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高新庭院景观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发布时间:2023-7-7 9:23:00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公布日:2022.10.25

申请日:2022.07.07

分类号:C02F9/14(2006.01)I;C02F3/32(2006.01)I;C02F3/30(2006.01)N;C02F1/00(2006.01)N;C02F101/10(2006.01)N;C02F101/16(2006.01)N

摘要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庭院景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处理塔、假山处理系统及水池生态处理系统;污水处理塔包括第一沉淀池、污水处理池、第二沉淀池以及出水机构;假山处理系统包括山体以及山体生态处理模块;所述山体内部设有容纳腔,所述污水处理塔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所述水池生态处理系统包括水池以及动植物;所述水池设置在所述山体的底部,且所述水池与所述山体的流水面的排水口连接。本发明将污水处理耦合庭园假山流水设计,在山体的流水面的各梯面上设有水生植物过滤装置,保持了假山、流水、生态花草等生态庭院景观,此外在山体的山脚处建设水池,从而实现村镇、小区等小规模的污水处理与庭院生态景观相结合。

1.jpg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庭院景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水处理塔、假山处理系统以及水池生态处理系统;所述污水处理塔包括第一沉淀池、污水处理池、第二沉淀池以及将经过污水处理塔处理后的水供给至假山处理系统中的出水机构;所述第一沉淀池与污水排放口连接,所述第一沉淀池内设有第一液位传感器和第二液位传感器,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沉淀池内腔的高液位点和低液位点,所述第一沉淀池上设有第一排污口,所述第一排污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沉淀池侧面底端,所述第一沉淀池与所述污水处理池之间通过第一排水管连接,所述第一排水管上设有第一控制阀;所述污水处理池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沉淀池连通设置;所述第二沉淀池的底部设有第二排污口,所述第二沉淀池内设有第三液位传感器和第四液位传感器,所述第三液位传感器和第四液位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沉淀池内腔的高液位点和低液位点;所述出水机构包括出水连接管以及与所述出水连接管连接的出水泵,所述出水连接管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沉淀池连接,所述出水连接管的出水端与所述假山处理系统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假山处理系统包括山体以及设置在山体上的山体生态处理模块;所述山体内部设有容纳腔,所述污水处理塔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所述山体的流水面呈阶梯式设置;所述山体生态处理模块包括多个水生植物过滤装置,多个所述水生植物过滤装置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山体的流水面的每个梯面上;所述假山处理系统的出水口设置在所述山体的流水面的上端;所述水池生态处理系统包括水池以及养殖或种植在水池中的用于净化污水的动植物;所述水池设置在所述山体的底部,且所述水池与所述山体的流水面的排水口连接;经过所述污水处理塔处理后的污水从所述出水口流出,并从上往下依次流过所述山体的各梯面上的水生植物过滤装置,最终排流至所述水池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庭院景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淀池、所述污水处理模组以及所述第二沉淀池从上往下依次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庭院景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淀池的底部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排污口与所述第一沉淀池的底部较低端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沉淀池的底部较高端对应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庭院景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池包括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所述厌氧池、所述缺氧池和所述好氧池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所述厌氧池、所述缺氧池和所述好氧池内均设有为微生物提供附着载体的仿生植物构造层;所述第一排水管与所述厌氧池连接;所述厌氧池与所述缺氧池之间通过第二排水管连通,所述缺氧池与所述好氧池之间通过第三排水管连通,所述好氧池的底部设有排水端口,所述排水端口与所述第二沉淀池连通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庭院景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管的出水端与所述厌氧池的低液位点连接,所述第二排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厌氧池的高液位点连接,所述第二排水管的出水端与所述缺氧池的低液位点连接,所述第三排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缺氧池的高液位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庭院景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内设有多个分隔板,多个所述分隔板沿横向方向排列设置,并将所述好氧池的内腔分为多个跌水空间,每个跌水空间中均设有所述仿生植物构造层;所述第三排水管的出水端与一侧的跌水空间连接,所述排数端口与另一侧的跌水空间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庭院景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沉淀池的底部从上往下逐渐收缩,且呈锥形设置;所述第二排污口设置在第二沉淀池的底部收口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庭院景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植物过滤装置包括框体、过滤结构以及种植在过滤结构上的水生植物;所述框体内设有间隔板,所述间隔板将所述框体分隔为进水腔和过滤腔,所述进水腔位于所述山体的梯面的内侧,所述过滤腔位于所述山体的底面的外侧;所述框体的外侧比所述框体的内侧以及所述间隔板低;所述间隔板的底部设有连通所述进水腔和过滤腔的通水口,所述过滤结构设置在所述过滤腔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庭院景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结构包括砾石填料床、粗砂填料床以及细砂填料床,所述砾石填料床、粗砂填料床以及细砂填料床从上往下依次铺设在所述过滤腔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庭院景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养殖或种植在水池中的用于净化污水的动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浮游植物、沉水植物以及鱼虾类动物。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庭院景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该污水处理系统尤其适用于村镇、小区等小规模的生活污水处理和再利用,并且与庭院景观耦合设计,符合居民建筑景观要求。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庭院景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处理塔、假山处理系统以及水池生态处理系统;

