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2.04.17
公开(公告)日2014.02.12
IPC分类号C02F3/12; C02F3/28; C02F3/30; C02F3/34; C02F3/10
摘要
本发明涉及在一个反应槽内实现脱磷反应和脱氮反应的复合微生物反应槽和利用该反应槽的水处理装置及方法。根据本发明的复合微生物反应槽包括:内部空间,用于收容污废水;分隔壁,配置在内部空间,以用于将内部空间划分为发生脱磷反应的厌气性区域以及发生脱氮反应的无氧性区域;污废水流入部,配置在厌气性区域的上部;污废水排出部,为了将污废水排放到外部而配置在无氧性区域的上部;污泥排出口,为了排出在流入到内部空间的污废水所沉淀的污泥而设置在内部空间的下部;污废水搅拌装置,设置在厌气性区域,用于搅拌厌气性区域的污废水;通过污废水流入部流入到厌气性区域的污废水流经分隔壁的下端而流入到无氧性区域之后,在无氧性区域上升而通过污废水排出部排出到外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复合微生物反应槽,其特征在于,
包括:内部空间,用于收容污废水;
分隔壁,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以用于将所述内部空间划分为基于微 生物的厌气机制发生脱磷反应的厌气性区域以及基于微生物的无氧性机 制发生脱氮反应的无氧性区域;
污废水流入部,为了向所述厌气性区域流入污废水而配置在所述厌气 性区域的上部;
污废水排出部,为了将所述无氧性区域的污废水排放到外部而配置在 所述无氧性区域的上部;
污泥排出口,为了排出在流入到所述内部空间的污废水所沉淀的污泥 而设置在所述内部空间的下部;以及
污废水搅拌装置,设置在所述厌气性区域,用于搅拌所述厌气性区域 的污废水;
通过所述污废水流入部流入到所述厌气性区域的污废水流经所述分 隔壁的下端而流入到所述无氧性区域之后,在所述无氧性区域上升而通过 所述污废水排出部排出到外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微生物反应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纤维 球载体组装体,设置在所述无氧性区域内,用于吸附通性厌气性脱氮微生 物的多个纤维球载体通过连接部件相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微生物反应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球 载体组装体以所述无氧性区域的体积分率为10~50vol%填充在所述无氧 性区域。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微生物反应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球 载体以直径为20~100mm的球形构成,初期的堆积密度(bulk density)为 600~900kg/m3,而在污废水中根据微生物的吸附具备1,000±100kg/m3的 堆积密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微生物反应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壁 包括:中空形的中央隔壁,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的中央;上部倾斜隔壁, 沿着所述中央隔壁的上部周围向外侧扩张而设置;以及下部倾斜隔壁,沿 着所述中央隔壁的下部周围向外侧扩张而设置;
在所述分隔壁的里侧设有所述厌气性区域,而在所述分隔壁的周围外 侧设有所述无氧性区域。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微生物反应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污废水 排出部在所述无氧性区域的上部周围以溢流方式而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微生物反应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 向所述纤维球载体组装体提供气泡而用于脱离吸附在所述纤维球载体组 装体上的微生物的气泡发生装置,该气泡发生装置包括:配置在所述纤维 球载体组装体的下部的扩散管;以及通过空气供给管向所述扩散管提供空 气的空气供给装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微生物反应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污废水 搅拌装置包括:循环泵,配置在所述厌气性区域的下部;
