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400-000-2365

污泥转运泥斗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时间:2018-1-27 16:56:14

污水处理专利技术

  申请日2017.01.11

  公开(公告)日2017.08.04

  IPC分类号B65D90/00; B65D90/48; B65D88/54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作业效率高、成本低的污泥转运泥斗,包括有转运泥斗主体,所述转运泥斗主体呈方形并设置有上端开口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中设置有推泥板,所述推泥板的高度大于转运泥斗主体,所述推泥板后端连接有用于推动其移动的第一油缸,所述转运泥斗主体设置有位于推泥板前面的卸泥门,所述卸泥门连接有推动其启闭的第二油缸。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泥转运泥斗,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转运泥斗主体(12),所述转运泥斗主体(12)呈方形并设置有上端开口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中设置有推泥板(13),所述推泥板(13)的高度大于转运泥斗主体(12),所述推泥板(13)后端连接有用于推动其移动的第一油缸(14),所述转运泥斗主体(12)设置有位于推泥板(13)前面的卸泥门(15),所述卸泥门(15)连接有推动其启闭的第二油缸(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泥转运泥斗,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泥斗主体(12)的底下设置有称重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污泥转运泥斗,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泥板(13)的上部设置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朝向推泥板(13)的后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污泥转运泥斗,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泥门(15)设置有平板插装门,所述转运泥斗主体(12)设置有用于插座泥门(15)的竖向插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污泥转运泥斗,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泥门(15)的上端设置有延伸至转运泥斗主体(12)外的支耳,所述第二油缸(16)连接在转运泥斗主体(12)外壁上并在竖向布置,所述第二油缸(16)的活塞杆端部与支耳固接。

  说明书

  一种污泥转运泥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领域,具体是一种污泥转运泥斗。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厂日益增多,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城市窨井污泥、污水厂沉降污泥,化工厂、冶炼厂、污水池、事故槽等工况都存在着低位池的沉淀污泥,这些污泥在进入下道工序处理时,都要提升转运至泥斗进行集中与储存,但污泥的提升转运是业内长期的难题,并没有合适的转运泥斗,现有技术是采用挖掘机的挖斗作为转运泥斗,辅以人工协助的方式进行作业,效率低下,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泥转运泥斗,作业效率高,减低污泥转运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污泥转运泥斗,包括有转运泥斗主体,所述转运泥斗主体呈方形并设置有上端开口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中设置有推泥板,所述推泥板的高度大于转运泥斗主体,所述推泥板后端连接有用于推动其移动的第一油缸,所述转运泥斗主体设置有位于推泥板前面的卸泥门,所述卸泥门连接有推动其启闭的第二油缸。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转运泥斗主体的底下设置有称重传感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推泥板的上部设置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朝向推泥板的后侧。

  进一步改进,所述卸泥门设置有平板插装门,所述转运泥斗主体设置有用于插座泥门的竖向插槽。

  进一步改进,所述卸泥门的上端设置有延伸至转运泥斗主体外的支耳,所述第二油缸连接在转运泥斗主体外壁上并在竖向布置,所述第二油缸的活塞杆端部与支耳固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转运泥斗装载完成后,移动至卸污泥的位置,第一油缸、第二油缸联动,第二油缸推动卸泥门开启,第一油缸推动推泥板将污泥推出,然后污泥经过卸泥滑板滑入泥斗中,完成提升转运;污泥全部推出后,第一油缸拉动推泥板收回,第二油缸推动卸泥门关闭,即可进行下一次的转运作业。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实用,作业流程自动化,效率高,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