所述污水处理塔包括第一沉淀池、污水处理池、第二沉淀池以及将经过污水处理塔处理后的水供给至假山处理系统中的出水机构;所述第一沉淀池与污水排放口连接,所述第一沉淀池内设有第一液位传感器和第二液位传感器,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沉淀池内腔的高液位点和低液位点,所述第一沉淀池上设有第一排污口,所述第一排污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沉淀池侧面底端,所述第一沉淀池与所述污水处理池之间通过第一排水管连接,所述第一排水管上设有第一控制阀;所述污水处理池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沉淀池连通设置;所述第二沉淀池的底部设有第二排污口,所述第二沉淀池内设有第三液位传感器和第四液位传感器,所述第三液位传感器和第四液位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沉淀池内腔的高液位点和低液位点;所述出水机构包括出水连接管以及与所述出水连接管连接的出水泵,所述出水连接管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沉淀池连接,所述出水连接管的出水端与所述假山处理系统的出水口连接;

所述假山处理系统包括山体以及设置在山体上的山体生态处理模块;所述山体内部设有容纳腔,所述污水处理塔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所述山体的流水面呈阶梯式设置;所述山体生态处理模块包括多个水生植物过滤装置,多个所述水生植物过滤装置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山体的流水面的每个梯面上;所述假山处理系统的出水口设置在所述山体的流水面的上端;

所述水池生态处理系统包括水池以及养殖或种植在水池中的用于净化污水的动植物;所述水池设置在所述山体的底部,且所述水池与所述山体的流水面的排水口连接;经过所述污水处理塔处理后的污水从所述出水口流出,并从上往下依次流过所述山体的各梯面上的水生植物过滤装置,最终排流至所述水池中。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沉淀池、所述污水处理模组以及所述第二沉淀池从上往下依次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沉淀池的底部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排污口与所述第一沉淀池的底部较低端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沉淀池的底部较高端对应处。

作为优选,所述污水处理池包括厌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所述厌氧池、所述缺氧池和所述好氧池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所述厌氧池、所述缺氧池和所述好氧池内均设有为微生物提供附着载体的仿生植物构造层;所述第一排水管与所述厌氧池连接;所述厌氧池与所述缺氧池之间通过第二排水管连通,所述缺氧池与所述好氧池之间通过第三排水管连通,所述好氧池的底部设有排水端口,所述排水端口与所述第二沉淀池连通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排水管的出水端与所述厌氧池的低液位点连接,所述第二排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厌氧池的高液位点连接,所述第二排水管的出水端与所述缺氧池的低液位点连接,所述第三排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缺氧池的高液位点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好氧池内设有多个分隔板,多个所述分隔板沿横向方向排列设置,并将所述好氧池的内腔分为多个跌水空间,每个跌水空间中均设有所述仿生植物构造层;所述第三排水管的出水端与一侧的跌水空间连接,所述排数端口与另一侧的跌水空间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沉淀池的底部从上往下逐渐收缩,且呈锥形设置;所述第二排污口设置在第二沉淀池的底部收口处。

作为优选,所述水生植物过滤装置包括框体、过滤结构以及种植在过滤结构上的水生植物;所述框体内设有间隔板,所述间隔板将所述框体分隔为进水腔和过滤腔,所述进水腔位于所述山体的梯面的内侧,所述过滤腔位于所述山体的底面的外侧;所述框体的外侧比所述框体的内侧以及所述间隔板低;所述间隔板的底部设有连通所述进水腔和过滤腔的通水口,所述过滤结构设置在所述过滤腔中。

作为优选,所述过滤结构包括砾石填料床、粗砂填料床以及细砂填料床,所述砾石填料床、粗砂填料床以及细砂填料床从上往下依次铺设在所述过滤腔中。

作为优选,养殖或种植在水池中的用于净化污水的动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浮游植物、沉水植物以及鱼虾类动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将污水处理耦合庭园假山流水设计,将污水处理塔隐藏于假山处理系统的山体中,并且在山体的流水面的各梯面上设有水生植物过滤装置,保持了假山、流水、生态花草等生态庭院景观,此外在山体的山脚处建设水池,从而实现村镇、小区等小规模的污水处理与庭院生态景观相结合。

2、本发明通过污水处理塔对污水进行处理后,再经过假山处理系统上的多个水生植物过滤装置的过滤净化,最后还有水池生态处理系统的生态化处理,有机污染物质及氮、磷等营养元素得到最大去除,从而使污水能够实现达标排放,保护了周围环境。

(发明人:罗木华;何永强;钟羽花;方文亮;郑明琴;梁许先;王自生;冼敏仪;朱艳灵;尹成群;刘柳欢;何慧晶;谢向群)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