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在SBR反应柱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方法

发布时间:2017-12-23 14:13:52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7.01.13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IPC分类号C02F3/12

  摘要

  一种在SBR反应柱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方法,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采用高径比大于10的SBR反应柱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建设及运营成本高,导致无法大规模实际工程应用的缺点,提供一种在SBR反应柱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方法,在高径比小于6的常规SBR反应柱中,通过控制反应柱的运行参数,将絮状活性污泥逐步转变成密实的颗粒状污泥,获得沉降快、除污性能优良的好氧颗粒污泥。本发明为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大规模工程应用提供了可行性,弥补了常规SBR反应柱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研究的空白,是一种高效经济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适合培养好氧颗粒污泥时使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在SBR反应柱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方法,在高径比小于6的常规SBR反应柱中,通过控制反应柱的运行参数,将絮状活性污泥逐步转变成密实的颗粒状污泥,获得沉降快、除污性能优良的好氧颗粒污泥,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

  A.取经预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作为接种污泥,用高径比小于6的常规SBR反应柱作为反应器,用模拟废水对活性污泥进行培养驯化3~5d,在污泥SVI为95~100mLg-1时,视为培养驯化结束;

  B.将进水CODCr浓度从150mg L-1逐步提高至800mg L-1、进水氨氮浓度从30mg L-1逐步提高至60mg L-1、沉降时间从15min逐步缩短至3min,逐步增大好氧颗粒污泥粒径,完成污泥颗粒化;

  C.在污泥颗粒化完成后,控制反应柱的运行参数,进水CODCr浓度保持在100mg L-1以上、进水氨氮浓度保持在5mg L-1以上、总磷浓度保持在3mg L-1以上、曝气量保持在2L min-1以上、沉淀时间控制在3~5min,保持好氧颗粒污泥稳定运行,不出现好氧颗粒污泥大规模解体现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SBR反应柱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B包括:

  a.初始状态反应柱的运行参数为:进水CODCr浓度为150mg L-1、进水氨氮浓度为30mg L-1、总磷浓度为5mg L-1、曝气量为4L min-1、沉降时间为15min,在此参数条件下运行25~30d;

  b.当出现较多块状污泥、SVI为80~90mL g-1时,反应柱的运行参数调整为:进水CODCr浓度提高至300mg L-1、进水氨氮浓度提高至40mg L-1、总磷浓度为5mg L-1、曝气量为4L min-1、沉降时间缩短至8min,在此参数条件下运行15~20d;

  c.当污泥粒径以0.1~0.3mm为主、SVI为70~80mL g-1左右时,反应柱的运行参数调整为:进水CODCr浓度提高至500mg L-1、进水氨氮浓度50mg L-1、总磷浓度为5mg L-1、曝气量为4L min-1、沉降时间缩短至5min,在此参数条件下运行15~20d;

  d.当污泥粒径增大至0.3~0.7mm、SVI为50~60mL g-1左右时,反应柱的运行参数调整为:进水CODCr浓度提高至800mg L-1、进水氨氮浓度提高至60mg L-1、总磷浓度为5mg L-1、曝气量为4L min-1、沉降时间缩短至3min,在此参数条件下运行25~30d;

  e.当污泥粒径达0.5~1.0mm、SVI为30~40mL g-1左右、反应柱中CODCr和氨氮去除率能达85%以上时,视为污泥颗粒化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在SBR反应柱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BR反应柱的高径比为3.6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SBR反应柱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D,逐步在模拟废水中添加30%、50%、100%实际生活污水,考察好氧颗粒污泥对实际生活污水的适应性及除污效果,在运行周期中增加缺氧段,缺氧段时间控制在0.5~1h,为好氧颗粒污泥中反硝化菌提供缺氧环境,提高除氮效果。

  说明书

  一种在SBR反应柱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开发及应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SBR反应柱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方法。

  背景技术

  污泥颗粒化是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微生物通过相互聚集而形成的一种比重较大、体积较大及体制条件较好的微生物聚集体。与传统的活性污泥相比,好氧颗粒污泥不仅具有出色的沉降性能、较强的抗毒性能力,因其特殊的生物结构还能够进行同步硝化反硝化。经过20多年的研究,在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方式、形成条件、形成机理以及对市政废水、工业废水等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好氧颗粒污泥法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高效污水处理技术,因其处理高效、成本较低及污泥产量小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关注。