污废水上升管,为了将由所述循环泵所压送的污废水引向所述厌气性 区域的上部而与所述循环泵相连,并延伸到所述厌气性区域的上部;以及
污废水下降管,为了将沿着所述污废水上升管上升的污废水引向所述 厌气性区域的下部而连接在所述污废水上升管的上端部,并向所述厌气性 区域的下部侧延伸。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微生物反应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硝化 液返送管,为了将通过所述污废水排出部所排出的污废水中所硝化的硝化 液返送至所述无氧性区域,配置在所述无氧性区域的下部。
10.一种水处理装置包括:
复合微生物反应槽,具有用于容纳污废水的内部空间;
回分式反应槽(SBR),流入有流经所述复合微生物反应槽的污废水, 具有用于向污废水中提供空气的曝气装置以及用于排出所沉淀的污泥的 污泥排出口,而且污废水的流入–微生物反应–沉淀–排出发生在同 一空间内;
过滤器模块,设置在所述回分式反应槽,过滤所述回分式反应槽的污 废水而排出到外部;以及
硝化液移送槽,容纳所述回分式反应槽内的污废水中根据好气性的曝 气工艺所硝化的硝化液,以降低所述硝化液的溶解氧浓度;
所述复合微生物反应槽具有:
分隔壁,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以用于将所述内部空间划分为基于微 生物的厌气机制发生脱磷反应的厌气性区域以及基于微生物的无氧性机 制发生脱氮反应的无氧性区域;
污废水流入部,为了向所述厌气性区域流入污废水而配置在所述厌气 性区域的上部;
污废水排出部,为了将所述无氧性区域的污废水排放到所述回分式反 应槽而配置在所述无氧性区域的上部;
污泥排出口,为了排出在流入到所述内部空间的污废水所沉淀的污泥 而设置在所述内部空间的下部;以及
污废水搅拌装置,设置在所述厌气性区域,用于搅拌所述厌气性区域 的污废水;
通过所述污废水流入部流入到所述厌气性区域的污废水流经所述分 隔壁的下端而流入到所述无氧性区域之后,在所述无氧性区域上升而通过 所述污废水排出部流动到所述回分式反应槽,而通过所述回分式反应槽的 污泥排出口所排出的污泥被返送至所述厌气性区域,所述硝化液移送槽的 硝化液被返送至所述无氧性区域。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纤维球载 体组装体,设置在所述复合微生物反应槽的无氧性区域内,用于吸附通性 厌气性脱氮微生物的多个纤维球载体通过连接部件相连。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纤维球载 体组装体,设置在所述回分式反应槽内,用于吸附通性厌气性脱氮微生物 的多个纤维球载体通过连接部件相连。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分式反应 槽设置为多个。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槽, 用于流入流经所述回分式反应槽的污废水,设有用于分离·去除所流入污 废水中的微细污染粒子的过滤装置。
15.一种水处理装置,包括:
复合微生物反应槽,具有用于容纳污废水的内部空间;
曝气槽,流入有流经所述复合微生物反应槽的污废水,具有用于向污 废水中提供空气的曝气装置;
沉淀槽,流入有流经所述曝气槽的污废水,对流入的污废水进行固液 分离,放流上澄水,所沉淀的污泥通过污泥排出管进行排出;以及
硝化液返送管,用于将在所述曝气槽的污废水中根据好气性曝气工艺 所硝化的硝化液返送至所述复合微生物反应槽;
其中,所述复合微生物反应槽具有:
分隔壁,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以用于将所述内部空间划分为基于微 生物的厌气机制发生脱磷反应的厌气性区域以及基于微生物的无氧性机 制发生脱氮反应的无氧性区域;
