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集成循环水处理工艺的环道式鱼池养殖系统

发布时间:2018-6-5 22:10:03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3.10.15

  公开(公告)日2014.01.15

  IPC分类号A01K63/04; A01K63/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成循环水处理工艺的环道式鱼池养殖系统,包括呈环形跑道状的鱼池,及设于其内环中的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竖流式固液分离器(1),鱼池底部设有与水流方向垂直的排污槽(5),并与所述竖流式固液分离器(1)的进口连通;竖流式固液分离器(1)出口与微滤机(2)连通,微滤机(2)的出水采用水泵(3)和提水管(4)提水,并注入生物滤池(6),生物滤池(6)与曝气增氧池(7)通过隔板隔开,并通过隔板下部的通孔连通,曝气增氧池(8)侧壁上设置落水管(7),所述落水管(7)与鱼池连通,落水管(7)底部出水方向与鱼池的水流方向同向;污水处理系统设有两套,在环形鱼池的内环中呈中心对称均匀布置。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集成循环水处理工艺的环道式鱼池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呈环形跑道状的鱼池,及设于其内环中的污水处理系统;

  所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竖流式固液分离器(1),鱼池底部设有与 水流方向垂直的排污槽(5),并与所述竖流式固液分离器(1)的进 口连通;所述竖流式固液分离器(1)出口与微滤机(2)连通,所述 微滤机(2)的出水采用水泵(3)和提水管(4)提水,并注入生物 滤池(6),所述生物滤池(6)与曝气增氧池(7)通过隔板隔开,并 通过隔板下部的通孔连通,曝气增氧池(8)侧壁上设置落水管(7), 所述落水管(7)与鱼池连通,落水管(7)底部出水方向与鱼池的水 流方向同向;

  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设有两套,在环形鱼池的内环中呈中心对称均 匀布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道式鱼池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道包 括一对平行的直道,和一对对称的半圆形弯道。

  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环道式鱼池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槽 (5)设置于鱼池两端的转弯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道式鱼池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流式 固液分离器(1)底部设有漏斗状的排污口,并通过阀门控制排污口 的开启或关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道式鱼池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水管 (4)的高度于落水管(7)的高度约200-500mm。

  说明书

  一种集成循环水处理工艺的环道式鱼池养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道式鱼池养殖系统,具体来说,是一种集成循环水 处理工艺的环道式鱼池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鱼池作为养鱼的生境,在工业化封闭循环水养殖中,其功能则不尽于 此,尚具有:及时去除残饵、粪便等有机物的集污排污功能;及时将低溶 解氧含量的水体排出或及时增氧;及时将高二氧化碳、高氨氮含量的水体 排至相关水处理设备或及时去除;便于分级、捕捞、投喂等操作的功能。

  跑道式鱼池分为直道式与环道式鱼池,常用于鲑鳟鱼的养殖。与圆池 相比,跑道式鱼池具有养殖水面利用率高和捕捞分鱼等操作较方便的优点; 其主要缺点是自清洗排污能力差和水质不均匀(DO、氨氮等),需大量水来 保持水质。具体来说就是进水端水质最好,而出水端水质最差;自排污性 能差,需要频繁冲洗清污和日常维护。这是由于水力流速设计是基于溶解 氧需求(2-4cm/s)而非自排污需求(15-30cm/s),导致实际运行流速很 低。由于二者差距巨大,设计中通常基于最小化交叉区来提高最大流速。 因此许多跑道式鱼池以成系列的形式运行,上游跑道池的出水做下游跑道 池的进水,同时在上下游鱼池间构建增氧、去除二氧化碳等设施。同时在 跑道式鱼池的末端设置静水区(由格栅与养殖区分开)去除沉淀有机物, 并通过真空泵排污。这是现有的跑道式鱼池去除有机物以达到排放标准的 主要方式,同时需花费大量的劳动力。在生产实践中,跑道式鱼池的水体 流速远远低于鱼类健康、肌肉和呼吸等生理生态需求。即使采用更低的水 体流速与水体交换速率,跑道式鱼池养殖的应用也很有限,因为它消耗大 量良好水质的水源并产生大量养殖污水,会带来严重的环境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环道式鱼池,自净化能力低; 净化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劳动力;水体环境远远低于鱼类健康、肌肉和呼 吸等生理生态需求;水体交换速率高,消耗大量良好水质的水源产生大量 的养殖污水,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影响。

