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6.12.27
公开(公告)日2017.06.30
IPC分类号C02F11/14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污泥回流反应器,主要针对污泥回流装置结构复杂,不适用与小型处理构筑物或小型处理设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的污泥回流反应器,包括一内筒、一外筒和一进水管;其中,所述外筒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并与澄清区连通;所述内筒的一端通过外筒的开口端伸入外筒内并与所述外筒连通,所述内筒的另一端开口并与污泥区连通;所述进水管出水口设置在污泥区内,所述进水管出水口的直径小于所述内筒连通污泥区一端的直径;所述进水管出水口沿轴向的投影在所述内筒连通污泥一端的开口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污泥的自动回流,并且回流量随水量自动调节。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泥回流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内筒、一外筒和一进水管;
其中,所述外筒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并与澄清区连通;
所述内筒的一端通过外筒的开口端伸入外筒内并与所述外筒连通,所述内筒的另一端开口并与污泥区连通;
所述进水管出水口设置在污泥区内,所述进水管出水口的直径小于所述内筒连通污泥区一端的直径;
所述进水管出水口沿轴向的投影在所述内筒连通污泥一端的开口范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污泥回流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设置有一锥管段,所述锥管段内的水流由大径端向小径端流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污泥回流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包括依次同轴连通的大径管、锥形管和小径管,所述外筒包括依次同轴连通的大径管、锥形管和小径管;所述内筒的锥形管锥度与所述外筒的锥形管锥度相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污泥回流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伸入所述内筒。
5.如权利要求3所述污泥回流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与所述内筒、外筒均同轴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污泥回流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外筒和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均竖直设置。
说明书
污泥回流反应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泥回流反应器。
背景技术
在给水处理、排水处理的混凝工艺中,为了降低药剂用量,提高混凝效果,会设置污泥回流系统。
常规的含污泥回流的混凝工艺通常由污泥回流泵、混合池、混合搅拌机、絮凝池、絮凝搅拌机构成。其中,污泥回流泵、混合搅拌机、絮凝搅拌机均需要电力驱动。
常规的含污泥回流的混凝工艺在大型的水处理工程中经常被采用,但由于污泥回流系统较为复杂,在小型水处理构筑物或小型水处理设备里一般不会采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污泥回流反应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污泥回流反应器,包括一内筒、一外筒和一进水管;
其中,所述外筒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并与澄清区连通;
所述内筒的一端通过外筒的开口端伸入外筒内并与所述外筒连通,所述内筒的另一端开口并与污泥区连通;
所述进水管出水口设置在污泥区内,所述进水管出水口的直径小于所述内筒连通污泥区一端的直径;
所述进水管出水口沿轴向的投影在所述内筒连通污泥一端的开口范围内。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设置有一锥管段,所述锥管段内的水流由大径端向小径端流动。
进一步地,所述内筒包括依次同轴连通的大径管、锥形管和小径管,所述外筒包括依次同轴连通的大径管、锥形管和小径管;所述内筒的锥形管锥度与所述外筒的锥形管锥度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伸入所述内筒。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与所述内筒、外筒均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内筒、外筒和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均竖直设置。
本实用新型污泥回流反应器的进水管的出水口为流动的水,流动的水会在出口处形成负压,利用负压将活性污泥吸入内筒内,在内筒下部的混合区进行混合后,进入内筒上部以及外筒上部的反应区进行絮凝反应,在外筒的外部可以结合澄清工艺即可实现固液分离。
为了提高回流的效果,还可以采用射流器原理,进水管的进水管喷口处设渐缩管,增加出口处的流速,也就可以增加出口处的负压,提高污泥的回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