污废水流入部,为了向所述厌气性区域流入污废水而配置在所述厌气 性区域的上部;
污废水排出部,为了将所述无氧性区域的污废水排放到所述曝气槽而 配置在所述无氧性区域的上部;以及
污废水搅拌装置,设置在所述厌气性区域,用于搅拌所述厌气性区域 的污废水;
其中,通过所述污废水流入部流入到所述厌气性区域的污废水流经所 述分隔壁的下端而流入到所述无氧性区域之后,在所述无氧性区域上升而 通过所述污废水排出部流动到所述曝气槽,而通过所述硝化液返送管所返 送的硝化液被返送至所述无氧性区域,通过所述沉淀槽的污泥排出管所排 出的污泥中的一部分被返送至所述复合微生物反应槽的厌气性区域。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纤维球载 体组装体,设置在所述复合微生物反应槽的无氧性区域内,用于吸附通性 厌气性脱氮微生物的多个纤维球载体通过连接部件相连。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纤维球载 体组装体,设置在所述曝气槽内,用于吸附通性厌气性脱氮微生物的多个 纤维球载体通过连接部件相连。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微生物 反应槽设置在所述曝气槽内。
19.一种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向内部被分隔壁划分为基于微生物的厌气机制发生脱磷反应的 厌气性区域和基于微生物的无氧性机制发生脱氮反应的无氧性区域的复 合微生物反应槽流入污废水,使得污废水首先通过配置在所述厌气性区域 的上部的污废水流入部流入到所述厌气性区域,从而使得流入到所述厌气 性区域的污废水流经所述分隔壁的下端并流动至所述无氧性区域的步骤;
(b)使从设置在所述无氧性区域的上部的污废水排出口所排出的污 废水流入到回分式反应槽(SBR)的步骤;
(c)在所述回分式反应槽内的污废水中根据好气性曝气工艺所硝化 的硝化液流入到硝化液移送槽,以降低所述硝化液的溶解氧浓度的步骤;
(d)将所述硝化液移送槽的硝化液返送至所述复合微生物反应槽的 无氧性区域的步骤;
(e)将在所述回分式反应槽所沉淀的污泥返送至所述复合微生物反 应槽的厌气性区域的步骤;
(f)将在所述复合微生物反应槽所沉淀的污泥排出到外部而进行处理 的步骤;以及
(g)将在所述回分式反应槽所处理的污废水排出到外部的步骤。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a)步骤 之前还包括:将用连接部件连接能够吸附通性厌气性脱氮微生物的多个纤 维球载体的纤维球载体组装体设置到所述复合微生物反应槽的无氧性区 域内的步骤。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g)步骤 之后还包括:利用过滤装置分离·去除从所述回分式反应槽所排出的污废 水中的微细污染粒子的步骤。
22.一种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向内部被分隔壁划分为基于微生物的厌气机制发生脱磷反应的 厌气性区域和基于微生物的无氧性机制发生脱氮反应的无氧性区域的复 合微生物反应槽流入污废水,其中使得污废水首先通过配置在所述厌气性 区域的上部的污废水流入部流入到所述厌气性区域,从而使得流入到所述 厌气性区域的污废水流经所述分隔壁的下端并流动至所述无氧性区域的 步骤;
(b)使从设置在所述无氧性区域的上部的污废水排出口所排出的污 废水流入到曝气槽的步骤;
(c)将在所述曝气槽内的污废水中根据好气性曝气工艺所硝化的硝 化液返送至所述复合微生物反应槽的无氧性区域的步骤;
(d)使在所述曝气槽所处理的污废水流入到沉淀槽,从而沉淀过滤 所述污废水的步骤;
(e)将在所述沉淀槽所沉淀的污泥返送至所述复合微生物反应槽的 厌气性区域的步骤;以及
(f)将在所述沉淀槽所处理的污废水从所述沉淀槽排出的步骤。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a)步骤 之前还包括:将用连接部件连接能够吸附通性厌气性脱氮微生物的多个纤 维球载体的纤维球载体组装体设置到所述复合微生物反应槽的无氧性区 域内的步骤。
说明书
