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6.11.25
公开(公告)日2017.08.08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雨污混流废水处理系统,雨污管道将污水输送至纳污池,所述纳污池旁设有内层小池,所述内层小池和纳污池之间通过纳污隔板间隔,所述纳污隔板上檐设有纳污溢流口,所述内层小池通过污水管道将污水输送至厌氧反应池,所述厌氧反应池上方设有盖板,所述厌氧反应池的一侧池壁设有厌氧溢流口,所述厌氧溢流口溢出的污水经管道输送至生态氧化池,所述生态氧化池的达标排放管排出废水至河道。本实用新型利用砖砌截污纳污池、厌氧反应池及生态氧化塘的工艺,对雨污混流废水实行生物处理,能够让雨污混流废水得到较好的处理,从而实现达标后排放至河道,避免给城市河道造成严重污染。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雨污混流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雨污管道将污水输送至纳污池,所述纳污池旁设有内层小池,所述内层小池和纳污池之间通过纳污隔板间隔,所述纳污隔板上檐设有纳污溢流口,所述内层小池通过污水管道将污水输送至厌氧反应池,所述厌氧反应池上方设有盖板,所述厌氧反应池的一侧池壁设有厌氧溢流口,所述厌氧溢流口溢出的污水经管道输送至生态氧化池,所述生态氧化池的达标排放管排出废水至河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污混流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设有应急排放管,所述应急排放管连通内层小池并将池内水直接输送至河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污混流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设有提升泵,所述提升泵的泵提升管延伸至厌氧反应池,所述提升泵的泵排水管延伸至市政污水管井,用于驱动所述提升泵启闭的液位开关设有液位浮球,所述液位浮球置于厌氧反应池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雨污混流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污管道设有流量传感器,所述内层小池内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流量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输送信号至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输出驱动信号至应急排放管上的电磁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雨污混流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达标排放管设有电子流量计,所述电子流量计输出信号至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设有通信单元,所述通信单元发出所采集参数信号至远端服务器。
说明书
一种雨污混流废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的排水体系主要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放模式,该模式将雨水与污水完全分开,利用各自的管道进行输送、处理及排放,污水能够完全进入污水管网进行处理,从而实现达标排放。
但是由于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导致雨污分流实行非常困难,首先一些老旧小区受到以前政府政策、施工技术落后等客观条件制约,没有对雨水及污水进行分类搜集排放;其次,虽然新建小区设计上对雨污分流有明确要求,但是在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并未严格按照图纸施工,致使雨污管道施工接入混乱,同时附近居民及单位为了排水通畅,而将污水私自就近接入了雨水管网,最后污水随着雨水流入附近河道,导致城市河道的严重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实现一种能够让雨污混流废水得到较好处理的装置,从而实现达标后排放至河道,避免给城市河道造成严重污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雨污混流废水处理系统,雨污管道将污水输送至纳污池,所述纳污池旁设有内层小池,所述内层小池和纳污池之间通过纳污隔板间隔,所述纳污隔板上檐设有纳污溢流口,所述内层小池通过污水管道将污水输送至厌氧反应池,所述厌氧反应池上方设有盖板,所述厌氧反应池的一侧池壁设有厌氧溢流口,所述厌氧溢流口溢出的污水经管道输送至生态氧化池,所述生态氧化池的达标排放管排出废水至河道。
所述系统设有应急排放管,所述应急排放管连通内层小池并将池内水直接输送至河道。
所述系统设有提升泵,所述提升泵的泵提升管延伸至厌氧反应池,所述提升泵的泵排水管延伸至市政污水管井,用于驱动所述提升泵启闭的液位开关设有液位浮球,所述液位浮球置于厌氧反应池内。
所述雨污管道设有流量传感器,所述内层小池内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流量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输送信号至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输出驱动信号至应急排放管上的电磁阀。
所述达标排放管设有电子流量计,所述电子流量计输出信号至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设有通信单元,所述通信单元发出所采集参数信号至远端服务器。
本实用新型利用砖砌截污纳污池、厌氧反应池及生态氧化塘的工艺,对雨污混流废水实行生物处理,能够让雨污混流废水得到较好的处理,从而实现达标后排放至河道,避免给城市河道造成严重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