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6.06.24
公开(公告)日2016.12.14
IPC分类号E03F5/10; C02F9/04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杂排水处理一体机,包括壳体(19)、混凝室(12)、加药室(18)、沉淀区(13)、过滤间(14)、清水池(15)及设备间(16),混凝室(12)、沉淀区(13)、过滤间(14)、清水池(15)依次连通,加药室(18)设于沉淀区(13)后方,清水池(15)后方设有设备间(16),壳体(19)上设有用于接入雨水的进水管(1)、用于连接回用管路的出水管(10)、用于清水池溢流的溢流管(9)、用于清水池排空的放空管(11)以及用于混凝室(12)排污的排污管(3),设备间(16)内设有回用水泵;本实用新型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施工安装方便、占地面积小、节省空间等优点。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杂排水处理一体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9),所述壳体(19)内设有混凝室(12)、加药室(18)、沉淀区(13)、过滤间(14)、清水池(15)及设备间(16),所述混凝室(12)、沉淀区(13)、过滤间(14)、清水池(15)依次连通,所述加药室(18)设于沉淀区(13)后方,所述清水池(15)后方设有设备间(16),所述壳体(19)上设有用于接入雨水的进水管(1)、用于连接回用管路的出水管(10)、用于清水池(15)溢流的溢流管(9)、用于清水池(15)排空的放空管(11)以及用于混凝室(12)排污的排污管(3),所述进水管(1)、排污管(3)与混凝室(12)连通,所述进水管(1)连接于混凝室(12)上部,所述排污管(3)连接于混凝室(12)下部,所述出水管(10)与设备间(16)连通,所述溢流管(9)、放空管(11)与清水池(15)连通,所述溢流管(9)连接于清水池(15)上部,所述放空管(11)连接于清水池(15)下部,所述设备间(16)内设有回用水泵,所述回用水泵与出水管(10)相连,所述加药室(18)内设有混凝加药系统和消毒加药系统,所述回用水泵、混凝加药系统、消毒加药系统分别通过PLC连接控制系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杂排水处理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室(12)内设有导流板(2),所述混凝室(12)与沉淀区(13)之间设有过水孔(4),所述混凝室(12)与沉淀区(13)通过过水孔(4)相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杂排水处理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2)自上而下交错相对设置,相邻两层所述导流板(2)之间设有间隙,交错相对的所述导流板(2)之间形成折线形通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杂排水处理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13)内设有多个蜂窝斜管(6),所述沉淀区(13)内蜂窝斜管(6)下方设有沉泥斗(5),所述沉淀区(13)内蜂窝斜管(6)上方设有填料(7)。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杂排水处理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7)为软性填料,所述填料(7)上方与过滤间(14)之间设有过水孔二,所述过水孔二用于连通过滤间(14)。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杂排水处理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间(14)与清水池(15)之间设有过滤隔板(8),所述过滤间(14)与清水池(15)通过过滤隔板(8)相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杂排水处理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加药系统包括混凝药桶、搅拌器、混凝剂投药泵,所述消毒加药系统包括消毒药桶、消毒剂投药泵。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杂排水处理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13)后方设有自控室(17),所述控制系统设于自控室(17)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杂排水处理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用水泵采用变频回用水泵。
说明书
杂排水处理一体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收集利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雨水净化回收的杂排水处理一体机。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表不透水面积不断增大,地表径流量增加,洪峰流量增大且时间提前,导致城市的防灾能力减弱、暴雨洪水灾害发生的几率增大,强烈干扰了城市原有水文生态,破坏了自然的水文循环过程。雨水利用工程是要保证地面硬化造成的雨水径流量全部被拦蓄并利用,保证向小区外排放的雨水径流量不大于地面硬化之前的水平。
目前,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一般由收集系统(包含收集管道系统、初期雨水弃流、雨水蓄水池)、净化处理系统(包含预处理、过滤、消毒)和回用系统(包括提升设备、回用管道系统、控制系统)组成。现有的雨水净化处理系统和回用系统以单个设备安装为主,安装不方便、耗时较长,并且对安装的场地具有一定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杂排水处理一体机,实现了设备的一体化,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施工安装方便、占地面积小、节省空间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杂排水处理一体机,包括壳体19,所述壳体19内设有混凝室12、加药室18、沉淀区13、过滤间14、清水池15及设备间16,所述混凝室12、沉淀区13、过滤间14、清水池15依次连通,所述加药室18设于沉淀区13后方,所述清水池15后方设有设备间16,所述壳体19上设有用于接入雨水的进水管1、用于连接回用管路的出水管10、用于清水池15溢流的溢流管9、用于清水池15排空的放空管11以及用于混凝室12排污的排污管3,所述进水管1、排污管3与混凝室12连通,所述进水管1连接于混凝室12上部,所述排污管3连接于混凝室12下部,所述出水管10与设备间16连通,所述溢流管9、放空管11与清水池15连通,所述溢流管9连接于清水池15上部,所述放空管11连接于清水池15下部,所述设备间16内设有回用水泵,所述回用水泵与出水管10相连,所述加药室18内设有混凝加药系统和消毒加药系统,所述回用水泵、混凝加药系统、消毒加药系统分别通过PLC连接控制系统。
所述混凝室12内设有导流板2,所述混凝室12与沉淀区13之间设有过水孔4,所述混凝室12与沉淀区13通过过水孔4相连通。
所述导流板2自上而下交错相对设置,相邻两层所述导流板2之间设有间隙,交错相对的所述导流板2之间形成折线形通道。
所述沉淀区13内设有多个蜂窝斜管6,所述沉淀区13内蜂窝斜管6下方设有沉泥斗5,所述沉淀区13内蜂窝斜管6上方设有填料7。
所述填料7为软性填料,所述填料7上方与过滤间14之间设有过水孔二,所述过水孔二用于连通过滤间14。
所述过滤间14与清水池15之间设有过滤隔板8,所述过滤间14与清水池15通过过滤隔板8相连通。
所述混凝加药系统包括混凝药桶、搅拌器、混凝剂投药泵,所述消毒加药系统包括消毒药桶、消毒剂投药泵。
所述沉淀区13后方设有自控室17,所述控制系统设于自控室17内。
所述回用水泵采用变频回用水泵。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结构新颖、简单,设计合理,通过将雨水净化处理系统与雨水回收利用系统集合为一体,从而实现了设备的一体化,采用模块化设计,实现了施工安装的方便,且占地面积小,节省了空间,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