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3.11.17
申请日:2023.09.27
分类号:C02F9/00(2023.01)I;C02F1/28(2023.01)N;C02F3/30(2023.01)N;C02F3/34(2023.01)N;C02F1/00(2023.01)N;C02F101/10(2006.01)N;C02F101/16(2006.01)N;C02F101
/20(2006.01)N;C02F101/30(2006.01)N
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实现耐冲击的污水处理优化工艺方法、污水处理系统,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本申请的优化工艺方法,应用于依次连接设置有调节池、水解池、生化池及二沉池的污水处理系统,该污水处理优化工艺方法包括:向生化池内投加粉末活性炭,并基于对投加量的控制,使生化池内介质的活性炭浓度达到第一预设值;以及将二沉池排出的部分剩余污泥投加至调节池内。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从整体上提高系统的耐冲击能力。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用于实现耐冲击的污水处理优化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依次连接设置有调节池、水解池、生化池及二沉池的污水处理系统,所述污水处理优化工艺方法包括:向所述生化池内投加粉末活性炭,并基于对投加量的控制,使生化池内介质的活性炭浓度达到第一预设值;以及将所述二沉池排出的部分剩余污泥投加至所述调节池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优化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对投加量的控制,使生化池内介质的活性炭浓度达到第一预设值,具体为:依照进水量计,以第二预设值的单位投加量向所述生化池内持续投加粉末活性炭,并控制污泥龄为第三预设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处理优化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值基于进水中工业废水的占比进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优化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部分剩余污泥相对二沉池排出的全部剩余污泥的体积占比为20%-3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优化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水解池内放置高柔性填料。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污水处理优化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池内采用AAO污水处理工艺。
7.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调节池、水解池、生化池和二沉池;还包括,粉末活性炭投加装置,其被配置为,向所述生化池内投加粉末活性炭,并基于对投加量的控制,使生化池内混合介质的活性炭浓度达到第一预设值;剩余污泥分流装置,其被配置为,将所述二沉池排出的部分剩余污泥投加至所述调节池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池采用多廊道结构;所述水解池采用多级水解单元串联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粉末活性炭投加装置基于水射器装置实现。
发明内容
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实现耐冲击的污水处理优化工艺方法、污水处理系统,基于具体的工艺方法改进,来解决相关处理系统耐冲击能力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实现耐冲击的污水处理优化工艺方法,该污水处理优化工艺方法应用于依次连接设置有调节池、水解池、生化池及二沉池的污水处理系统,该污水处理优化工艺方法包括:
向所述生化池内投加粉末活性炭,并基于对投加量的控制,使生化池内介质的活性炭浓度达到第一预设值;
以及将所述二沉池排出的部分剩余污泥投加至所述调节池内。
可选地,所述基于对投加量的控制,使生化池内介质的活性炭浓度达到第一预设值,具体为:
依照进水量计,以第二预设值的单位投加量向所述生化池内持续投加粉末活性炭,并控制污泥龄为第三预设值。
可选地,所述第一预设值基于进水中工业废水的占比进行设置。
可选地,所述部分剩余污泥相对二沉池排出的全部剩余污泥的体积占比为20%-30%。
可选地,还包括:
在所述水解池内放置高柔性填料。
可选地,所述生化池内采用AAO污水处理工艺。
第二方面,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该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调节池、水解池、生化池和二沉池;还包括,
粉末活性炭投加装置,其被配置为,向所述生化池内投加粉末活性炭,并基于对投加量的控制,使生化池内混合介质的活性炭浓度达到第一预设值;
剩余污泥分流装置,其被配置为,将所述二沉池排出的部分剩余污泥投加至所述调节池内。
可选地,所述调节池采用多廊道结构;所述水解池采用多级水解单元串联结构。
可选地,所述粉末活性炭投加装置基于水射器装置实现。
本申请采用以上技术方案,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用于实现耐冲击的污水处理优化工艺方法,应用于依次连接设置有调节池、水解池、生化池及二沉池的污水处理系统,该污水处理优化工艺方法包括:向生化池内投加粉末活性炭,并基于对投加量的控制,使生化池内介质的活性炭浓度达到第一预设值;以及将二沉池排出的部分剩余污泥投加至调节池内。采用这样的优化工艺,生化池内投加粉末活性炭,可以利用活性炭极强的吸附能力去除有毒有害物质,同时调节池接收二沉池排出的部分剩余污泥,剩余污泥也会含有在生化池投加的粉末活性炭,含有粉末活性炭的这部分污泥,可以大幅度降低调节池的溶解氧浓度,从而降低溶解氧对水解池的影响,提高水解池对于有毒物质的分解能力,有利于加快活性污泥活性恢复,即在调节曝气、厌氧水解及好氧活性污泥环节实现基于活性炭的三层保护,对于硝化菌形成强有力的屏障,从整体上提高了系统的耐冲击能力;另一方面,采用这样的方式,粉末活性炭仅投加入生化池,通过“生化池-二沉池-调节池-水解池”的流转途径,在实现多重防护的同时,粉末活性炭的利用效率大大提升,有利于运营成本的减低。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到教导。
(发明人:李世利;常海彬;张涛;徐硕;肖威;董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