壤,用于 后续步骤使用。2)配制沸石粉混合物,将污泥堆肥产品与沸石粉按照 体积比20~10:1~2混合,形成沸石粉混合物,在本实施例中,将污泥 堆肥产品与沸石粉按照体积比10:1~2进行混合;本发明的上述比例, 能够适用于现有绝大多数的污泥堆肥产品。3)配制回填土壤,将步骤 2)中沸石粉混合物与步骤1)中原土壤以体积比1~3:3~25混合,形 成回填土壤,在本实施例中,沸石粉混合物与原土壤以体积比1:5 进行混合;4)回填树穴,将步骤3)中的回填土壤根据树种回填至适 合位置,本发明所述的“回填至适合位置”是根据树种而定;有些树 种的回填高度与种植地表面持平,而有些树种的回填高度低于种植地 表面,还有一些树种的回填高度高于种植地表面,这对于本领域技术 人员而言均容易理解。进一步,当回填结束后向每个树穴放入5~10 条环带清晰、反应灵敏的成熟蚯蚓,并用纱网封住树穴的周围,所述 纱网埋入土壤10~20cm,外露出土壤5~10cm。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 言,环带清晰、反应灵敏的成熟蚯蚓可以直接通过肉眼或简单的触动 即可进行判断。

  此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不难理解,本发明上述步骤中的 步骤2)、3)、4)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同时进行或实施,例如:在步 骤1)或其他来源中获得原土壤后,按照上述比例,直接将原土壤与 沸石粉、污泥堆肥产品进行混合,并与上述数量的成熟蚯蚓一同回填 入树穴当中。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污泥堆肥产品为市场上销售的污泥堆肥产 品。并且,为了防止蚯蚓逃逸,优选地,本发明中所述纱网的网眼小 于放入蚯蚓的直径。

  本发明的发明原理和实施过程为:

  本发明将污泥堆肥产品、沸石粉、蚯蚓和原土壤按照上述的比例 混合,经过上述方法改良处理后的污泥堆肥能够用适用于多种绿化种 植,如矿山修复、盐碱地改良及沙化土壤改性等。

  具体原理包括:

  本发明将沸石粉掺入污泥堆肥产品中,沸石粉不仅可以对土壤中 的重金属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还能够吸附土壤中的绝大多数盐分, 对降低土壤EC值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进一步,本发明将土壤动物蚯蚓引入污泥堆肥改良方法中,起作 用在于:蚯蚓可以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同化并固定堆肥产品中的重金 属,与此同时,蚯蚓的排泄物(蚯蚓粪)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生 态系统均具有较好的活化作用。

  与单一地施用现有的污泥堆肥产品相比,本发明在污泥堆肥产品 中添加蚯蚓和沸石粉后,能更大程度的降低污泥堆肥产品中重金属的 含量,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群落、提升土壤酶的活性、 促进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提高土壤养分及土壤团粒结构的比例等。因 此在污泥堆肥产品中添加蚯蚓和沸石粉不仅可以解决污泥堆肥产品中 重金属含量高的问题,还对污泥堆肥产品的本身能够起到二次优化的 作用。

  本发明的理论依据为:首先,污泥堆肥产品自身能为土壤提供大 量的养分、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本发明在保留污泥堆肥产品现有优点的同时,对其所存在的问题 提供了深入的技术方案,其原理包括:

  (1)降低污泥堆肥产品中重金属的含量,减少环境污染

  蚯蚓通过被动吸收和摄食作用两种途径,将污泥堆肥产品中的重 金属进行同化或固定,减少了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和对植物的影响。

  (2)蚯蚓的代谢产物蚯蚓粪对土壤改良的作用:

  ①能够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团聚体的数量,进一步对土壤的结构进 行二次修复。

  ②蚯蚓粪中有机质含量高、富含植物生长必须的16种营养元素 和具有刺激植物生长的植物激素,如赤霉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 对植物的生长和提高作物的品质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③蚯蚓粪中含有大量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大量多种微生物群 落,且繁殖速度成倍增长,成为了土壤的分解中心,这些微生物的代谢 活动又能进一步吸收和固定堆肥产品中的重金属、促进土壤有机质的 转化及植物的生长。由此可见蚯蚓在改进堆肥产品中的应用已不仅仅 是单一的解决堆肥产品中重金属含量高的问题,可以重建土壤生态系 统,活化土壤。

  (3)污泥堆肥产品自身EC值高,施入土壤后经过矿化作用使 得其EC值不断增加,在污泥堆肥产品中加入沸石粉除了能够吸附堆 肥产品中的盐分离子,降低EC外,还能够有效吸附土壤中的氮和磷, 防止地下水污染。

  (4)通过本发明能够将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大量污泥变废为宝, 在解决了污泥出路的同时,还能够对原有堆肥产品中存在的不足进行 改良,因此,具有成本低廉,使用高效,操作方便等特点。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 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 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 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 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