复合微生物反应槽和利用该反应槽的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处理各种污废水的水处理装置,更详细地涉及在一个 反应槽内实现脱磷反应和脱氮反应的复合微生物反应槽和利用该反应槽 的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持续的产业化和城市化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且所排放的污水、 废水、脏水(以下称为“污废水”)的形态日趋多样化,用于处理这些的 设施也变得尖端化,随之处理费用也在增加。并且,随着没有被完全处理 的污废水中的水质污染物质流入到河流或湖水(湖沼)等其他水源中,在 有效的水质管理上产生着很多问题。
当前,作为污废水的净化处理技术所周知的是,使用过滤设备、药品 凝聚、沉淀、氧化处理等的物理化学方法,以及在蓄留了活性污泥的生物 反应槽内通过极大化微生物的代谢过程来去除各种污染物质的生物学处 理方法。其中,物理化学方法在对现有的处理设施设备不带来大的变化的 情况下,可通过设置附加的装置来使用,具有可获得稳定且高效的处理效 果的优点。但是,物理化学方法从经济侧面和技术侧面上,难以设置和运 行大规模的处理设备,根据情况存在产生如剩余污泥等大量处理副产物的 缺陷。相反,生物学处理方法从费用对比的处理效率方面,有利于物理化 学方法,因此不仅在中小规模而且还在大规模的污废水处理中,作为主处 理工艺利用在国内外的大部分污废水处理工艺中。
在污废水的生物学处理方法中,作为基本工法的标准活性污泥法大体 包括最初沉淀池和曝气槽及最终沉淀池而执行水处理工艺。在最初沉淀池 沉淀而去除流入污废水中所包含的沉降性固形物,去除了较大掺杂物的流 入污废水被移送至下一工艺的曝气槽。在曝气槽,流入污废水与根据返送 泵所返送的活性污泥相混合,而混合液根据好气性微生物的生化反应被分 解·去除有机物。曝气槽的混合液被移送至最终沉淀池而固液分离,上澄 水被放流,所沉淀污泥的一部分被返送至曝气槽,剩余的污泥通过污泥处 理设施得以处理。
另外,利用了在单一反应槽内完成污废水的流入–微生物反应–沉 淀–排出等一系列过程的回分式反应槽(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 的水处理方法,由于作为主反应槽使用单一反应槽,因此具有可减少污废 水处理设施的占地面积的优点。并且,无需额外地容置沉淀池,提供了基 于自动化设施的驱动便利性而节省人工费,据此成为了广泛利用于中小规 模以上污废水处理中的生物学污废水处理方法。
但是,标准活性污泥法或利用了回分式反应槽的水处理方法,对最近 成为关注问题的作用为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原因物质的氮和磷 (phosphorus)营养盐类的去除率非常不足。为了解决该问题,最近广泛 研究对提高氮和磷的去除效率的研究。
作为一例,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0424060号(2004.03.10授权)公开 了硝化槽、脱氮槽及沉淀槽构成为一体型一个主体的一体型污废水用处理 装置。但是该一体型污废水用处理装置不具有执行脱磷功能的厌气性选择 槽而难以去除磷,且由于构成为一体型,因此难以引入至大规模处理设施 中。
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0397697号(2003.08.29授权)和韩国授权专利 公报第0468997号(2005.01.20授权)公开了在曝气槽的前端设置将污泥 浓度维持为高浓度而运行的上向流厌气反应槽,从而去除难降解物质、毒 性物质、营养物质、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废水处理装置。但是该污废水处理 装置,在过度维持高浓度的上向流厌气反应槽内,会发生短回路·短路 (short circuiting)至密度流,从而会降低污染物质的整体去除效率,且由 于在上向流厌气反应槽不具有单独执行脱氮反应的无氧性选择槽,因此脱 氮反应和脱磷反应相互干涉,整体上降低氮和磷的去除效率。
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0655471号(2006.12.01授权)和韩国公开专利 公报第2010-0127984号(2010.12.07公开)公开了具有用于去除污废水的 氮·磷营养盐类的上向流生物反应槽以及长方形上向流厌气·无氧性反应 槽的废水处理装置。但是该种废水处理装置,其厌气性机制的脱磷工艺和 无氧性机制的脱氮工艺在没有被划分的一个反应槽内进行,因此存在总去 除效率下降的缺陷。
