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2.01.04
申请日:2021.10.20
分类号:C02F9/14(2006.01)I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动力生物生态净化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竖流沉砂池、横向截流厌氧消化装置及高负荷氨氮同步吸附解析生态渗滤床,高负荷氨氮同步吸附解析生态渗滤床的内部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玄武岩基质层、改良型沸石基质层及陶粒基质层,陶粒基质层的上部种植有水生植物,污水依次经过玄武岩基质层、改良型沸石基质层及陶粒基质层后从高负荷氨氮同步吸附解析生态渗滤床的出水口排出。本发明集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生态处理法四重协同作用,实现无药剂消耗、无好氧段曝气、低能耗电耗的前提下,污水中的COD去除率达到90%,SS去除率达到90%,磷和氮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出水指标稳定达到一级B标准。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微动力生物生态净化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竖流沉砂池、横向截流厌氧消化装置及高负荷氨氮同步吸附解析生态渗滤床,所述高负荷氨氮同步吸附解析生态渗滤床的内部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玄武岩基质层、改良型沸石基质层及陶粒基质层,所述陶粒基质层的上部种植有水生植物,污水依次经过所述玄武岩基质层、所述改良型沸石基质层及所述陶粒基质层后从所述高负荷氨氮同步吸附解析生态渗滤床的出水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力生物生态净化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流沉砂池的池壁设置有中心筒支架,所述竖流沉砂池的内部中间设置有中心筒,所述中心筒与所述中心筒支架连接固定,所述竖流沉砂池的左端设置有进水口,所述竖流沉砂池的进水口与所述中心筒连通,所述竖流沉砂池的右端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竖流沉砂池的出水口与所述横向截流厌氧消化装置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竖流沉砂池的池底设置有排泥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动力生物生态净化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流沉砂池的池底内部两侧均设置有倾斜隔板,两个所述倾斜隔板的底部中间呈平底部,所述排泥口设置在所述平底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力生物生态净化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流沉砂池的出水口设置有可调节的三角堰板,所述竖流沉砂池的顶部设置有人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力生物生态净化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截流厌氧消化装置包括一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和二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所述竖流沉砂池、所述一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所述二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及所述高负荷氨氮同步吸附解析生态渗滤床依次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动力生物生态净化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左侧上端设置有进水口,所述竖流沉砂池的出水口通过一级穿孔管与所述一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连通,所述一级穿孔管穿过所述一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进水口延伸至所述一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内部下端;所述一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右侧上端设置有出水口,所述二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左侧上端设置有进水口,所述一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出水口通过二级穿孔管与所述二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连通,所述二级穿孔管穿过所述二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进水口延伸至所述二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内部下端;所述二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右侧顶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二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出水口通过过流式滤板与所述高负荷氨氮同步吸附解析生态渗滤床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动力生物生态净化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和所述二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内部中端均设置有多个通过中心线从左至右横向排列的密集式弹性填料,且所述密集式弹性填料之间交叉错落设置,所述一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和所述二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内部下端均设置有厌氧活性污泥颗粒。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动力生物生态净化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粒基质层的内部左侧设置有集水管,所述集水管与所述高负荷氨氮同步吸附解析生态渗滤床的出水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动力生物生态净化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负荷氨氮同步吸附解析生态渗滤床位于所述一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和所述二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上方,所述一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顶部中间设置有第一通气帽,所述二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顶部中间设置有第二通气帽,所述第一通气帽和所述第二通气帽均穿过所述高负荷氨氮同步吸附解析生态渗滤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力生物生态净化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玄武岩基质层的厚度为30cm,所述玄武岩基质层的粒径为16~32mm;所述改良型沸石基质层的厚度为30cm,所述改良型沸石基质层的粒径为8~16mm;所述陶粒基质层的厚度为44cm,所述陶粒基质层的粒径为5~10mm。