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2.07.20
公开(公告)日2013.01.02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处理生活污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污泥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格栅集水井(1)、沉沙池(2)、缺氧吸附池(3)、一级接触氧化池(4)、二级接触氧化池(5)以及沉淀池(6),所述沉沙池(2)、缺氧吸附池(3)、一级接触氧化池(4)、二级接触氧化池(5)以及沉淀池(6)依次通过水管相连接,所述格栅集水井(1)通过水泵(9)以及水管与沉沙池(2)连接,所述沉淀池(6)底部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还通过水泵(9)以及水管分别与缺氧吸附池(3)以及一级接触氧化池(4)的进水口相连接,这种污水处理系统能最大化减少污泥量且处理效果好。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微污泥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格栅集水井(1)、沉沙池(2)、缺氧吸附池(3)、一级接触氧化池(4)、二级接触氧化池(5)以及沉淀池(6),所述格栅集水井(1)内设有粗格栅(7)以及细格栅(8),所述沉沙池(2)、缺氧吸附池(3)、一级接触氧化池(4)、二级接触氧化池(5)以及沉淀池(6)依次通过水管相连接,所述格栅集水井(1)通过水泵(9)以及水管与沉沙池(2)连接,且所述的沉沙池(2)、缺氧吸附池(3)、一级接触氧化池(4)、二级接触氧化池(5)以及沉淀池(6)的水位依次减少,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吸附池(3)、一级接触氧化池(4)以及二级接触氧化池(5)的进水口位于池下部,出水口位于池上部,所述沉淀池(6)底部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还通过水泵(9)以及水管分别与缺氧吸附池(3)以及一级接触氧化池(4)的进水口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污泥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接触氧化池(4)以及二级接触氧化池(5)的填料为软性填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污泥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软性填料为多层海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污泥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粗格栅(7)格栅间隔为10-40mm,所述细格栅(8)格栅间隔为1.5-10mm。
说明书
微污泥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处理生活污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污泥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现阶段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主要采用活性污泥法进行处理,但产生的剩余污泥量大约在日处理水量的0.3%-0.5%,其含水率一般为98%-99%,而剩余污泥仍需投加药剂后脱水,脱水后仍需埋填或焚烧等后继处理,大大增加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并且若处理不当也将对周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最大化减少污泥量且处理效果好的微污泥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污泥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格栅集水井、沉沙池、缺氧吸附池、一级接触氧化池、二级接触氧化池以及沉淀池,所述格栅集水井内设有粗格栅以及细格栅,所述沉沙池、缺氧吸附池、一级接触氧化池、二级接触氧化池以及沉淀池依次通过水管相连接,所述格栅集水井通过水泵以及水管与沉沙池连接,且所述的沉沙池、缺氧吸附池、一级接触氧化池、二级接触氧化池以及沉淀池的水位依次减少,所述缺氧吸附池、一级接触氧化池以及二级接触氧化池的进水口位于池下部,出水口位于池上部,所述沉淀池底部还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通过水泵以及水管分别与缺氧吸附池以及一级接触氧化池的进水口相连接。
采用以上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将沉淀池底部与缺氧吸附池以及一级接触氧化池连接,这样就可以将沉淀池内带污泥的部分水再次经过缺氧吸附池以及一级接触氧化池,使得里面大部分污泥被除去,然后将进水口设置在缺氧吸附池、一级接触氧化池以及二级接触氧化池三个池的下部,出水口设置在三个池的上部,然后通过重力作用依次流动,这样污水的会充分经过这三个池的内置填料,使得污水处理更好。
作为优选,所述一级接触氧化池以及二级接触氧化池的填料为软性填料。所述的软性填料为多层海绵。将原先的弹性填料变为软性填料海绵,而且还设置多层海绵,这样使得污水经过内置填料时的接触面积更大,污水处理效果更好。
作为优选,所述的粗格栅格栅间隔为10-40mm,所述细格栅格栅间隔为1.5-10mm。这样设计能确保格栅集水井内的水泵的正常工作,且减少了后继处理的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