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0912562号(2009.08.10授权)和韩国授权专利 公报第0942053号(2010.02.04授权)利用了回分式反应槽的污废水处理 方法。但是该公报中公开的污废水处理方法由于在单一的反应槽内完成所 有的生物学反应,因此厌气性脱磷机制、无氧性脱氮机制及好气性硝化机 制等相互产生干涉而整体的水质污染物质去除效率下降。
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0407503号(2003.11.17授权)公开了利用了连 续回分式工法的污废水处理方法。但是该污废水处理方法在作为多目的槽 的一个反应槽内执行氮和磷的去除,因此脱磷机制和脱氮机制相互干涉而 容易降低氮和磷的去除效率。
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0563449号(2006.03.16授权)公开了利用回分 式反应槽不仅去除污水中包含的有机物,而且还去除氮和磷成分的污水处 理装置。该污水处理装置由于额外提供了脱磷槽而磷去除效率可能良好, 但容易产生基于通性脱氮微生物的氮去除效率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课题
当前,为了改善如上所述标准活性污泥法或利用了回分式反应槽的水 处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而尝试着各种方法,但对可以有效去除氮和磷的 处理技术依然存有要求。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所述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 一个反应槽内使得脱磷反应和脱氮反应互无干涉地顺利进行,从而不仅可 以有效去除有机物,而且还可以有效去除氮和磷的改善了结构的复合微生 物反应槽和利用该反应槽的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复合微生物反应槽包括:内部 空间,用于收容污废水;分隔壁,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以用于将所述内 部空间划分为基于微生物的厌气机制发生脱磷反应的厌气性区域以及基 于微生物的无氧性机制发生脱氮反应的无氧性区域;污废水流入部,为了 向所述厌气性区域流入污废水而配置在所述厌气性区域的上部;污废水排 出部,为了将所述无氧性区域的污废水排放到外部而配置在所述无氧性区 域的上部;污泥排出口,为了排出在流入到所述内部空间的污废水所沉淀 的污泥而设置在所述内部空间的下部;以及污废水搅拌装置,设置在所述 厌气性区域,用于搅拌所述厌气性区域的污废水;通过所述污废水流入部 流入到所述厌气性区域的污废水流经所述分隔壁的下端而流入到所述无 氧性区域之后,在所述无氧性区域上升而通过所述污废水排出部排出到外 部。
本发明的复合微生物反应槽还可以包括纤维球载体组装体,设置在所 述无氧性区域内,用于吸附通性厌气性脱氮微生物的多个纤维球载体通过 连接部件相连。
优选地,所述纤维球载体组装体以所述无氧性区域的体积分率为10~ 50vol%填充在所述无氧性区域。
优选地,所述纤维球载体以直径为20~100mm的球形构成,初期的堆 积密度(bulk density)为600~900kg/m3,而在污废水中根据微生物的吸附 具备1,000±100kg/m3的堆积密度。
所述分隔壁可以包括:中空形的中央隔壁,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的中 央;上部倾斜隔壁,沿着所述中央隔壁的上部周围向外侧扩张而设置;以 及下部倾斜隔壁,沿着所述中央隔壁的下部周围向外侧扩张而设置;其中 在所述分隔壁的里侧可以设置所述厌气性区域,而在所述分隔壁的周围外 侧可以设置所述无氧性区域。
所述污废水排出部在所述无氧性区域的上部周围可以按溢流方式而 设置。
本发明的复合微生物反应槽还可以包括通过向所述纤维球载体组装 体提供气泡而用于脱离吸附在所述纤维球载体组装体上的微生物的气泡 发生装置,该气泡发生装置包括:配置在所述纤维球载体组装体的下部的 扩散管;以及通过空气供给管向所述扩散管提供空气的空气供给装置。