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动力生物生态净化的污水处理系统。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动力生物生态净化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竖流沉砂池、横向截流厌氧消化装置及高负荷氨氮同步吸附解析生态渗滤床,所述高负荷氨氮同步吸附解析生态渗滤床的内部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玄武岩基质层、改良型沸石基质层及陶粒基质层,所述陶粒基质层的上部种植有水生植物,污水依次经过所述玄武岩基质层、所述改良型沸石基质层及所述陶粒基质层后从所述高负荷氨氮同步吸附解析生态渗滤床的出水口排出。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发明,所述竖流沉砂池的池壁设置有中心筒支架,所述竖流沉砂池的内部中间设置有中心筒,所述中心筒与所述中心筒支架连接固定,所述竖流沉砂池的左端设置有进水口,所述竖流沉砂池的进水口与所述中心筒连通,所述竖流沉砂池的右端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竖流沉砂池的出水口与所述横向截流厌氧消化装置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竖流沉砂池的池底设置有排泥口。
进一步的,所述竖流沉砂池的池底内部两侧均设置有倾斜隔板,两个所述倾斜隔板的底部中间呈平底部,所述排泥口设置在所述平底部上。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发明,所述竖流沉砂池的出水口设置有可调节的三角堰板,所述竖流沉砂池的顶部设置有人孔。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发明,所述横向截流厌氧消化装置包括一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和二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所述竖流沉砂池、所述一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所述二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及所述高负荷氨氮同步吸附解析生态渗滤床依次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一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左侧上端设置有进水口,所述竖流沉砂池的出水口通过一级穿孔管与所述一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连通,所述一级穿孔管穿过所述一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进水口延伸至所述一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内部下端;所述一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右侧上端设置有出水口,所述二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左侧上端设置有进水口,所述一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出水口通过二级穿孔管与所述二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连通,所述二级穿孔管穿过所述二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进水口延伸至所述二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内部下端;所述二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右侧顶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二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出水口通过过流式滤板与所述高负荷氨氮同步吸附解析生态渗滤床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一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和所述二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内部中端均设置有多个通过中心线从左至右横向排列的密集式弹性填料,且所述密集式弹性填料之间交叉错落设置,所述一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和所述二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内部下端均设置有厌氧活性污泥颗粒。
更进一步的,所述陶粒基质层的内部左侧设置有集水管,所述集水管与所述高负荷氨氮同步吸附解析生态渗滤床的出水口连通。
更进一步的,所述高负荷氨氮同步吸附解析生态渗滤床位于所述一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和所述二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上方,所述一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顶部中间设置有第一通气帽,所述二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的顶部中间设置有第二通气帽,所述第一通气帽和所述第二通气帽均穿过所述高负荷氨氮同步吸附解析生态渗滤床。
更进一步的,所述一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内部的厌氧活性污泥颗粒溶度为25g/L,所述二级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内部的厌氧活性污泥颗粒溶度为15g/L。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发明,所述玄武岩基质层的厚度为30cm,所述玄武岩基质层的粒径为16~32mm;所述改良型沸石基质层的厚度为30cm,所述改良型沸石基质层的粒径为8~16mm;所述陶粒基质层的厚度为44cm,所述陶粒基质层的粒径为5~10mm。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发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集物理、化学、生物以及生态处理法四重协同作用,实现无药剂消耗、无好氧段曝气、低能耗电耗的前提下,污水中的COD去除率达到90%,SS去除率达到90%,磷和氮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出水指标稳定达到一级B标准;
2、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内部的密集式弹性填料采用横向交叉排列的方式,起到截留厌氧活性污泥颗粒的作用,防止污泥过度流失,保证横向截流厌氧消化池内厌氧活性污泥浓度持续保持高浓度水平,起到便于污水污泥充分接触反应的功效;同时,因密集式弹性填料能立体全方位均匀舒展且比表面积较大,厌氧微生物附着在密集式弹性填料表面生长,在密集式弹性填料的表面迅速形成生物膜,起到利于挂膜的功效;
3、高负荷氨氮同步吸附解析生态渗滤床的基质层中选用改良型沸石,利用优异分子筛结构以及极性越大、不饱和度越高、吸附能力则越强的特性,同时在反硝化菌进行反硝化作用时,对改良型沸石同步进行解析使之提高氨氮、总磷的去除率且实现基质的再生;
4、本发明整体绿化设计,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净化方式同时起到美化环境作用,整体实现运行成本低、管理简单以及有良好的景观效应。
(发明人:彭加顺;朱乐乐;吴利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