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5.03.11
公开(公告)日2015.09.02
IPC分类号C02F3/30
摘要
本实用新型一种低碳氮比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自动在线监测与调控系统,包括中央控制系统、反应池组件、在线监控组件及辅助组件,其中,上述反应池组件包括依此连接的第一段缺氧池、第一段厌氧池、第一段好氧池、第二段缺氧池及第二段好氧池,在先监控组件的两端分别与反应池组件及中央控制系统连接,以便检测各反应池内数据参数,并传递至中央控制系统;上述辅助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反应池组件及中央控制系统,以便调节反应池内的数据参数。本实用新型实现了进水自动配水的脱氮除磷工艺自动控制优化运行,对COD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克服了反硝化过程碳源不足等问题,可实现深度脱氮,对磷的去除也有较好的效果,整个系统可实现自动化控制和精准运行。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低碳氮比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自动在线监测与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央控制系统、反应池组件、在线监控组件及辅助组件,其中,上述反应池组件包括依此连接的第一段缺氧池、第一段厌氧池、第一段好氧池、第二段缺氧池及第二段好氧池,在先监控组件的两端分别与反应池组件及中央控制系统连接,以便检测各反应池内数据参数,并传递至中央控制系统;上述辅助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反应池组件及中央控制系统,以便调节反应池内的数据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碳氮比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自动在线监测与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在线监控组件包括一端连接在各反应池上的在线溶氧仪、在线ORP表、在线pH计、在线氨氮分析仪及在线COD分析仪,其中,上述在线溶氧仪、在线ORP表、在线pH计、在线氨氮分析仪及在线COD分析仪的另一端连接在中央控制系统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低碳氮比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自动在线监测与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助组件包括进水泵、可调堰门、搅拌器、鼓风机及污泥回流泵,其中,上述进水泵连接中央控制系统,可调堰门的一端与进水泵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段缺氧池连通,以便控制第一段缺氧池的污水进入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低碳氮比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自动在线监测与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搅拌器分别设置在上述第一段缺氧池、第一段厌氧池及第二段缺氧池内,以便搅拌池水,提高反应效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低碳氮比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自动在线监测与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鼓风机分别与上述第一段好氧池及第二段好氧池连接,以便供氧至池水内;上述污泥回流泵连接在第二段好氧池及第一段缺氧池之间,以便将第二段好氧池的污泥回流至第一段缺氧池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低碳氮比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自动在线监测与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段好氧池及第二段好氧池均包括本体(1)、供氧管、进水管(6)及污泥出管(7),其中,所述的本体(1)内部为空腔结构,供氧管设置在该空腔结构的底部,进水管(6)及污泥出管(7)分别连接在本体(1)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低碳氮比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自动在线监测与调 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氧管包括进气管(2)、主气管(3)及支气管(4),其中上述进气管(2)贯穿本体(1)的侧壁,进气管(2)的外端连接在鼓风机上,进气管(2)的內端连接有主气管(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低碳氮比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自动在线监测与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气管(3)沿本体(1)的侧边延伸;上述支气管(4)包括至少二个,各支气管(4)分别间隔设置在主气管(3)的一侧;支气管(4)上开有至少二个气孔(5),气孔(5)沿支气管(4)间隔设置,鼓风机将气体经主气管(3)导入本体(1)内,以便增强本体(1)内溶液的含氧量,且搅拌溶液。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低碳氮比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自动在线监测与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管(6)设置在本体(1)的侧壁上部,并沿侧壁向下延伸至本体(1)的底部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低碳氮比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自动在线监测与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泥出管(7)设置在本体(1)的侧壁下部,污泥出管(7)的出口位于上述支气管(4)的下部,并与本体(1)的内部连通,以便将本体(1)内的污泥排出。
