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污水综合沉淀技术

发布时间:2018-11-17 10:39:57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0.01.15

  公开(公告)日2011.07.20

  IPC分类号B01D21/08; B01D21/06

  摘要

  一种污水综合沉淀装置。涉及对一种污水处理工程中沉淀装置的改进。它包括依次连通的搅拌池、絮凝加药池和沉淀池,搅拌池接进水口,沉淀池的上部接有出水口,沉淀池的底部接出泥口,所述沉淀池的池底呈锅底状,在沉淀池内设有搅水扫泥装置,所述搅水扫泥装置包括主轴、伞形支架、扫泥板和搅水杆;所述主轴与所述池底的锅底形同轴心;所述伞形支架连接在主轴的下部;所述伞形支架的伞顶朝向所述池底,且与池底的锅底状相匹配;所述扫泥板固定连接在伞形支架底面,且与所述池底相接触;所述搅水杆固定连接在伞形支架上。本发明的沉淀装置占地面积仅为一代二代沉淀池的1/5-1/6,除污率可达90%以上,速度提高了200%以上。

  翻译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水综合沉淀装置,它包括依次连通的搅拌池、絮凝加药池和沉淀池,搅拌池接进水口,沉淀池的上部接有出水口,沉淀池的底部接出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的池底呈锅底状,在沉淀池内设有搅水扫泥装置,所述搅水扫泥装置包括主轴、伞形支架、扫泥板和搅水杆;所述主轴与所述池底的锅底形同轴心;所述伞形支架连接在主轴的下部;所述伞形支架的伞顶朝向所述池底,且与池底的锅底状相匹配;所述扫泥板固定连接在伞形支架底面,且与所述池底相接触;所述搅水杆固定连接在伞形支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综合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沉淀池的上部出水口的下方水平地设有蜂窝斜管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综合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锅底形底部的中心位置设有倒锥形的集泥斗,所述出泥口设在集泥斗的下部;在主轴底端设有排泥桨叶。

  说明书

  一种污水综合沉淀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一种污水处理工程中沉淀装置的改进。

  背景技术

  随着污水处理工业的不断发展,对环保处理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处理效果和速度。目前一代二代的沉淀池都是静态沉淀,速度慢,除污率不高,约为70%,这种沉淀池占地面积很大,且沉淀池随着污水厂的规模扩大而越做越大,对于土地资源紧缺的城市是十分不经济的,还有北方城市由于天气寒冷这种沉淀装置多设置在室内,面积太大费用也加大。

  以往,污水处理的主要工艺路线是:通过格栅处理粗大杂物;然后通过细格栅处理较小的杂物;还有泥沙等更细小的杂物,由砂水分离器处理;然后进行沉淀,此时水中的污染物还是有,密度与水接近,一般物理方法难以处理;传统的是采用静态的沉淀方法进行处理,需要很大的沉淀池,进行处理,场地大,成本大,处理时间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集成化高,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的污水综合沉淀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依次连通的搅拌池、絮凝加药池和沉淀池,搅拌池接进水口,沉淀池的上部接有出水口,沉淀池的底部接出泥口,所述沉淀池的池底呈锅底状,在沉淀池内设有搅水扫泥装置,所述搅水扫泥装置包括主轴、伞形支架、扫泥板和搅水杆;所述主轴与所述池底的锅底形同轴心;所述伞形支架连接在主轴的下部;所述伞形支架的伞顶朝向所述池底,且与池底的锅底状相匹配;所述扫泥板固定连接在伞形支架底面,且与所述池底相接触;所述搅水杆固定连接在伞形支架上。

  在沉淀池的上部出水口的下方水平地设有蜂窝斜管装置。

  所述沉淀池锅底形底部的中心位置设有倒锥形的集泥斗,所述出泥口设在集泥斗的下部;在主轴底端设有排泥桨叶。

  沉淀装置是多种污水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发明的沉淀装置主要由混凝搅拌系统(搅拌池)、絮凝搅拌系统及加药系统(絮凝加药池)、沉淀池、斜管装置、吸污系统、脱水系统等组成。污水经混凝搅拌系统搅拌均匀后流入絮凝搅拌系统,在PDF新型絮凝药剂作用下,经旋转系统,均匀絮凝,流入沉淀池沉淀;为提高絮凝的效果,在沉淀池内设置了搅水扫泥装置,它能将絮凝后较小的杂质间相互充分地“团结”,构成更大的杂质体,以便于沉淀;在沉淀池上部设置一套斜管设备,利用斜管一是阻碍较大杂质上浮,使之粘附在管壁上,逐步累加后,达到一定重量,下落;二是利用其导向作用使较大的絮凝物向下滑行,最终通过扫泥板扫至池底中心的集泥斗内,再经由出泥口排出。清水在池体上部经溢流系统溢出。

  本发明的沉淀装置占地面积仅为一代二代沉淀池的1/5-1/6,除污率可达90%以上,速度提高了200%以上。池底的污物由吸污系统吸出;运入脱水系统,经渣水分离,成块的渣经处理后送至砖瓦厂;经挤榨出的水,由回水管回至污水口。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