所述污废水搅拌装置可以包括:循环泵,配置在所述厌气性区域的下 部;污废水上升管,为了将由所述循环泵所压送的污废水引向所述厌气性 区域的上部而与所述循环泵相连,并延伸到所述厌气性区域的上部;以及 污废水下降管,为了将沿着所述污废水上升管上升的污废水引向所述厌气 性区域的下部而连接在所述污废水上升管的上端部,并向所述厌气性区域 的下部侧延伸。
本发明的复合微生物反应槽还可以包括硝化液返送管,为了将通过所 述污废水排出部所排出的污废水中所硝化的硝化液返送至所述无氧性区 域,配置在所述无氧性区域的下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根据其一方面的水处理装置包括:复合 微生物反应槽,具有用于容纳污废水的内部空间;回分式反应槽(SBR), 流入有流经所述复合微生物反应槽的污废水,具有用于向污废水中提供空 气的曝气装置以及用于排出所沉淀的污泥的污泥排出口,而且污废水的流 入–微生物反应–沉淀–排出发生在同一空间内;过滤器模块,设置 在所述回分式反应槽,过滤所述回分式反应槽的污废水而排出到外部;以 及硝化液移送槽,容纳所述回分式反应槽内的污废水中根据好气性的曝气 工艺所硝化的硝化液,以降低所述硝化液的溶解氧浓度。所述复合微生物 反应槽具有:分隔壁,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以用于将所述内部空间划分 为基于微生物的厌气机制发生脱磷反应的厌气性区域以及基于微生物的 无氧性机制发生脱氮反应的无氧性区域;污废水流入部,为了向所述厌气 性区域流入污废水而配置在所述厌气性区域的上部;污废水排出部,为了 将所述无氧性区域的污废水排放到所述回分式反应槽而配置在所述无氧 性区域的上部;污泥排出口,为了排出在流入到所述内部空间的污废水所 沉淀的污泥而设置在所述内部空间的下部;以及污废水搅拌装置,设置在 所述厌气性区域,用于搅拌所述厌气性区域的污废水;通过所述污废水流 入部流入到所述厌气性区域的污废水流经所述分隔壁的下端而流入到所 述无氧性区域之后,在所述无氧性区域上升而通过所述污废水排出部流动 到所述回分式反应槽,而通过所述回分式反应槽的污泥排出口所排出的污 泥被返送至所述厌气性区域,所述硝化液移送槽的硝化液被返送至所述无 氧性区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根据其另一方面的水处理装置包括:复 合微生物反应槽,具有用于容纳污废水的内部空间;曝气槽,流入有流经 所述复合微生物反应槽的污废水,具有用于向污废水中提供空气的曝气装 置;沉淀槽,流入有流经所述曝气槽的污废水,对流入的污废水进行固液 分离,放流上澄水,所沉淀的污泥通过污泥排出管进行排出;以及硝化液 返送管,用于将在所述曝气槽的污废水中根据好气性曝气工艺所硝化的硝 化液返送至所述复合微生物反应槽。所述复合微生物反应槽具有:分隔壁, 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以用于将所述内部空间划分为基于微生物的厌气机 制发生脱磷反应的厌气性区域以及基于微生物的无氧性机制发生脱氮反 应的无氧性区域;污废水流入部,为了向所述厌气性区域流入污废水而配 置在所述厌气性区域的上部;污废水排出部,为了将所述无氧性区域的污 废水排放到所述曝气槽而配置在所述无氧性区域的上部;以及污废水搅拌 装置,设置在所述厌气性区域,用于搅拌所述厌气性区域的污废水;其中, 通过所述污废水流入部流入到所述厌气性区域的污废水流经所述分隔壁 的下端而流入到所述无氧性区域之后,在所述无氧性区域上升而通过所述 污废水排出部流动到所述曝气槽,而通过所述硝化液返送管所返送的硝化 液被返送至所述无氧性区域,通过所述沉淀槽的污泥排出管所排出的污泥 中的一部分被返送至所述复合微生物反应槽的厌气性区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根据其一方面的水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 骤:(a)向内部被分隔壁划分为基于微生物的厌气机制发生脱磷反应的厌 气性区域和基于微生物的无氧性机制发生脱氮反应的无氧性区域的复合 微生物反应槽流入污废水,其中使得污废水首先通过配置在所述厌气性区 域的上部的污废水流入部流入到所述厌气性区域,从而使得流入到所述厌 气性区域的污废水流经所述分隔壁的下端并流动至所述无氧性区域的步 骤;(b)使从设置在所述无氧性区域的上部的污废水排出口所排出的污废 水流入到回分式反应槽(SBR)的步骤;(c)在所述回分式反应槽内的污 废水中根据好气性曝气工艺所硝化的硝化液流入到硝化液移送槽,以降低 所述硝化液的溶解氧浓度的步骤;(d)将所述硝化液移送槽的硝化液返送 至所述复合微生物反应槽的无氧性区域的步骤;(e)将在所述回分式反应 槽所沉淀的污泥返送至所述复合微生物反应槽的厌气性区域的步骤;(f) 将在所述复合微生物反应槽所沉淀的污泥排出到外部而进行处理的步骤; 以及(g)将在所述回分式反应槽所处理的污废水排出到外部的步骤。