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9.12.25
公开(公告)日2020.04.17
IPC分类号C02F9/04; C02F101/22
摘要
本发明揭示了基于芬顿氧化反应的废水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调节pH:废水进入pH调节池,投加酸液,将废水pH调至酸性;氧化反应:进入芬顿反应池A,投加硫酸亚铁混合均匀后自流至芬顿反应池B,投加双氧水,进行芬顿催化氧化反应;中和反应:自流入芬顿中和池,投加碱液进行中和反应,调节至中性,使废水的出水pH达标;脱气反应:进入芬顿脱气池,将废水中的气泡脱除;絮凝反应:自流至芬顿絮凝池,投加絮凝剂搅拌使絮凝反应充分进行,使废水中铁泥絮凝;沉淀反应:自流至芬顿沉淀池,将其中的铁泥沉淀。本发明实现了高效去除废水杂质,保证出水稳定性。
权利要求书
1.基于芬顿氧化反应的废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调节pH:废水进入pH调节池,投加酸液,将废水pH调至酸性;
S2、氧化反应:步骤1中的处理废水进入芬顿反应池A,投加硫酸亚铁混合均匀后自流至芬顿反应池B,投加双氧水,进行芬顿催化氧化反应;
S3、中和反应:步骤2中的处理废水出水自流入芬顿中和池,投加碱液进行中和反应,调节至中性,使废水的出水pH达标;
S4、脱气反应:步骤3中处理废水进入芬顿脱气池,将废水中的气泡脱除;
S5、絮凝反应:步骤4中处理废水自流至芬顿絮凝池,投加絮凝剂搅拌使絮凝反应充分进行,使废水中铁泥絮凝;
S6、沉淀反应:步骤5中絮凝废水自流至芬顿沉淀池,将其中的铁泥沉淀;S7、沉淀池的上清液进入下一步处理,污泥进行压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芬顿氧化反应的废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投加酸液,酸液为硫酸,将废水pH调至酸性,Ph为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芬顿氧化反应的废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投加碱液进行中和反应,碱液为氢氧化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芬顿氧化反应的废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通过鼓风搅拌,将废水中的少量气泡脱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芬顿氧化反应的废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投加絮凝剂PAM并通过鼓风机搅拌使絮凝反应充分进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芬顿氧化反应的废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7中,污泥进入板框压滤机进行压滤,泥饼进行干化固化,焚烧或外运处理。
说明书
基于芬顿氧化反应的废水处理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芬顿氧化反应的废水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废水是污水处理技术的难点问题。此类废水主要是染料、农药、生物医药、化工等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废水中污染物组成复杂、种类多、污染物浓度高、毒性大、盐分较高难于生物降解,如果这些物质不加治理就排放到环境中,势必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和威胁人体健康。
目前,处理有机废水的方法有很多,如采用生物处理等方法,由于废水中含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盐分和有毒物质,使得生物处理方法难以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高级氧化技术在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领域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但是芬顿反应后造成水内大量气泡,严重影响沉淀效果,且光依靠中和反应无法有效并完全的去除水体内固体悬浮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基于芬顿氧化反应的废水处理工艺,从而高效去除废水杂质,保证出水稳定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基于芬顿氧化反应的废水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调节pH:废水进入pH调节池,投加酸液,将废水pH调至酸性;
S2、氧化反应:步骤1中的处理废水进入芬顿反应池A,投加硫酸亚铁混合均匀后自流至芬顿反应池B,投加双氧水,进行芬顿催化氧化反应;
S3、中和反应:步骤2中的处理废水出水自流入芬顿中和池,投加碱液进行中和反应,调节至中性,使废水的出水pH达标;
S4、脱气反应:步骤3中处理废水进入芬顿脱气池,将废水中的气泡脱除;
S5、絮凝反应:步骤4中处理废水自流至芬顿絮凝池,投加絮凝剂搅拌使絮凝反应充分进行,使废水中铁泥絮凝;
S6、沉淀反应:步骤5中絮凝废水自流至芬顿沉淀池,将其中的铁泥沉淀;S7、沉淀池的上清液进入下一步处理,污泥进行压滤。
具体的,步骤1中,投加酸液,酸液为硫酸,将废水pH调至酸性,Ph为2。
具体的,步骤3中,投加碱液进行中和反应,碱液为氢氧化钠。
具体的,步骤4中,通过鼓风搅拌,将废水中的少量气泡脱除。
具体的,步骤5中,投加絮凝剂PAM并通过鼓风机搅拌使絮凝反应充分进行。
具体的,步骤7中,污泥进入板框压滤机进行压滤,泥饼进行干化固化,焚烧或外运处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基于芬顿氧化反应的废水处理工艺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各步骤池内精确反应,提高反应效率,缩短反应时间,并能够控制反应进度,有利于水质监测,保证处理效果;有效保证出水的稳定性,有效降低废水的COD、Cr,达到回用标准;脱气反应中有效去除气泡对沉淀过程的影响,絮凝反应和沉淀反应有效去除固体悬浮物。(发明人常蓓;王万俊;简捷;光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