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6.11.22
公开(公告)日2017.10.31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藻处理污水装置。其中,该装置包括:一级处理池、二级处理池、不透水的挡板、微藻养殖装置和微生物吸附装置;其中,一级处理池与二级处理池沿水体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并且,一级处理池与二级处理池相连通;挡板置于一级处理池和二级处理池的连通处,并且,挡板的第一端设置有出水口,一级处理池的液位和二级处理池的液位均低于挡板的第二端;微藻养殖装置设置于一级处理池,微生物吸附装置与二级处理池的内壁相连接。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微藻污水处理装置采用微藻吸收N、P,微藻养殖量和养殖占地面积均比水生植物要小。此外,利用微生物吸附装置进一步吸收微藻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机物,进一步净化了水体。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微藻处理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级处理池(1)、二级处理池(2)、不透水的挡板(3)、微藻养殖装置(4)和微生物吸附装置(5);其中,
所述一级处理池(1)与所述二级处理池(2)沿水体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并且,所述一级处理池(1)与所述二级处理池(2)相连通;
所述挡板(3)置于所述一级处理池(1)和所述二级处理池(2)的连通处,并且,所述挡板(3)的第一端设置有出水口(31),所述一级处理池(1)的液位和所述二级处理池(2)的液位均低于所述挡板(3)的第二端;
所述微藻养殖装置(4)设置于所述一级处理池(1)内,所述微生物吸附装置(5)与所述二级处理池(2)的内壁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藻处理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藻养殖装置(4)包括:第一支撑体和多个第一载体(41);其中,
所述第一支撑体与所述一级处理池(1)的内壁相连接,各所述第一载体(41)均与所述第一支撑体相连接,并且,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载体(41)相连接,各所述第一载体(41)用于微藻的吸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藻处理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藻养殖装置(4)还包括:微藻细胞接种装置(42);其中,
所述微藻细胞接种装置(42)设置于所述一级处理池(1)的水体上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藻处理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吸附装置(5)包括:第二载体、好氧微生物层和厌氧微生物层;其中,
所述第二载体与所述二级处理池(2)的内壁相连接;
所述好氧微生物层和所述厌氧微生物层均设置于所述第二载体上,并且,所述厌氧微生物层设置于所述好氧微生物层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藻处理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体搅动装置(6);其中,
所述水体搅动装置(6)设置于所述一级处理池(1)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藻处理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体搅动装置(6)包括:第一旋转轴和搅拌桨;其中,
所述第一旋转轴与所述搅拌桨相连接,所述第一旋转轴用于与电动机的输出轴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藻处理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处理池(1)的池底间隔设置有凸起部(11)和凹陷部(12)。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微藻处理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潜流部件(7);其中,
所述潜流部件(7)与所述二级处理池(2)的内壁相连接,并且,所述潜流部件(7)设置于所述微生物吸附装置(5)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藻处理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流部件(7)包括:第三载体、第一石层、第二石层和第三石层;其中,
所述第三载体与所述二级处理池(2)的内壁相连接;
所述第一石层、所述第二石层和所述第三石层均设置于所述第三载体上且从下至上依次设置,并且,构成所述第一石层、所述第二石层和所述第三石层的石粒的粒径逐渐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微藻处理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截留采收装置(8);其中,
所述截留采收装置(8)设置于所述一级处理池(1)内,并且,所述截留采收装置(8)挡设于所述挡板(3)的出水口(31),所述截留采收装置用于使水体从所述一级处理池(1)内流入所述二级处理池(2)内且截留采收所述微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微藻处理污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截留采收装置(8)包括:第二支撑体、第二旋转轴和丝网;其中,
所述第二支撑体与所述一级处理池(1)的内壁相连接,所述第二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支撑体可转动地连接;
所述丝网绕设于所述第二旋转轴,并且,所述丝网挡设于所述挡板(3)的出水口(31)。
说明书
微藻处理污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微藻处理污水装置。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排水中的N、P浓度比自然界的河水中的N、P浓度高,通过自然界现有的绿植能够达到吸收的N、P的效果,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污水排放量增大,自然界的自身处理量已经不能满足完全处理排水的需求。为了可以满足完全处理排水的需求,通常建造人工湿地对污水进行处理,然后再将处理过后的污水排入江河。
现有的人工湿地虽然能够对排水进行处理,但是所需要的绿植量和土地面积大均很大。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微藻处理污水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人工湿地采用绿植吸收N、P导致的所需绿植量大以及土地面积大的问题。
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微藻处理污水装置,其中,该装置包括:一级处理池、二级处理池、不透水的挡板、微藻养殖装置和微生物吸附装置;其中,一级处理池与二级处理池沿水体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并且,一级处理池与二级处理池相连通;挡板置于一级处理池和二级处理池的连通处,并且,挡板的第一端设置有出水口,一级处理池的液位和二级处理池的液位均低于挡板的第二端;微藻养殖装置设置于一级处理池,微生物吸附装置与二级处理池的内壁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微藻处理污水装置中,微藻养殖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体和多个第一载体;其中,第一支撑体与一级处理池的内壁相连接,各第一载体均与第一支撑体相连接,并且,两个相邻的第一载体相连接,各第一载体用于微藻的吸附。
进一步地,上述微藻处理污水装置中,微藻养殖装置还包括:微藻细胞接种装置;其中,微藻细胞接种装置设置于一级处理池的水体上游。
进一步地,上述微藻处理污水装置中,微生物吸附装置包括:第二载体、好氧微生物层和厌氧微生物层;其中,第二载体与二级处理池的内壁相连接;好氧微生物层和厌氧微生物层均设置于第二载体上,并且,厌氧微生物层设置于好氧微生物层上方。
进一步地,上述微藻处理污水装置,还包括:水体搅动装置;其中,水体搅动装置设置于一级处理池。
进一步地,上述微藻处理污水装置中,水体搅动装置包括:第一旋转轴和搅拌桨;其中,第一旋转轴与搅拌桨相连接,第一旋转轴用于与电动机的输出轴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微藻处理污水装置中,一级处理池的池底间隔设置有凸起部和凹陷部。
进一步地,上述微藻处理污水装置,还包括:潜流部件;其中,潜流部件与二级处理池的内壁相连接,并且,潜流部件设置于微生物吸附装置的上方。
进一步地,上述微藻处理污水装置中,潜流部件包括:第三载体、第一石层、第二石层和第三石层;其中,第三载体与二级处理池的内壁相连接;第一石层、第二石层和第三石层均设置于第三载体上且从下至上依次设置,并且,构成第一石层、第二石层和第三石层的石粒的粒径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上述微藻处理污水装置,还包括:截留装采收置;其中,截留采收装置设置于一级处理池内,并且,截留采收装置挡设于挡板的出水口,截留装置用于使水体从一级处理池内流入二级处理池内且截留采收微藻。
进一步地,上述微藻处理污水装置中,截留采收装置包括:第二支撑体、第二旋转轴和丝网;其中,第二支撑体与一级处理池的内壁相连接,第二旋转轴与第二支撑体可转动地连接;丝网绕设于第二旋转轴,并且,丝网挡设于挡板的出水口。
本实用新型中的微藻的光合作用能力是水生植物的2~5倍,吸收N、P量相同的情况下,微藻养殖的占地面积比水生植物要小,并且,经过微藻光合作用后,微藻放出的氧气溶解在水体中,这样溶氧浓度高的水体自身就形成了可以氧化分解有机物的作用,一部分的有机物在水体流动的过程中就已经被分解。此外,利用微生物吸附装置进一步吸收微藻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机物,降低了水体中COD的浓度,进一步净化了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