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5.02.15
公开(公告)日2016.10.05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态园林式污水处理方法及系统。将好氧生态设计与厌氧污水处理相结合,以反应池为基础,将模块化的适应系统植入污水处理领域的最新污水处理工艺,是最新的生态设计以及多年污水处理经验的完美结合。技术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创造与现有技术相比更多样化的生物流程,加强综合生态系统的天然进程。
权利要求书
1.生态园林式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脉冲厌氧反应器、生态好氧处理段、二相分离池;所述脉冲厌氧反应器内设置有脉冲布水器、三相分离器、沼气管、出水管,所述脉冲布水器连接进水管并延伸至脉冲厌氧反应器底部,所述三相分离器布置在脉冲厌氧反应器上部并与沼气管相连,所述出水管与生态好氧处理段相连;所述生态好氧处理段为栓接的连续梯流反应池,所述梯流反应池底部设置有曝气口,所述梯流反应池池内悬浮有活性污泥,所述梯流反应池水面设置有支撑网,所述支撑网上种植有净水植物,所述净水植物根茎上设置有微型纤维结构;根据污水处理的程度,所述梯流反应池依次分为缺氧区、好氧区,好氧区末端的梯流反应池设置有污泥回流管连接到缺氧区初始端的梯流反应池内;所述生态好氧处理段与二相分离池连接,污泥从二相分离池回收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园林式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冲布水器包括脉冲罐、布水管,脉冲罐分别与进水管、布水管连接,布水管延伸至脉冲厌氧反应器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园林式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区梯流反应池内的曝气口少于好氧区梯流反应池内的曝气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园林式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当设备用于北方冬季时,梯流反应池外部可设置温室设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园林式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园林式污水处理方法及系统中还设置有消毒池,二相分离池与消毒池相连。
6.生态园林式污水处理方法,其步骤为:
a、厌氧处理:预处理后的污水进入脉冲厌氧反应器,通过脉冲布水方式,利用水力搅拌作用,使微生物与污水中的有机物得到充分的混合并反应,利用异养型兼性细菌将难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易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将复杂的有机物转变成简单的有机物,将不溶性的有机物转化为溶解性的有机物;
b、生态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后的污水进入生态好氧阶段,采用净水植物与微生物协同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O2和大气中的O2向水中扩散,一方面根系通过释放O2,氧化分解根系周围的沉降物,另一方面植物代谢产物和残体及溶解的有机物向水中的悬浮微生物菌落提供食物源;同时,大量微生物在微型纤维结构表面形成灰色生物膜,增加了微生物的数量和分解代谢的面积,使植物根部的污染物被微生物分解利用或经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去除;污水从一个反应池流向另一个反应池,不断接触不同的生态系统,在每个反应池各种次级生态系统增强了降解的效率,污泥通过污泥回流管实现循环处理;
c、二相分离:生态好氧处理后的污水进入二相分离池,污泥沉淀回收后续利用;
d、消毒排放:净水进入消毒池消毒,达标排放。
说明书
生态园林式污水处理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生态园林式污水处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我国大量污水处理厂是在“九五”、“十五”期间建成的,排放标准要求相对较低,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5]110号“关于严格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通知”中第一次提出“为防止水域发生富营养化,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出水排入国家和省确定的重点流域及湖泊、水库等封闭式、半封闭水域时,应执行《标准》中一级标准的A标准”。2006年第21号公告提出再次重申了这个问题,这实际上在法规层面上将GB18918-2002一级标准A标准的适用范围直接扩大到绝大多数城镇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在许多流域和省市大量实施。
传统污水处理工艺具有以下弊端:1)传统污水处理厂因为污水处理设施外形上普遍不美观,气味大,一般是位于城市范围之外的大型产能集中型水泥建筑群;2)处理出水普遍氮、磷浓度不达标;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传统工艺难以去除水中难降解有机物质,使得出水难以满足一级A排放标准;3)集中型处理设施同样使得污水的再利用成为了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需要兴建大量辅助设施(管道网络)从实际产生地,市内的居民以及商业区域将污水引至处理厂;4)运营成本较高;污泥产生量大处理成本较高。
在一些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以及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地区,寻找可替代性污水处理方案已然是燃眉之急。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园林式污水处理方法及系统,从而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
生态园林式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脉冲厌氧反应器、生态好氧处理段、二相分离池;所述脉冲厌氧反应器内设置有脉冲布水器、三相分离器、沼气管、出水管,所述脉冲布水器连接进水管并延伸至脉冲厌氧反应器底部,所述三相分离器布置在脉冲厌氧反应器上部并与沼气管相连,所述出水管与生态好氧处理段相连;所述生态好氧处理段为连续栓接的梯流反应池,所述梯流反应池底部设置有曝气口,所述梯流反应池池内悬浮有活性污泥,所述梯流反应池水面设置有支撑网,所述支撑网上种植有净水植物,所述净水植物根茎上设置有微型纤维结构;根据污水处理的程度,所述梯流反应池依次分为缺氧区、好氧区,好氧区末端的梯流反应池设置有污泥回流管连接到缺氧区初始端的梯流反应池内;所述生态好氧处理段与二相分离池连接,污泥从二相分离池回收处理。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脉冲布水器包括脉冲罐、布水管,脉冲罐分别与进水管、布水管连接,布水管延伸至脉冲厌氧反应器底部。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缺氧区梯流反应池内的曝气口少于好氧区梯流反应池内的曝气口。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当设备用于北方冬季时,梯流反应池外部可设置温室设施。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生态园林式污水处理方法及系统中还设置有消毒池,二相分离池与消毒池相连。
生态园林式污水处理方法,其步骤为:
a、厌氧处理:预处理后的污水进入脉冲厌氧反应器,通过脉冲布水方式,利用水力搅拌作用,使微生物与污水中的有机物得到充分的混合并反应,利用异养型兼性细菌将难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易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将复杂的有机物转变成简单的有机物,将不溶性的有机物转化为溶解性的有机物;
b、生态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后的污水进入生态好氧阶段,采用净水植物与微生物协同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O2和大气中的O2向水中扩散,一方面根系通过释放O2,氧化分解根系周围的沉降物,另一方面植物代谢产物和残体及溶解的有机物向水中的悬浮微生物菌落提供食物源;同时,大量微生物在微型纤维结构表面形成灰色生物膜,增加了微生物的数量和分解代谢的面积,使植物根部的污染物被微生物分解利用或经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去除;污水从一个反应池流向另一个反应池,不断接触不同的生态系统,在每个反应池各种次级生态系统增强了降解的效率,污泥通过污泥回流管实现循环处理;
c、二相分离:生态好氧处理后的污水进入二相分离池,污泥沉淀回收后续利用;
d、消毒排放:净水进入消毒池消毒,达标排放。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采用脉冲厌氧反应器,对污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同时可以减轻后续生态好氧处理段负荷,使得氨氮去除效率大于99%、总氮去除效率大于90%;生态好氧处理段种植大量净水植物,既净化了污水,又除去了异味,美化了环境,适合在任何场地建设;系统污泥可回流至厌氧区重新循环处理,相比传统工艺污泥产量降低30-40%,节约了系统运营成本;采用连续栓接的梯流反应池,投资成本低,建设周期短,同等罐体投资省约1/3。