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处理脱水污泥干发酵技术

发布时间:2018-4-10 20:15:34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5.09.06

  公开(公告)日2015.11.11

  IPC分类号C02F11/04

  摘要

  本发明属于脱水污泥资源化与生物能源开发利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处理脱水污泥的干发酵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处理脱水污泥的厌氧干发酵产沼气装置。该装置包括发酵罐体(1)、渗滤液回收和菌液喷淋系统、三级螺旋进料系统(6)以及负压出料系统。采用三级螺旋进料方式投入脱水污泥,另一端采用负压出料系统将发酵完的残渣排出,完成换料,降低了进出料难度,同时将渗滤液回收、菌液喷淋和搅拌与干发酵技术配合,能使脱水污泥和菌种充分接触,传热传质均匀,提高了产气率,并极大地减少了用水量需求,几乎没有污水排出,资源化利用率高。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处理脱水污泥的干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装置包括发酵罐体(1)、渗滤液回收和菌液喷淋系统、三级螺 旋进料系统(6)以及负压出料系统;

  其中,发酵罐体(1)内部沿轴向设置搅拌器(7),搅拌器(7) 的一端由搅拌器支架(25)支撑,另一端与发酵罐体(1)外部的第一 电机(20)连接;发酵罐体(1)内设置热水循环管(18);发酵罐体 (1)顶部设置超声液位计(22)、压力安全阀(4)和出气口(5);发 酵罐体(1)侧面设置温度计(21)和取样器(23);

  渗滤液回收和菌液喷淋系统包括渗滤板(8)、渗滤液收集管(13)、 第一管道泵(14)、菌种驯化罐(15)、第二管道泵(16)、喷淋管(2) 和喷淋头(3),其中,渗滤板(8)设置于发酵罐体(1)内搅拌器(7) 下方,渗滤板(8)上设置均匀分布的渗滤孔,渗滤液收集管(13)设 置在渗滤板(8)的下方、与第一电机(20)相对应的一侧;渗滤液收 集管(13)通过管道依次与第一管道泵(14)、菌种驯化罐(15)、第 二管道泵(16)以及喷淋管(2)连接;喷淋管(2)设置于发酵罐体 (1)内搅拌器(7)上方;喷淋管(2)上均匀分布设置多个喷淋头(3); 菌种驯化罐(15)内含降解絮凝剂的菌种、甲烷菌;

  发酵罐体(1)外部的第一电机(20)一侧设置三级螺旋进料系统 (6),三级螺旋进料系统(6)的进料管(24)插入发酵罐体(1)内 部的脱水污泥的液面下;

  负压出料系统包括出料管(9)、负压罐(10)、调压装置(11)和 控制装置(12),其中,出料管(9)设置在渗滤板(8)上方、与第一 电机(20)相对的一侧,通过管道与多个并联的负压罐(10)相连并 进一步连接到调压装置(11)和控制装置(1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脱水污泥的干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降解絮凝剂的菌种为藤黄微球菌、宛氏拟青霉、硫酸盐还原 菌、腐生菌、假单胞菌、白腐真菌、里拉微球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鲍氏不动杆菌、玫瑰色微球菌、变异微球菌、类志贺邻单胞菌中的一 种或多种。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处理脱水污泥的干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

  发酵罐体(1)外表面覆盖有外保温材料(19)。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处理脱水污泥的干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酵罐体(1)由支架(17)支撑在地面上。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处理脱水污泥的干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取样器(23)设置在发酵罐体(1)内不同高度上。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处理脱水污泥的干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淋管(2)呈多支均匀排列。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处理脱水污泥的干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料管(24)和出料管(9)上设置开关阀。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处理脱水污泥的干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

  每根喷淋管(2)与第二管道泵(16)连接的一端设有开关阀。

  说明书

  一种处理脱水污泥的干发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脱水污泥资源化与生物能源开发利用技术领域,涉及 一种处理脱水污泥的干发酵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处理脱水污泥的厌氧 干发酵产沼气装置。

  背景技术

  脱水污泥是污水处理厂污泥经絮凝处理后的污泥,含水量约为 80%,可作为可利用的生物质资源。我国污水处理行业迅速发展,产生 大量脱水污泥,但是,脱水污泥亲水性差、流动性差、极易腐败、处 置难度高。

  目前,厌氧发酵是脱水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有效办法,但脱水污泥 的厌氧发酵普遍采用污泥湿法,这种发酵方式原料浓度低、需水量大, 在发酵完成后,发酵残留液处理困难,如果处理不当,容易造成二次 污染。对于发酵后的出料方式,现在普遍采用自重力出料方式或螺旋 出料方式,出料困难、容易造成堵塞,使生产不能连续正常运行。

