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09.09.28
公开(公告)日2010.06.23
IPC分类号E03B3/02; B01D24/02; C02F9/02
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雨水收集处理装置,特别是指一种砂滤墙式分体雨水处理系统。包括设置在不超过地表面的雨水收集通道,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且彼此连通的沉淀装置、蓄水池,在蓄水池中设有过滤层;过滤层为蓄水池中部纵向设置有砂滤墙,该砂滤墙将蓄水池分隔成间隔分布的集雨池和清水池,该砂滤墙包括沿集雨池至清水池方向纵向叠置的至少各一层透水的粗砂层和细砂层组成。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结构复杂,雨水处理效果差的问题,具有占地面积少,可根据需要取用处理后的雨水,处理效果好等优点。
权利要求书
1.砂滤墙式分体雨水处理系统,包括设置在不超过地表面的雨水收集通道(1),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且彼此连通的沉淀装置、蓄水池,在蓄水池中设有过滤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层为蓄水池中部纵向设置的砂滤墙,该砂滤墙将蓄水池分隔成间隔分布的集雨池(5)和清水池(8),该砂滤墙包括沿集雨池(5)至清水池(8)方向纵向叠置的至少各一层透水的粗砂层(10)和细砂层(13)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砂滤墙式分体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砂滤墙的外表面包覆有定位丝网(11),相邻的粗砂层(10)与细砂层(13)之间设置有分隔丝网(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砂滤墙式分体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粗砂层(10)的砂砾粒径为12-17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砂滤墙式分体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细砂层(13)的砂砾粒径为10-1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砂滤墙式分体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砂滤墙的与蓄水池的底部固定,二者的结合部为一非透水的实体墙结构(1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砂滤墙式分体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装置选用与雨水收集通道(1)连通的单独或间隔串联的沉淀池(3)。
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砂滤墙式分体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3)上表面设有篦格板(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砂滤墙式分体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水池上表面设置有防护盖(6),防护盖(6)表面开设有与蓄水池连通的检查口(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砂滤墙式分体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潜水泵的输水管(7)设置于蓄水池内,其出水端经检查口(4)开设于蓄水池外部。
说明书
砂滤墙式分体雨水处理系统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雨水收集处理装置,特别是指一种砂滤墙式分体雨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过或正在开展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的实验研究。
德国利用公共雨水管收集雨水,从屋顶、周围街道、停车场和通道收集的雨水通过独立的雨水管道进入地下贮水池,最典型的措施是修建大量的雨水池截留处理合流制和分流制管系的污染雨水,以及采取分散式源头生态措施削减和净化雨水。经简单处理后,用于冲洗厕所和浇洒庭院。
丹麦在城市地区从屋顶收集雨水,收集后的雨水经过收集管底部的预过滤设备,进入贮水池进行储存。使用时经过浮筒式过滤器过滤,用于冲洗厕所和洗衣服。
日本从1963年开始兴建滞洪和储蓄雨水的蓄洪池,还将蓄洪池的雨水用作喷洒路面、灌溉绿地等城市杂用水。这些设施大多建在地下,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我国城市雨水利用起步较晚,大中城市的雨洪利用基本处于探索与研究阶段。北京、上海、大连、西安等城市相继开展研究。从1990年初,北京市开展了“雨洪利用研究”课题研究。通过对屋顶-渗井系统和草坪拦蓄雨洪的效果初步研究,提出了北京城区雨洪利用的对策和技术措施。
上述现有技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或结构较为复杂,或处理雨水的效果较差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砂滤墙式分体雨水处理系统,采用砂滤墙结构作为雨水处理的主要手段,以达到降低雨水中主要污染因子SS和CODmn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技术方案是:
砂滤墙式分体雨水处理系统,包括设置在不超过地表面的雨水收集通道1,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且彼此连通的沉淀装置、蓄水池,在蓄水池中设有过滤层;过滤层为蓄水池中部纵向设置的砂滤墙,该砂滤墙将蓄水池分隔成间隔分布的集雨池5和清水池8,该砂滤墙包括沿集雨池5至清水池8方向纵向叠置的至少各一层透水的粗砂层10和细砂层13组成。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局限于在粗砂层10与细砂层13之间根据需要合理地设置有效层次的中砂层,中砂层中的砂砾粒径介于粗砂层与细砂层的砂砾粒径之间,砂滤墙的各结构层中的砂砾按照沿雨水水流方向由粗至细的原则进行布置,并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解决措施还有:
为保证砂滤墙的定型以及各结构层之间的定位,优选的实施方式是,砂滤墙的外表面包覆有定位丝网11,相邻的粗砂层10与细砂层13之间设置有分隔丝网12。
优选的砂砾粒径范围是:粗砂层10中的砂砾粒径为12-17mm,细砂层13的砂砾粒径为10-15mm。
为保证集雨池5中的过脏雨水流入清水池8,优选的结构方式为砂滤墙的与蓄水池的底部固定,二者的结合部为一非透水的实体墙结构14。
为防止雨水收集通道中的脏物过多流入集雨池5中,沉淀装置优选与雨水收集通道1连通的单独或间隔串联的沉淀池3。
为防止不慎将污物掉落沉淀池3,优选的实施方式是沉淀池3上表面设有篦格板2。
为防止不慎将污物掉落蓄水池3,同时便于用水及检修,蓄水池上表面设置有防护盖6,防护盖6表面开设有与蓄水池连通的检查口4。
为较方便地达到取水的目的,优选的取水方式是潜水泵的输水管7设置于蓄水池内,其出水端经检查口4开设于蓄水池外部。
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1、采用分体式结构,充分实现了一池两用的功能:浇洒庭院对水质要求低,可直接用集雨池雨水;绿地灌溉和冲洗厕所对水质要求较高,可利用清水池雨水。同时,采用分箱式集雨,便于清洗,省工、省力,大大减少了雨水水质处理费用。
2、蓄水池中建砂滤墙,对集蓄雨水实行过滤处理,砂砾墙底部留有有效高度的实墙,可有效避免过脏雨水流入清水池,以备雨季后排出或清洗。
3、采用该系统处理雨水水质,可以减少雨水水质处理占地面积,可广泛适用于城镇区域机关、部队、学校等无化学污染场所雨水集蓄雨水水质处理;处理后的雨水一般可用于绿地灌溉、冲洗厕所和浇洒庭院等。
4、经取样测试表明,院区雨水主要污染因子是SS和CODmn,雨水径流处理前水质较差,SS为220mg/L,CODmn为150mg/L。经过本系统处理后,SS和CODmn明显下降,分别降低到20mg/L和15mg/L。利用蓄水池对雨水经过24小时自然沉淀,CODmn去除率达50%以上,基本符合生活杂用水的指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