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易清洗经久耐用水处理技术

发布时间:2018-8-26 9:09:30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2.02.29

  公开(公告)日2012.11.14

  IPC分类号B01D21/08; B01D21/28; B01D21/24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处理装置,装置包括进水口、浮渣挡板、出水口、滗水槽、进水分配器、驱动机构、传动轴、工作桥、刮板组、底轴承及刮板件、刮臂、澄清池、斜管和支撑龙骨,传动轴上依次设置驱动机构、进水分配器、刮臂和底轴承及刮板件,斜管包括由内向外依次排列内测斜管、中间斜管和外测斜管。在澄清设备的不同区域设置孔径和角度不同的斜管,使初级区域的大絮凝量的污水排泥顺畅,减轻中心区斜管的负荷,从而延长了中心区斜管的使用寿命,减少了斜管更换的频率。而在接近末端的区域用相对小降低与小直径的结合,有效的增加脱泥板的面积,平缓水流,使末端的絮凝与沉降更彻底。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清洗,经久耐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水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进水口、浮渣挡板、出水口、滗水槽、进水分配器、 驱动机构、传动轴、工作桥、刮板组、底轴承及刮板件、刮臂、澄清池、斜管和支撑龙骨, 所述传动轴上依次设置所述驱动机构、进水分配器、刮臂和底轴承及刮板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斜管包括由内向外依次排列内测斜管、中间斜管和外测斜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轴承及刮板件设置于集泥坑 内,所述集泥坑的侧壁与所述传动轴径向成62度角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龙骨与所述传动轴垂直安 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测斜管与所述支撑龙骨成 70度角度安装,其孔径为8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斜管与所述支撑龙骨成 60度角度安装,其孔径为6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测斜管与所述支撑龙骨成 45度角度安装,其孔径为5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刮泥管,所述刮泥 管垂直设置于所述刮臂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渣挡板设置于进水口处,所 述滗水槽设置于出水口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一端连接进水分配器, 另一端连接污水管,所述工作桥设置于所述澄清池的顶部,所述斜管通过支架固定在所述传 动轴上。

  说明书

  一种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浓度悬浮物污水处理的沉降澄清设备,具体涉及应用于脱硫废水和其 他高浓度悬浮物的工业废水的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处理高浓度悬浮物废水领域尤其是脱硫废水行业所应用的澄清技术及设备,或 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技术困难,为处理水质的稳定达标造成影响。当悬浮物含量较高,絮凝 沉降物质偏多时,大量沉积在斜管内的沉降物,因斜度较小或孔径较小的沉降管之中不易迅 速的向下滑落,很容易使澄清设备内斜管或斜板的堵塞,导致排泥不畅,沉淀效果差,甚至 可致使沉降管因堵塞而报废。反之,低浓度的悬浮物被絮凝后,大角度的斜管水流冲击时会 出现掉头涡流,不利于悬浮物的平缓沉降,造成了低浓度的悬浮物反而沉降困难。

  由于一般的澄清设备基本上是没有考虑到流速与浓差的关系,澄清沉降或多或少的都存 在着初级浓度高水流快,末端浓度低水流慢的现象。特别是在高浓度悬浮物废水中变化尤其 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应用于脱硫废水和其他高浓度悬浮物的工业废水的 水处理装置,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浓度悬浮物废水的处理能力和效果,并保护和延长澄清斜 管的工作状态和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进水口、浮渣挡板、出水口、滗水槽、进水分配器、驱 动机构、传动轴、工作桥、刮板组、底轴承及刮板件、刮臂、澄清池、斜管和支撑龙骨,所 述传动轴上依次设置所述驱动机构、进水分配器、刮臂和底轴承及刮板件,所述斜管包括由 内向外依次排列内测斜管、中间斜管和外测斜管。

  所述底轴承及刮板件设置于集泥坑内,所述集泥坑的侧壁与所述传动轴径向成62度角设 置。所述支撑龙骨与所述传动轴垂直安装。

  所述内测斜管与所述支撑龙骨成70度角度安装,其孔径为80mm。

  所述中间斜管与所述支撑龙骨成60度角度安装,其孔径为60mm。

  所述外测斜管与所述支撑龙骨成45度角度安装,其孔径为50mm。

  所述装置还包括刮泥管,所述刮泥管垂直设置于所述刮臂上。

  所述浮渣挡板设置于进水口处,所述滗水槽设置于出水口处。

  所述进水管一端连接进水分配器,另一端连接污水管,所述工作桥设置于所述澄清池的 顶部,所述斜管通过支架固定在所述传动轴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根据处理过程中水质负荷的变化,在澄清设 备的不同区域设置孔径和角度不同的斜管,大角度与大直径的结合,可以使初级区域的大絮 凝量的污水排泥顺畅,减轻中心区斜管的负荷,从而延长了中心区斜管的使用寿命,减少了 斜管更换的频率。而在接近末端的区域用相对小降低与小直径的结合,有效的增加脱泥板的 面积,同时平缓水流,使末端的絮凝与沉降更彻底。并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清洗,经 久耐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