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9.12.31
公开(公告)日2020.04.07
IPC分类号C02F3/12; C02F3/08; C02F9/14; C02F3/20; C02F3/10; C02F101/16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联合废水处理装置,废水处理装置包括处理池,处理池内固定有隔板,布水腔上连接有废水进水管,隔板下端与处理池底壁之间具有间隔;反应腔底部布置有微孔曝气器,微孔曝气器连接有曝气管路,反应腔布设有填料架,填料架上悬挂有组合填料,处理池的一侧贴设有沉降池,反应腔上端与沉降池的上端齐平而构成溢流口,沉降池上部具有水排出口,水排出口的高度低于溢流口的高度,沉降池的底部具有污泥回流管路,污泥回流管路上设有污泥泵和回流开关,处理池的底部具有污泥排出口。结构简单,占地较小,活性污泥浓度可达5~6g/l,COD、BOD、氨氮去除率高达90%以上,总氮去除效率60%以上,运行成本低。
权利要求书
1.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联合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池,处理池内固定有竖立布置的隔板而将处理池分隔为左侧的布水腔以及右侧的反应腔,布水腔上连接有废水进水管,隔板下端与处理池底壁之间具有长条形的间隔而将布水腔的底部与反应腔的底部连通;反应腔底部布置有微孔曝气器,微孔曝气器连接有曝气管路,反应腔内位于微孔曝气器的上方沿水平方向间隔并排布设有填料架,填料架上悬挂有组合填料,处理池的一侧贴设有沉降池,反应腔的对应侧的上端与沉降池的上端齐平而构成溢流口以供反应腔内的水溢流流入至沉降池,沉降池上部具有供沉降后的达标水排出的水排出口,所述水排出口的高度低于溢流口的高度,沉降池的底部具有用于与反应腔的底部连通以将沉降后的污泥排入至反应腔中的污泥回流管路,污泥回流管路上设有污泥泵和回流开关,处理池或沉降池上设有用于通入活性污泥的通道,处理池的底部具有污泥排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联合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回流管路上连接有污泥排放管,污泥排放管上设有放空开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联合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腔的上端沿设有三角溢流堰式水槽,所述三角溢流堰式水槽构成所述溢流口。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联合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腔底部具有向下凹设的集水坑,所述污泥排出口设置在集水坑的下部。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联合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池的底部为中心位置向下凹设的锥形槽结构,所述污泥回流管路连接于锥形槽的槽底。
说明书
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联合废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工艺,具体是涉及一种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联合废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污水达生物处理的方法主要由两种: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
其中活性污泥法是一种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活性污泥法的BOD和悬浮物去除率都很高,达到90-95%,但存在以下技术不足:活性污泥法的污泥浓度有限,曝气池的活性污泥浓度一般是2-4g/l;另外,活性污泥法反硝化脱氮效果差,曝气池中的活性污泥一般是以碳化细菌和硝化细菌为主,好氧状态下活性污泥中难以形成反硝化细菌。
而生物膜法是一种在曝气池中设置组合填料,在组合填料上布满生物膜,是一种以组合填料上的生物膜为主体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但是仍存在以下不足:生物膜生物数量有限,污泥浓度范围在2-3g/l之间;另外代谢脱落的生物膜沉降性能差:代谢脱落的生物膜细碎,造成出水携带的悬浮物多,影响出水水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联合废水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单独采用活性污泥法或生物膜法污泥浓度过低、处理效率低、污泥沉降性能不好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联合废水处理装置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联合废水处理装置包括处理池,处理池内固定有竖立布置的隔板而将处理池分隔为左侧的布水腔以及右侧的反应腔,布水腔上连接有废水进水管,隔板下端与处理池底壁之间具有长条形的间隔而将布水腔的底部与反应腔的底部连通;反应腔底部布置有微孔曝气器,微孔曝气器连接有曝气管路,反应腔内位于微孔曝气器的上方沿水平方向间隔并排布设有填料架,填料架上悬挂有组合填料,处理池的一侧贴设有沉降池,反应腔的对应侧的上端与沉降池的上端齐平而构成溢流口以供反应腔内的水溢流流入至沉降池,沉降池上部具有供沉降后的达标水排出的水排出口,所述水排出口的高度低于溢流口的高度,沉降池的底部具有用于与反应腔的底部连通以将沉降后的污泥排入至反应腔中的污泥回流管路,污泥回流管路上设有污泥泵和回流开关,处理池或沉降池上设有用于通入活性污泥的通道,处理池的底部具有污泥排出口。
进一步的,污泥回流管路上连接有污泥排放管,污泥排放管上设有放空开关。
进一步的,反应腔的上端沿设有三角溢流堰式水槽,所述三角溢流堰式水槽构成所述溢流口。
进一步的,反应腔底部具有向下凹设的集水坑,所述污泥排出口设置在集水坑的下部。
进一步的,沉降池的底部为中心位置向下凹设的锥形槽结构,所述污泥回流管路连接于锥形槽的槽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涉及的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联合废水处理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处理池中的污泥浓度可以达到5-6g/l,生物量较单一活性污泥法增大1.5倍;较单一的生物膜法增大1.5-2倍,而处理池的有效拥挤相应的减少了50%。
2、另外,组合填料上代替脱落的生物膜的沉降效果较好:活性污泥中的菌胶团的良好的吸附作用,使得脱落的生物膜能够有效沉降下来,出水悬浮物少;
3、生物膜具有一定的反硝化功能:生物膜挂膜形成以后,位于膜内部的微生物处于缺氧状态,能够将曝气池内的NOx代谢为N2实现脱氮,合理调整碳氮比,总氮去除率可达60%以上。
结构简单,占地较小,装置内活性污泥浓度可高达5~6g/l,COD、BOD、氨氮去除率高达90%以上,总氮去除效率60%以上,尤其适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运行成本低。
另外,在实际使用时,先将活性污泥投入至处理池中,废水从废水进水管进入布水腔,之后通过间隔进入反应腔中,而设置间隔主要是由于现有的采用水管直接向处理池中通入废水,废水在进入处理池中时会发生短流现象,导致废水无法充分处理,而设置间隔则可以完全避免该问题,废水在经过长条状的间隔进入反应腔的底部时,其流速间隔的横截面积上几乎处处相同,而且通过底部进入反应腔,能够合理的增加废水的反应时间,保证废水处理的完整度;另外,废水处理过后经过溢流口进入至沉降池,这样能够保证溢处的水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沉降,而且沉降后的达标水直接排出,底部的污泥可经由污泥回流管路再次进入至反应腔重复利用。(发明人刘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