说明书
一种低碳氮比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自动在线监测与调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指一种低碳氮比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自动在线监测与调控系统。
背景技术
富营养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主要的水污染问题之一,近几年来尽管我国城市污水的处理率不断提高,但是氮、磷污染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甚至有日益严重的趋势。我国的大型湖泊和近岸海域均达中度或重度的富营养污染。如今污水处理的主要矛盾已由有机物污染的去除转变为氮磷污染的去除。污水中的磷通常可以通过投加混凝剂去除,但由于氮化合物的分子量比较小,无法通过投加药剂去除。另外,利用膜处理技术来去除氮化合物,仅反渗透膜技术是最有效的,但该方法成本很高,难以推广应用。而其它的膜处理技术,如纳滤、微滤等均无法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氮化合物,因此氮的去除是污水深度处理的难度和重点,只有利用生物脱氮技术才能去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低碳氮比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自动在线监测与调控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低碳氮比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自动在线监测与调控系统,包括中央控制系统、反应池组件、在线监控组件及辅助组件,其中,上述反应池组件包括依此连接的第一段缺氧池、第一段厌氧池、第一段好氧池、第二段缺氧池及第二段好氧池,在先监控组件的两端分别与反应池组件及中央控制系统连接,以便检测各反应池内数据参数,并传递至中央控制系统;上述辅助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反应池组件及中央控制系统,以便调节反应池内的数据参数。
优选地,所述的在线监控组件包括一端连接在各反应池上的在线溶氧仪、在线ORP表、在线pH计、在线氨氮分析仪及在线COD分析仪,其中,上述在线溶氧仪、在线ORP表、在线pH计、在线氨氮分析仪及在线COD分析仪的另一端 连接在中央控制系统上。
优选地,所述的辅助组件包括进水泵、可调堰门、搅拌器、鼓风机及污泥回流泵,其中,上述进水泵连接中央控制系统,可调堰门的一端与进水泵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段缺氧池连通,以便控制第一段缺氧池的污水进入量。
优选地,所述的搅拌器分别设置在上述第一段缺氧池、第一段厌氧池及第二段缺氧池内,以便搅拌池水,提高反应效率。
优选地,所述的鼓风机分别与上述第一段好氧池及第二段好氧池连接,以便供氧至池水内;上述污泥回流泵连接在第二段好氧池及第一段缺氧池之间,以便将第二段好氧池的污泥回流至第一段缺氧池内。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段好氧池及第二段好氧池均包括本体、供氧管、进水管及污泥出管,其中,所述的本体内部为空腔结构,供氧管设置在该空腔结构的底部,进水管及污泥出管分别连接在本体上。
优选地,所述的供氧管包括进气管、主气管及支气管,其中上述进气管贯穿本体的侧壁,进气管的外端连接在鼓风机上,进气管的內端连接有主气管。
优选地,所述的主气管沿本体的侧边延伸;上述支气管包括至少二个,各支气管分别间隔设置在主气管的一侧;支气管上开有至少二个气孔,气孔沿支气管间隔设置,鼓风机将气体经主气管导入本体内,以便增强本体1内溶液的含氧量,且搅拌溶液。
优选地,所述的进水管设置在本体的侧壁上部,并沿侧壁向下延伸至本体的底部处。
优选地,所述的污泥出管设置在本体的侧壁下部,污泥出管的出口位于上述支气管的下部,并与本体的内部连通,以便将本体内的污泥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中央控制系统引入生物脱氮技术中,实现了进水自动配水的脱氮除磷工艺自动控制优化运行,对COD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同时克服了反硝化过程碳源不足等问题,可实现深度脱氮,此装置对磷的去除也有较好的效果,此外,整个系统可实现全场自动化控制和精准运行。同时,本实用新型将传统生物脱氮的氨化-硝化-反硝化工艺加以改进,通过设置第一段缺氧池、 第一段厌氧池、第一段好氧池,第二段缺氧池和第二段好氧池,可实现按实际污水需求比例配水进入第一段厌氧反应池和第二段缺氧反应池。同时,类似的多级AO工艺同样适用于本技术。此技术无需外加碳源即可实现脱氮除磷,无内回流设施,节省了动力设备和土建成本。另外,本实用新型将传统的好氧池进行改进设计,在好氧池的底部设置有供气管结构,供气管包括进气管、主气管及支气管,进气管与外界的鼓风机连接,主气管连接在进气管上,多个支气管间隔设置在主气管的一侧,气体经支气管的气孔向本体内的溶液中喷出,在提高溶液含氧量的情况下,也起到从下至上搅拌溶液的效果,使溶液中生物菌的分布均匀,使反应更加彻底,可以将传统的搅拌机省略,节省了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