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根据其另一方面的水处理方法包括如下 步骤:(a)向内部被分隔壁划分为基于微生物的厌气机制发生脱磷反应的 厌气性区域和基于微生物的无氧性机制发生脱氮反应的无氧性区域的复 合微生物反应槽流入污废水,其中使得污废水首先通过配置在所述厌气性 区域的上部的污废水流入部流入到所述厌气性区域,从而使得流入到所述 厌气性区域的污废水流经所述分隔壁的下端并流动至所述无氧性区域的 步骤;(b)使从设置在所述无氧性区域的上部的污废水排出口所排出的污 废水流入到曝气槽的步骤;(c)将在所述曝气槽内的污废水中根据好气性 曝气工艺所硝化的硝化液返送至所述复合微生物反应槽的无氧性区域的 步骤;(d)使在所述曝气槽所处理的污废水流入到沉淀槽,从而沉淀过滤 所述污废水的步骤;(e)将在所述沉淀槽所沉淀的污泥返送至所述复合微 生物反应槽的厌气性区域的步骤;(f)将在所述沉淀槽所处理的污废水从 所述沉淀槽排出的步骤。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水处理装置,在主反应工艺槽的上流,设置了具有基于 微生物的厌气性机制发生脱磷反应的厌气性区域以及基于脱氮微生物的 无氧性机制发生脱氮反应的无氧性区域的复合微生物反应槽,从而不仅可 以提高污废水中含有的有机物的去除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氮和磷成分的 去除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水处理装置,其复合微生物反应槽内的厌气性区域和无 氧性区域被分隔壁所划分,因此在复合微生物反应槽内脱磷反应和脱氮反 应互不干涉。进而,可稳定地去除氮和磷。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水处理装置,流入到复合微生物反应槽内的污废 水在厌气性区域下向流动而在无氧性区域上向流动,因此增加污废水在复 合微生物反应槽内的滞留时间,从而可充分实现基于微生物的反应机制, 能够防止短路(short circuiting)现象。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水处理装置,在复合微生物反应槽的无氧性区域 配置可繁殖脱氮微生物的纤维球载体组装体,从而能够防止脱氮微生物的 流出,由此可以提高氮的去除率。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水处理装置,将用于脱磷反应的污泥返送流路以 有别于大量含有硝态氮(NO3-N)之硝化液的返送线的方式所设置,从而 向复合微生物反应槽的厌气性区域返送污泥,因此可有效提高磷的去除效 率。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水处理装置,在复合微生物反应槽的厌气性区域 设置搅拌装置,在无氧性区域设置纤维球载体组装体,从而在复合微生物 反应槽的内部可维持高浓度的活性微生物浓度即MLSS。若将复合微生物 反应槽以高浓度的MLSS运行,则可以实现对流量变动和冲击负载强有力 的水处理装置,即使在冬季也可以维持高的脱磷效率和脱氮效率。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水处理装置的复合微生物反应槽,由于以厌气性 区域和无氧性区域一同配置的一体型所构成,因此其新设置和维修简单。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水处理装置的复合微生物反应槽,由于通过简单 的流路变更就可设置在现有的污废水处理装置中,因此在无需进行土木结 构变更的情况下,能够将现有的污废水处理装置简单而有效地改良成尖端 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