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8.07.11
公开(公告)日2018.10.19
IPC分类号C10G33/00; B01D19/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电磁感应油气水处理装置,包括卧式壳体,所述卧式壳体底部的左右两端设置鞍式支座,所述卧式壳体在两端的鞍式支座之间设置若干个排污口,所述卧式壳体的左端设置油气水进料筒;所述卧式壳体内从左到右依次设置相互连通的预处理区、填料区、沉降区、集液区、油室和水室。卧式壳体的左端设置油气水进料筒,充分利用了来液自身的高动能调整液流的流动状态,并结合气体预处理器,预先对液流中的气体实现有效地气液分离。
权利要求书
1.电磁感应油气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卧式壳体,所述卧式壳体底部的左右两端设置鞍式支座,所述卧式壳体在两端的鞍式支座之间设置若干个排污口,所述卧式壳体的左端设置油气水进料筒;
所述卧式壳体内从左到右依次设置相互连通的预处理区、填料区、沉降区、集液区、油室和水室;
所述卧式壳体的顶部左端设置气体预处理器,所述气体预处理器通过第一导管与油气水进料筒连通,所述气体预处理器的底端通过布液装置与预处理区连通,所述卧式壳体的顶部右端设置气体捕雾装置,所述气体捕雾装置通过伞帽系统与沉降区连接;
所述气体预处理器的顶端通过第二导管与气体捕雾装置连通,所述第二导管通过支撑架安装在卧式壳体的顶端,所述第二导管上设置第一压力表,所述油气水进料筒气体预处理器连通,所述气体预处理器的底端设置油气水进口和布液装置,所述气体捕雾装置上设置第二压力表,所述气体捕雾装置上设置气体出口;所述预处理区内设置稳流装置,所述填料区内设置油水分离填料;所述沉降区内设置斜梯,所述油室、水室之间设置隔板及油水液面调节装置,水室通过导水管与集液区连通,油室通过通过导油管与集液区连通,所述水室的顶端设置水舱仪表口,所述水室的底端设置出水口,所述油室的顶端设置油舱仪表口,所述油室的底端设置出油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感应油气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式壳体的右端设置第一人孔,所述油室设置第二人口,所述集液区设置第三人口,所述填料区设置第三人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感应油气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室的上下两端均设置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上设置第一斜支撑杆,所述水室的上下两端均设置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设置第二斜支撑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感应油气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水进料筒通过支撑架固定在卧式壳体的左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感应油气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管、第二导管上均设置控制阀门。
说明书
电磁感应油气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油气水分离器,具体是一种电磁感应油气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油田地面工程中,为满足油气井产品计量,矿场加工、储存和管道(或其他输送方式)输送的需要,必须将已形成的油气水三相分离,三相分离通常在油气水三相分离器中进行。
目前油田上使用的油气水三相分离器存在来液量变化时,适应能力差,且入口构件通常为一块挡板或其他简单的结构,缓冲能力低,对具有高动能的入口液流的流速没有加以充分利用,对油气水的分离主要靠三相分离设备本体完成,因此造成设备体积较大,设备分离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磁感应油气水处理装置,卧式壳体的左端设置油气水进料筒,充分利用了来液自身的高动能调整液流的流动状态,并结合气体预处理器,预先对液流中的气体实现有效地气液分离。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电磁感应油气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卧式壳体,所述卧式壳体底部的左右两端设置鞍式支座,所述卧式壳体在两端的鞍式支座之间设置若干个排污口,所述卧式壳体的左端设置油气水进料筒;
所述卧式壳体内从左到右依次设置相互连通的预处理区、填料区、沉降区、集液区、油室和水室;
所述卧式壳体的顶部左端设置气体预处理器,所述气体预处理器通过第一导管与油气水进料筒连通,所述气体预处理器的底端通过布液装置与预处理区连通,所述卧式壳体的顶部右端设置气体捕雾装置,所述气体捕雾装置通过伞帽系统与沉降区连接;
所述气体预处理器的顶端通过第二导管与气体捕雾装置连通,所述第二导管通过支撑架安装在卧式壳体的顶端,所述第二导管上设置第一压力表,所述油气水进料筒气体预处理器连通,所述气体预处理器的底端设置油气水进口和布液装置,所述气体捕雾装置上设置第二压力表,所述气体捕雾装置上设置气体出口;所述预处理区内设置稳流装置,所述填料区内设置油水分离填料;所述沉降区内设置斜梯,所述油室、水室之间设置隔板及油水液面调节装置,水室通过导水管与集液区连通,油室通过通过导油管与集液区连通,所述水室的顶端设置水舱仪表口,所述水室的底端设置出水口,所述油室的顶端设置油舱仪表口,所述油室的底端设置出油口。
所述卧式壳体的右端设置第一人孔,所述油室设置第二人口,所述集液区设置第三人口,所述填料区设置第三人口。
所述油室的上下两端均设置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上设置第一斜支撑杆,所述水室的上下两端均设置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设置第二斜支撑杆。
所述油气水进料筒通过支撑架固定在卧式壳体的左端。
所述第一导管、第二导管上均设置控制阀门。对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卧式壳体的左端设置油气水进料筒,充分利用了来液自身的高动能调整液流的流动状态,并结合气体预处理器,预先对液流中的气体实现有效地气液分离。
2、本发明卧式壳体的右端设置第一人孔,所述油室设置第二人口,所述集液区设置第三人口,所述填料区设置第三人口,能够方便观察卧式壳体内分离情况。
3、本发明第一连接管上设置第一斜支撑杆,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设置第二斜支撑杆,能够增加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的稳固性。
4、本发明油气水进料筒通过支撑架固定在卧式壳体的左端,增加油气水进料筒的稳固性。
5、本发明第一导管、第二导管上均设置控制阀门,有利于控制气体的流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