  国外干发酵技术已经成熟,例如德国车库型工艺、法国Valorga工 艺、比利时Dranco工艺、瑞典Kompogas卧桶式搅拌工艺等,已经投 入生产使用,用于规模化沼气生产。我国在21世纪初开始了大型干发 酵反应器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步应用阶段,我国现在的干发酵技术包 括覆膜槽生物反应器、地下敞口式覆膜发酵池、柔性顶膜车库式干发 酵技术等。干发酵技术具有底物浓度高、产气率高、节约水量等优点, 但是也存在传热传质不均匀、接种物与底物混合不均匀以及发酵环境 难以控制等问题。

  闫志英等人(公开号:CN201670835U)在2010年提出了一种车 库式厌氧干发酵装置,在气缸的推拉下实现了上下旋转式关闭和开启, 方便进出料;通过消化渗滤液循环回流和菌种投加,使传热传质效率 增高。董长青等人(公开号:CN102533523B)在2011年提出了一种 集装箱式的干发酵系统,利用固定在发酵间天花板上可伸缩的不锈钢 罩配合带有车轮的可移动干发酵装置,方便进出料,实现了低能耗运 行。雷云辉等人(公开号:CN102517201B)在2012年提出了一种干 发酵装置,采用上推流结合螺旋输送的方式完成换料,降低了进出料 难度。但是,这些装置不适合于脱水污泥原料,不同程度地存在进出 料难、传热传质效果差等问题,因此,提供一种处理脱水污泥的干发 酵装置,以实现脱水污泥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利用,同时增加 产气效率和产气量,提高装置的实用性,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 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处理脱水污泥的干发酵装置,采用三 级螺旋进料方式和负压出料的方式方便进出料,利用渗滤液回收、驯 化菌液喷淋和搅拌的方式,提高传热传质效率和产气效率,实现了脱 水污泥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利用,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处理脱水污泥的干发酵装置,该装置包括发酵罐体1、渗滤 液回收和菌液喷淋系统、三级螺旋进料系统6以及负压出料系统;

  其中,发酵罐体1内部沿轴向设置搅拌器7,搅拌器7的一端由搅 拌器支架25支撑,另一端与发酵罐体1外部的第一电机20连接;发 酵罐体1内设置热水循环管18;发酵罐体1顶部设置超声液位计22、 压力安全阀4和出气口5;发酵罐体1侧面设置温度计21和取样器23;

  渗滤液回收和菌液喷淋系统包括渗滤板8、渗滤液收集管13、第 一管道泵14、菌种驯化罐15、第二管道泵16、喷淋管2和喷淋头3, 其中,渗滤板8设置于发酵罐体1内搅拌器7下方,渗滤板8上设置 均匀分布的渗滤孔,渗滤液收集管13设置在渗滤板8的下方、与第一 电机20相对应的一侧;渗滤液收集管13通过管道依次与第一管道泵 14、菌种驯化罐15、第二管道泵16以及喷淋管2连接;喷淋管2设置 于发酵罐体1内搅拌器7上方;喷淋管2上均匀分布设置多个喷淋头3; 菌种驯化罐15内含降解絮凝剂的菌种、甲烷菌;

  发酵罐体1外部的第一电机20一侧设置三级螺旋进料系统6,三 级螺旋进料系统6的进料管24插入发酵罐体1内部的脱水污泥的液面 下;

  负压出料系统包括出料管9、负压罐10、调压装置11和控制装置 12,其中,出料管9设置在渗滤板8上方、与第一电机20相对的一侧, 通过管道与多个并联的负压罐10相连并进一步连接到调压装置11和 控制装置12。

  所述降解絮凝剂的菌种为藤黄微球菌、宛氏拟青霉、硫酸盐还原 菌、腐生菌、假单胞菌、白腐真菌、里拉微球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 鲍氏不动杆菌、玫瑰色微球菌、变异微球菌、类志贺邻单胞菌中的一 种或多种。

  发酵罐体1外表面覆盖有外保温材料19。

  所述发酵罐体1由支架17支撑在地面上。

  多个取样器23设置在发酵罐体1内不同高度上。

  所述喷淋管2呈多支均匀排列。

  所述进料管24和出料管9上设置开关阀。

  每根喷淋管2与第二管道泵16连接的一端设有开关阀。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采用三级螺旋进料方式投入脱水污泥,另一端采用负压出料系统 将发酵完的残渣排出,完成换料,降低了进出料难度;负压出料可实 现快速出料,将连接负压出料系统的出料管设置在渗滤板上方,可保 证渗滤板的渗透效率和渗滤液的回收量。同时将渗滤液回收、菌液喷 淋和搅拌与干发酵技术配合,能使脱水污泥和菌种充分接触,传热传 质均匀,提高了产气率,并极大地减少了用水量需求,几乎没有污水 排出,资源化利用率高。

  另外,设置热水循环管,并外表面覆盖保温材料,可维持发酵温 度稳定,获得最佳的发酵效果。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