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淹没式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式生物处理系统

发布时间:2018-12-15 18:24:32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06.04.13

  公开(公告)日2007.04.11

  IPC分类号C02F3/30

  摘要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淹没式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式生物处理系统,其包括一反应池,该池内设有两条平行的隔壁,将该池等距分隔成第一、第二、第三过水廊道。第一过水廊道设有预缺氧段、厌氧段和第一缺氧段,一进水管设于预缺氧段的前端。第二过水廊道内设有与第一缺氧段导通的第二缺氧段、连接第二缺氧段的第一好氧段。第三过水廊道为一通畅的第二好氧段,并与第一好氧段靠近反应池壁体的一端导通,一出水管与该过水廊道连接。第一缺氧段、第二、第三过水廊道内设有生物膜载体填料。淹没式生物膜工艺与活性污泥工艺两者结合,能大幅缩短硝化和反硝化时间,使回流循环污泥发生生物除磷,减少处理后污水对受纳水体的污染。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淹没式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式生物处理系统,包括一反应池 (30),分别设于该反应池(30)两端的进水管(301)和出水管(302),其 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池(30)内设有两条平行的和等间距的隔壁(01、02), 并将该反应池(30)分隔成等宽度的第一过水廊道(31)、第二过水廊道(32)及第 三过水廊道(33);

  第一过水廊道(31)顺序设有预缺氧段(311)、厌氧段(312)和第一缺氧段 (313),所述的进水管(301)设于预缺氧段(311)的前端,所述反应池(30)对 应该进水管的内壁面设有布水墙(38);

  第二过水廊道内设有与所述第一缺氧段(313)导通的第二缺氧段(322),以 及连接第二缺氧段的第一好氧段(321);

  第三过水廊道(33)为一通畅的第二好氧段,该过水廊道与第一好氧段(321) 靠近所述反应池(30)壁体的一端导通;所述的出水管(302)设于该过水廊 道的末端,并设于与所述进水管(301)相对的一端;

  第一缺氧段(313)、第二过水廊道(32)、第三过水廊道(33)内设有生物膜载 体填料(3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淹没式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式生物处理系统,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缺氧段(311)与厌氧段(312)下分别设有至少一个 搅拌机(36);所述的第三过水廊道(33)内设有至少一个水下推进器(3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淹没式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式生物处理系统,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缺氧段(313)、第二过水廊道(32)、第三过水廊道 (33)内底部各均匀设有多个曝气器(35);所述缺氧段(313、322)池底布 设的曝气器密度为所述好氧段(321、33)的1/3-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淹没式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式生物处理系统, 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缺氧段(311)的布水墙(38)前设有一布水槽(38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淹没式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式生物处理系统,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过水廊道(33)与出水管(302)之间设有至少一条“U” 形横断面呈锯齿形溢流堰(3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淹没式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式生物处理系统,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水廊道(31)内的预缺氧段(311)、厌氧段(312)和第 一缺氧段(313)均等距且均匀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淹没式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式生 物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过水廊道(33)在靠近所述出水管(302) 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缺氧段(322)导通。

  说明书

  淹没式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式生物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湖泊、池塘、水库污水以及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 的生物处理领域,具体指一种淹没式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式生物处理系统。

  技术背景

  水资源的缺乏越来越严重,中国如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也面临同样的 问题,这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城镇生活和生产用水需 求量不断增加,相应产生和排放的污水量也不断增加,因而如何对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水进行处理和再利用,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也倾注了很多 技术人员的心血。一般是将污水收集经过多级处理后再消毒杀菌等多项工序, 达到再利用的目的。目前,国内外污水处理主要是以“活性污泥法(AS)”为 基础的生物处理技术,但是它存在较多的缺点。现有的活性污泥工艺,在进 行硝化和反硝化去除氨氮和总氮的过程中,由于硝化菌在厌氧、缺氧和好氧 交替更换的环境中生长而受到影响和限制,致使完成硝化和反硝化的时间相 当长,通常约需4~6小时,处理的时效过长,相应地能耗和运行费用昂贵。而 在在处理过程中应用淹没式生物膜(SBF)工艺也有其缺点,即不能为污泥(生 物膜)创造好氧和厌氧的交替环境,而难以有效地生物除磷。这些都难以确 保整个城市或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完善并达到环保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将淹没式生 物膜工艺(SBF)与活性污泥工艺(AS)两者结合起来的复合式生物处理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是构造一种淹没式生物膜-活性污 泥复合式生物处理系统,其包括一反应池壳体,分别设于该反应池两端的进 水管和出水管,所述反应池内设有两条平行的隔壁,并将该反应池分隔成等 距的第一过水廊道、第二过水廊道及第三过水廊道;

  第一过水廊道顺序设有预缺氧段、厌氧段和第一缺氧段,所述的进水管 设于预缺氧段的一端,所述反应池对应该进水管的内壁面设有布水墙;

  第二过水廊道内设有与所述第一缺氧段导通的第二缺氧段及连接第二缺 氧段的第一好氧段;

  第三过水廊道为一通畅的第二好氧段,该过水廊道与第一好氧段靠近所 述反应池壁体的一端导通;所述的出水管与该过水廊道连接,并设于第三国 谁廊道的末端。第一缺氧段、第二过水廊道、第三过水廊道内设有生物膜载 体填料。

  所述的预缺氧段与厌氧段下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搅拌机;所述的第三过水 廊道内设有至少一个水下推进器。

  所述的第一缺氧段、第二过水廊道、第三过水廊道底部各均匀设有多个 曝气器,所述缺氧段池底布设的曝气器密度仅为好氧段的1/3-1/4,以使缺氧 段水中的溶解氧浓度(D0)<0.5mg/L。

  其中,所述预缺氧段的布水墙前设有一布水槽。

  所述第三过水廊道与出水管之间设有一条“U”形横断面的锯齿形溢流堰, 也可以设有多条等间距平行排列的“U”型横断面锯齿形溢流堰。

  所述第一过水廊道内的预缺氧段、厌氧段和第一缺氧段可等距分布。

  所述第三过水廊道在靠近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缺氧段导通。

  本实用新型在反应池内设置第一过水廊道、第二过水廊道及第三过水廊 道,并依次将过水廊道划分为预缺氧段、厌氧段、缺氧段和好氧段。并在池 体设有水下推进器及生物膜载体填料。存在下列明显优点:

  1、应用本实用新型建立的SBF-AS复合式生物处理系统,能比活性污泥 工艺短得多的时间内完成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氮、 氨氮、硝酸盐氮、总磷等的去除,可在2-4小时内完成上述除污染过程,而活 性污泥工艺则需要8-10小时。这样可大幅度节约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

  2、在生物膜载体填料34上的生物膜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微生物,具有 较长的食物链,如细菌、藻类、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甚至后部好氧段还可 以放养鱼、螺等,使之形成更长的食物链,他们能扑食细菌、藻类、原生动 物和后生动物,而使剩余污泥量很少,可一个月排放一次污泥,且泥量很少, 全部就地利用作绿化带的有机肥料,达到绿色环保、排放污水的要求。因此, 将淹没式生物膜工艺(SBF)与活性污泥工艺(AS)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克 服两者的缺点,而发扬两者的优点,既能大幅度地缩短硝化和反硝化的时间, 又能使回流循环污泥发生生物除磷,以及大幅度减少剩余污泥的产量、处理 量和处置量,减少污水和污泥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满足人们的对生活健康和 卫生的需求。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