  目前好氧颗粒污泥的核心技术由荷兰等国科学家掌握,最具代表性的是荷兰TUDelft的Mark van Loosdrecht教授团队,他们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好氧颗粒污泥,在2007年将该技术大规模工程应用,并将该技术命名为“Nereda工艺”,目前在全世界已有20多个工程项目应用了Nereda工艺,取得良好效果。国内对该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机理、条件控制及污水处理方面。

  由于现有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需要在高径比大于10的SBR反应柱中进行,建设及运营成本高,导致好氧颗粒污泥技术难以大规模实际工程应用,而常规SBR反应柱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较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采用高径比大于10的SBR反应柱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建设及运营成本高,导致无法大规模实际工程应用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在SBR反应柱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方法。

  本发明实现发明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在SBR反应柱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方法,在高径比小于6的常规SBR反应柱中,通过控制反应柱的运行参数,将絮状活性污泥逐步转变成密实的颗粒状污泥,获得沉降快、除污性能优良的好氧颗粒污泥,具体步骤为:

  A.取经预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作为接种污泥,用高径比小于6的常规SBR反应柱作为反应器,用模拟废水对活性污泥进行培养驯化3~5d,在污泥SVI为95~100mL g-1时,视为培养驯化结束;

  B.将进水CODCr浓度从150mg L-1逐步提高至800mg L-1、进水氨氮浓度从30mg L-1逐步提高至60mg L-1、沉降时间从15min逐步缩短至3min,逐步增大好氧颗粒污泥粒径,完成污泥颗粒化;

  C.在污泥颗粒化完成后,控制反应柱的运行参数,进水CODCr浓度保持在100mg L-1以上、进水氨氮浓度保持在5mg L-1以上、总磷浓度保持在3mg L-1以上、曝气量保持在2Lmin-1以上、沉淀时间控制在3~5min,保持好氧颗粒污泥稳定运行,不出现好氧颗粒污泥大规模解体现象。

  进一步的,所述的步骤B包括:

  a.初始状态反应柱的运行参数为:进水CODCr浓度为150mg L-1、进水氨氮浓度为30mg L-1、总磷浓度为5mg L-1、曝气量为4L min-1、沉降时间为15min,在此参数条件下运行25~30d;

  b.当出现较多块状污泥、SVI为80~90mL g-1时,反应柱的运行参数调整为:进水CODCr浓度提高至300mg L-1、进水氨氮浓度提高至40mg L-1、总磷浓度为5mg L-1、曝气量为4Lmin-1、沉降时间缩短至8min,在此参数条件下运行15~20d;

  c.当污泥粒径以0.1~0.3mm为主、SVI为70~80mL g-1左右时,反应柱的运行参数调整为:进水CODCr浓度提高至500mg L-1、进水氨氮浓度50mg L-1、总磷浓度为5mg L-1、曝气量为4L min-1、沉降时间缩短至5min,在此参数条件下运行15~20d;

  d.当污泥粒径增大至0.3~0.7mm、SVI为50~60mL g-1左右时,反应柱的运行参数调整为:进水CODCr浓度提高至800mg L-1、进水氨氮浓度提高至60mg L-1、总磷浓度为5mg L-1、曝气量为4L min-1、沉降时间缩短至3min,在此参数条件下运行25~30d;

  e.当污泥粒径达0.5~1.0mm、SVI为30~40mL g-1左右、反应柱中CODCr和氨氮去除率能达85%以上时,视为污泥颗粒化完成。

  进一步的,所述的SBR反应柱的高径比为3.67。

  进一步的,还包括步骤D,逐步在模拟废水中添加30%、50%、100%实际生活污水,考察好氧颗粒污泥对实际生活污水的适应性及除污效果,在运行周期中增加缺氧段,缺氧段时间控制在0.5~1h,为好氧颗粒污泥中反硝化菌提供缺氧环境,提高除氮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可在常规SBR反应柱中培养出沉降快、微生物量大及除污性能好的好氧颗粒污泥,与现有的在高径比大于10的SBR反应柱中培养相比,降低了建设及运营成本,弥补了常规SBR反应柱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的空白,是一种高效经济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为该技术的规模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行性。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