  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集成循环水处理工艺的环道式鱼池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呈环形跑道状的鱼池,及设于其内环中的污水处理系统;所述污水处理系 统包括竖流式固液分离器1,鱼池底部设有与水流方向垂直的排污槽5,并 与所述竖流式固液分离器1的进口连通;所述竖流式固液分离器1出口与 微滤机2连通,所述微滤机2的出水采用水泵3和提水管4提水,并注入 生物滤池6,所述生物滤池6与曝气增氧池7通过隔板隔开,并通过隔板下 部的通孔连通,曝气增氧池8侧壁上设置落水管7,所述落水管7与鱼池连 通,落水管7底部出水方向与鱼池的水流方向同向;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设 有两套,在环形鱼池的内环中呈中心对称均匀布置。

  本技术方案的特点在于:在鱼池底部设置排污槽,使得鱼的粪便等固 定杂物顺着一定水流流入竖流式固液分离器中,竖流式固液分离器去除较 大颗粒的固体杂质,对水流进行第一步净化,再通过微滤机对水流进行第 二步净化,此时再采用水泵和提水管,将水从低处提至高出的生物滤池内, 进行第三步净化,在通过隔板下部的通孔流入曝气增氧池中,曝气增池对 水体进行曝气增氧,最后通过落水管将曝气增氧池内的水落入鱼池内,水 流从高出落下,具有一定的动能,落水管底部设计成弯头,弯头朝向为鱼 池内水流的流向,如此,将水流自上而下的动能转化成为横向流动的动能, 落水管为鱼池水流循环提供了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在环道的内环中呈中心 对称布置,进一步优化了本发明鱼池养殖系统的结构,加强了水流动力及 净化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环道包括一对平行的直道,和一对对称的半圆形弯道。

  进一步的,所述排污槽5设置于鱼池两端的转弯处。

  进一步的,所述竖流式固液分离器1底部设有漏斗状的排污口,并通 过阀门控制排污口的开启或关闭。

  进一步的,所述提水管4的高度于落水管7的高度约200-500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集推流、物理过滤、增氧、脱除二氧化碳、生物过滤与环道式鱼池 设计于一体,形成小型循环水养殖系统,功能全面,设计巧妙;

  2)促进溶解氧、氨氮、二氧化碳等在水体中均匀分布,改善环道式鱼 池的水体均质性;

  3)与常规环道式鱼池相比,本发明通过水体循环形成推流作用,水体 流速在一定范围内变得可调节,改善环道式鱼池的水力状况与水体流态, 及时快速排出残饵粪便;通过水质的改善降低水量的消耗,同时维持一定 的水体流速可促进鱼类骨骼发育与健康生长;

  4)由排污槽、竖流式固液分离装置、微滤机等装置构建一套专门收集 分离残饵粪便等有机物的工艺流程,简便、高效的收集和排出有机物,且 维护方便简单;

  5)通过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增氧、物流过滤、生物过滤与脱气,改善水 体水质,从而减少用水量,可节水90%;

  6)充分利用池中空置区域作为水处理区,合理配置竖流式固液分离器、 微滤机、生物滤池、曝气增氧池等,完善并强化鱼池水处理功能,基于环 道鱼池构建简易的循环水养殖系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7)将环道式鱼池与循环水水处理工艺流程的优点于一体,形成具有一 定内循环水处理能力的鱼池养殖系统,每个鱼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灵活 性。

  8)鱼池具有增氧、脱气、物理过滤和生物过滤功能,通过迅速及时的 去除残饵粪便等有机物,通过水质的改善降低水量的消耗,同时改善水体 流态,促进鱼类健康生长。

  9)对渔获捕捞、鱼体分级、投饵、亲鱼催产等复杂操作工况适应性良 好。

  10)适用于大多鱼类成鱼或亲鱼养殖,尤其适用于鲑鳟鱼等游泳性鱼 类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也可用于其他相关养殖领域。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