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8.04.04
公开(公告)日2019.04.12
IPC分类号B01D21/02; C02F11/12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10T/D污水处理渠,包括水渠和淤泥处理池,该水渠中部设有出砂渠,所述淤泥处理池与所述出砂渠连通;该水渠对称的两渠壁上设有行车导轨,行车式吸泥机在所述行车导轨上前后移动;所述淤泥处理池由隔挡分为沉降小池和淤泥脱水小池,所述沉降小池内设有潜水式吸砂泵和提升管路,所述隔挡上部设有通孔,所述提升管路通过该通孔进入所述淤泥脱水小池内。在水渠中部设置出砂渠,淤泥统一由出砂渠进入淤泥处理池进行两次沉降,在沉降小池内可脱去20%的水分,在淤泥脱水小池可脱去40%的水分,整个脱水时间为10h左右,将普通晾晒的脱水效率高,且受天气影响因素小。
权利要求书
1.10T/D污水处理渠,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渠和淤泥处理池,该水渠中部设有出砂渠,所述淤泥处理池与所述出砂渠连通;
该水渠对称的两渠壁上设有行车导轨,行车式吸泥机在所述行车导轨上前后移动;
所述淤泥处理池由隔挡分为沉降小池和淤泥脱水小池,所述沉降小池内设有潜水式吸砂泵和提升管路,所述隔挡上部设有通孔,所述提升管路通过该通孔进入所述淤泥脱水小池内;
所述沉降小池及淤泥脱水小池上部均设有出水管,所述淤泥脱水小池底部设有排泥管,所述淤泥脱水小池内设有旋流泵,所述旋流泵将淤泥脱水小池内的淤泥打入排泥管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0T/D污水处理渠,其特征在于,所述淤泥脱水小池内由上层空间和下层空间组成,其下层空间等分为四个小空间,每一小空间内均设有一旋流泵,该四个小空间底部的出泥口均与排泥管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0T/D污水处理渠,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内侧设有过滤网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10T/D污水处理渠,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砂渠位于所述水渠内的中上部。
说明书
10T/D污水处理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10T/D污水处理渠。
背景技术
在食品行业、医药行业、电子行业、电镀业等均需要大量用水,且为符合国家环保要求,其工业用水需进行污水处理,在污水处理环节一般均会设置沉降池,该沉降池主要为将污水中的淤泥进行沉降,沉降后的淤泥由吸泥机吸至沉降池外进行大面积晾晒,以达到脱水60%的工业要求,该晾晒时间较长,一般为2-3天,占地面积大,且受天气影响严重,本实用新型即是在上述技术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10T/D污水处理渠,在水渠中部设置出砂渠,淤泥统一由出砂渠进入淤泥处理池进行两次沉降,脱水效率高,占地面积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0T/D污水处理渠,包括水渠和淤泥处理池,该水渠中部设有出砂渠,所述淤泥处理池与所述出砂渠连通;
该水渠对称的两渠壁上设有行车导轨,行车式吸泥机在所述行车导轨上前后移动;
所述淤泥处理池由隔挡分为沉降小池和淤泥脱水小池,所述沉降小池内设有潜水式吸砂泵和提升管路,所述隔挡上部设有通孔,所述提升管路通过该通孔进入所述淤泥脱水小池内;
所述沉降小池及淤泥脱水小池上部均设有出水管,所述淤泥脱水小池底部设有排泥管,所述淤泥脱水小池内设有旋流泵,所述旋流泵将淤泥脱水小池内的淤泥打入排泥管内。
进一步,所述淤泥脱水小池内由上层空间和下层空间组成,其下层空间等分为四个小空间,每一小空间内均设有一旋流泵,该四个小空间底部的出泥口均与排泥管连通。
进一步,所述出水管内侧设有过滤网罩。
进一步,所述出砂渠位于所述水渠内的中上部。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在水渠中部设置出砂渠,淤泥统一由出砂渠进入淤泥处理池进行两次沉降,在沉降小池内可脱去20%的水分,在淤泥脱水小池可脱去40%的水分,整个脱水时间为10h左右,将普通晾晒的脱水效率高,且受天气影响因素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