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以来,我国北方冬麦区发生了罕见的干旱,我省也是受灾严重的省份之一。“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或大声疾呼,或提笔写提案,希望全社会珍惜水资源,爱护水环境,强化水资源的科学调度。
抗旱排涝急待水利新投入
在干旱蔓延之际,一些代表、委员建议,应抓住时机,大力兴修农村水利设施,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和促进返乡农民就业,一举多得。
大家反映,目前我省农村水利工程中,相当一部分是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经过多年使用,已有一些设施损毁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效能的发挥。但是,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认为兴修水利是政府的事,加之“两工”的取消,农民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度、参加度明显不如从前,“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难度大,响应者少。
致公党江苏省委建议,省级财政应大幅度增加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市县相应增加专项补贴资金,同时要吸引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进入农村水利建设,形成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合力。
饮放心水重在保护好水源
我省已明确,从2008年到2010年利用三年时间投入20亿元解决1200万人的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民革江苏省委建议,应切实按照常规指标和非常规指标的限值对全省农民饮用水的水质重新进行检测,明确我省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和水源分布,并对下一阶段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科学规划。
目前,全省近八成的饮用水源自长江,但全省65个县级以上城市中,同时拥有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饮用水源地、具备抵御突发性事故能力的城市仅14个。民建江苏省委建议,针对我省一些并不具备将地表水作为应急备用水源地条件的城市,可在勘查论证的基础上,将地下水作为应急备用水源。
水乡缺水要大力治污
我省虽有大江大河,且雨水丰沛,却也有缺水之忧。这有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之因,更有水质性缺水的威胁。一些河流不要说饮用,就是灌溉也难达标。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建议,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同步进行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设施配套,实现农村生活污染的集中治理。继续疏浚农村河道,加快农村卫生改厕,积极推广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的适用技术,推广秸秆气化和沼气工程,切实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在我国则还是新生事物。它具有投资少、成本低,处理效果好,适用范围广等优点,适合于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的处理,是适合我们国情、省情的污水处理方式。但由于一些因素的制约,我省利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尚未成为普遍实践。民革江苏省委建议,对于这项技术应尽早取得经验,进行大面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