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06.02.16
公开(公告)日2007.04.11
IPC分类号C02F3/28; C02F3/30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用于低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它公开了在生物滤池(16)中设置有支承座(19)和滤料(17)及排泥管(18),滤料放置在支承座(19)中,排泥管贯穿滤料层和支承板。本实用新型采用厌氧、兼氧和过滤处理相结合的污水处理技术,对低浓度的有机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适宜于医院、生活小区、厂矿、企事业单位的生活污水处理。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包括进水口、出水口、集水井、调节 池、生物填料池、生物过滤池及自然氧化池和消毒井,在集水井设有格栅,在 生物填料池中则设有填料,每个池体均有检查孔,其特征在于:在生物滤池(16) 中设置有支承座(19)和滤料(17)及排泥管(18),滤料放置在支承座(19) 上,排泥管贯穿滤料层和支承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各 池体埋在地下,整个处理装置既可制成一体化装置,又可制成各独立处理单元 池体,再组合而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说的滤料(17)、生物滤料(24)为石灰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每 个池体相邻之处池盖底部均有通气孔相通,并可引至池外排放。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自 然氧化池设有生物滤料(24),液面以上与池外相通。
说明书
一种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环保领域的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及技术,特别 是低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装置及技术。
背景技术
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上唯一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随着工业化的进程, 水源不足,水体污染和水环境生态恶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现代的污 水处理技术,按其作用原理可分为物理化学法与生物化学法两类。物生处理包 括筛滤、沉淀、上浮、气浮、过滤和反渗透以及中和、混凝、电解、氧化还原、 汽提、萃取、吸附和离子交换、电渗析等,而生化处理则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 作用,使污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转化为稳定、无害的物质。 这个转化过程就是生物化学处理过程,简称污水生化法。生化处理可根据微生 物生长对氧环境的要求不同,分为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两大类处理方 法。实际运用中,常把物化处理与生化处理结合,其典型的处理核心工艺为“厌 氧+好氧+过滤”,但在好氧处理阶段,均需要动力供氧,这样便消耗了能源,增 加了运行成本,带来了噪音干扰、设备维护等系列问题,其它的地埋式无动力 污水处理技术或装置,因其纯属厌氧处理工艺,所使用的滤料为鹅卵石或煤渣, 存在着出水PH值呈酸性,处理效率低,净化效果不好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污水处理技术装置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本实用新型采用“厌 氧、兼氧和过滤”处理相结合的污水处理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埋式无动 力污水处理装置及技术,该装置对低浓度的有机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该 装置适用于医院、生活小区、厂矿、企事业单位的生活污水处理。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地埋式无动力 污水处理装置。在现有污水处理技术的进水口、出水口、集水井、调节池、生 物填料池、生物过滤池及自然氧化池和消毒井。在集水井设有格栅,在生物填 料池中则设有填料,每个池体还配有检查孔,以便维护之用。其结构特点以上 各处理单元池体可做成一体化装置埋在地下,以节约用地,生物滤池中设置有 支承座和滤料及排泥管,滤料放在支承座上,排泥管贯穿滤料层和支承板。
本实用新型所选的滤料为石灰石,用以微生物载体及调节污水中的PH值和 过滤,截留悬浮物。
本实用新型的调节池、生物填料池、生物滤池、自然氧化池和消毒池,它 们之间均有管道相连,在生物填料池中进行一级水解酸化处理,在生物滤池中 进行二级厌氧处理,在氧化池中进行三级兼氧处理,必要时,在消毒池中进行 四级消毒处理。由此使出水符合排放标准。
本实用新型每个池体在其液面上方,池盖底面、池体相邻之处均开有气孔 相通,各处理单元所产生的废气可一并收集后引至池外排放。
本实用新型的自然氧化池,液面以上与池外相通,池中设有生物滤料,厚 度接近污水液面,用以延长污水在该池停留时间,使其更好地自然吸收池外的 氧气,提高净化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为地埋式无力污水处理装置,该装置对低浓度的有机 废水此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该装置适用于医院、生活小区、厂矿、企事业单 位的生活污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